天天看點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作者:琦子(爸媽精讀作者)

亞運會女子10米跳台上,全紅婵再次上演“水花消失術”,最終她以7名裁判亮出10分的成績獲得滿分,逆襲奪冠。

全紅婵再次被國人熟知、認可。

之是以說逆襲,原因在于這位16歲的小姑娘,僅在幾個月前,剛剛錯失世錦賽和跳水世界杯總決賽兩個重要的冠軍。

一連串的失利無疑給全紅婵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無盡的挫敗感。

面對女兒接連失敗,全父卻平靜地在社交平台上寫下這樣一句話:

“每一個孩子在外面都不容易,天下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堅強的後盾!”

孩子比賽失利,父母的淡定包容,最終成了全紅禅逆風翻盤的最大底氣。

父母情緒穩定,是孩子直面人生困境的最大動力。

黃杏貞曾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們的情緒智慧,那些大喊大叫的父母,總會錯過孩子成長的機會。”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的情緒先出了問題。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莫過于:母親焦慮,父親易怒。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媽媽越焦慮,孩子越痛苦

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朋友絕對堪稱“雞娃兇媽”,兇到什麼程度?

女兒剛上幼稚園,她就開始輔導女兒國小課程,閱讀算術英語一樣沒落下。

果然,上國小後女兒成績優異,這更堅定了朋友雞娃的決心。

于是,國小未畢業的女兒又開始接受國中課程的教學。

然而,就在朋友高興地分享她的“育兒經”時,四年級的女兒成績卻嚴重下滑,最糟糕的一次是倒數第九名。

不可置信的她,立即請了各種私教給女兒補課,但女兒的課業依然沒有任何起色。

焦急的她責備女兒:“我費心費力,你為什麼不争口氣。”

沒想到,回應她的是女兒的苦苦哀求:“媽媽,求求你,不要再逼我學習了,好嗎?”

可惜,相對女兒的痛苦,她更擔心女兒考不上好大學。結果,被逼急的女兒在卧室燒掉了所有教科書,得虧發現及時,差點引發一場火災。

揠苗助長的道理,每個家長都懂。匪夷所思的是,在焦慮情緒的催化下,很多媽媽開始身體力行,結果孩子卻遭了殃。

焦慮情緒下養出的孩子,身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

前段時間,一個話題沖上了熱搜榜:

“一個焦慮的媽媽,對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強。”

對此,台灣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孩子因早産肚子裡有空氣,導緻天天晚上哭鬧,這讓媽媽很緊張。

即便孩子長大了,每次放學回家第一句話,媽媽依然會擔心地詢問:“今天肚子有沒有疼”。

本來孩子已經沒有任何事,但媽媽一遍一遍地刻意提醒,孩子的肚子開始作祟了。不僅上學疼,運動疼,就連走路也疼。

後來,凡是孩子不願面對的問題,孩子都喊肚子疼。

故事結束,洪蘭教授呼籲:母親無端的焦慮會傳遞給孩子,徒增自己的精神負擔,也讓孩子變得急躁不安。

母親的焦慮點,就是孩子的痛點。心理神經學上管這種現象叫“情緒感染”。

一個焦慮的媽媽,隻會讓孩子在擔憂和恐懼中痛苦長大,他們的人生每一日都被陰霾籠罩。

焦慮的媽媽,隻會養出一個痛苦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爸爸的壞脾氣,是孩子性格缺陷的伏筆

耒陽市曾發生這樣一件事:

一個孩子(小王)放學後,向父親聲稱,同學小徐搶走了自己300元錢。

盛怒之下的父親,提起鋼管就把小徐毆打成重傷。

然而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經過警方的調查,小徐根本沒搶錢,而是小王自己偷了錢,害怕父親打罵撒的謊。

美國衛生組織曾提出,父親的功能是:恰當規訓孩子,引導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邊界。

然而脾氣暴躁的父親,卻成了孩子行為出錯的源頭。

驚恐的孩子隻會琢磨,“這事該如何不被我爸發現”。

想問題的方向錯了,孩子解決問題的動作自然會變形。

易怒的爸爸,是孩子逃避問題的開始,也是自卑的源頭。

響徹奧地利的文學家卡夫卡,在愛情上,他憂郁,是以三次訂婚,三次退婚,終生未娶;

在事業上,他自卑,即使被公認為天才,他依然對自己的作品不自信。

而造成這一結果的源頭,皆來自他的父親。

《緻父親》一文中,他寫過這樣一段話:

“你沒有真正打過我,可是你的叫嚷聲、漲得通紅的臉、急匆匆解下褲子皮帶要打人的樣子,對我來說比真的打在身上更可怕。這些都讓我感覺像絞刑,無比折磨人。”

即使臨終,他依然不敢承認自身的價值,他以摧毀自己的方式請求摯友馬克思,在他死後,燒毀他所有的日記,手稿和劄記。

他如此痛苦地回顧自己的人生:

“巴爾紮克的手杖上寫着‘我粉碎了一切困難’,我的手杖上則寫着‘一切困難粉碎了我’。”

心理學有個名稱叫“原生自卑”,它誕生于孩童時期的創傷,主要是源于“吼叫式”家庭教育。

暴躁打罵,從來不是教育,而是父親的情緒發洩,它是對孩子的一種“精神體罰”。隻會摧毀孩子的自尊,掐斷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亂發脾氣的父親,是孩子一生的悲哀,也是家庭的毒藥。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父母穩住情緒,孩子才能穩住人生

有句話說得好:很多教育的問題,看似在孩子,其實“根”在父母。

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教育,從來不是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較量,而是媽媽和内心的恐懼搏鬥,爸爸和自身脾氣的和解,是父母情緒的一場合謀。

唯有媽媽有溫度,爸爸懂克制,才能滋養出一個積極主動,自信向上的孩子。

1、媽媽有溫度,孩子成長才能積極向上

英國作家洛瑞·李這樣回憶自己的母親。

“雖然當時處在一戰末期,但在我的孩提記憶裡,四季都充滿歡樂。

這一切都隻因為我有一個無論身處何境,都有一個堅強樂觀的母親。”

母親的角色應是擁抱、接納,幫助孩子解決饑寒交迫。

一個有溫度的媽媽,可以讓孩子看到生活的希望,人生縱使再難熬,他們總能尋找到光,向陽而生。

2、爸爸懂克制,孩子行為才有正确方向

有個育兒專家,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次她逛一家圖書超市,突然聽到一堆圖書掉落的聲音。

她循聲望去,地方一片狼藉,而一個拿書的小男孩和他爸爸站在那裡,面面相觑。

這位育兒專家以為接下來會是一場“大型育兒現場”。

然而,讓她吃驚的是,爸爸逗趣地朝大家解釋,“這孩子力氣真大,本來想拿一本書,結果卻拽倒了一櫃書……”

接着父親開始彎腰撿書,孩子則負責把書放回書架上。

正是父親心平氣和地引導,才有了孩子一起收拾殘局的行為。

《走出荒野》中有這樣一句話:

“父親的任務就是教會孩子成為戰士,給他們自信,讓他們在需要的時候,禦馬沖鋒。”

3、孩子的問題,關鍵永遠在父母

四川新晉女首富,新希望六合董事長劉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回憶自己的一路成長,是父母的從容不迫,給她留足了時間和空間自由成長。

這讓她,縱使隐姓埋名多年,深入基層,也能以黑馬的姿态呈現。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成長教育和童年禮物,莫過于穩定的情緒。

焦慮易怒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絆腳石”而非“墊腳石”。

父母淡定從容,孩子才能穩住自己的人生。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最失敗的家庭教育:焦慮的母親,易怒的父親,養出一個不幸的孩子

 畢淑敏在《家問》中寫過這樣一句話:

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

倘若家中住滿健康的愛的花粉,她就吮吸着它用愛的字樣建構自己的聽覺嗅覺味覺,漸漸地釀成心中小小的蜜餞。

唯有父母淡定從容,孩子才能努力向好向前,醞釀出成長最大的動力;

唯有父母溫暖包容,孩子才能在混沌迷茫中,找準自己人生的方向;

唯有父母積極快樂,孩子才能被愛的花粉澆灌,釀成世間最甘甜的蜜。

願父母在育兒路上,多一些淡定從容,養出幸福又自信的孩子。

作者簡介:琦子,富書團隊作者,永遠熱愛筆下的文字,文章:爸媽進化論,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