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作者:翰林院侍讀大學士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劉锜是南宋初年的名将,出生于德順軍(今甘肅省靜甯縣)。他是泸川節度使劉仲武之子,自少随父征戰。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由于出生将門世家,從小受父親的熏陶,聰明好學,善于箭術,他跟随父親劉仲武四處征戰,本領日益長進。有一次,他在軍營中騎馬,遠遠看到計時用的水斛水滿溢了出來,他彎弓搭箭,一箭射穿水斛的計水線,一旁的士兵拔出箭後,水流如注。他緊接着又一箭射過去,正好堵住原來的箭孔,圍觀者無不贊歎其射技精湛。

宋徽宗時期,經過高俅舉薦,劉锜被任命為閤門祗候,從此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

建炎元年,宋高宗即位,被授予隴右都護的職位,在此地方時,多次到西夏征戰,建立了頗高的威信,就連西夏的小孩子哭時,他們的媽媽就和孩子說,再哭劉都護就來了,由此恐吓小孩,可見劉锜在西夏的影響力有多高。他的才能被張浚知道後,便提拔了他。

建炎四年(1130年),受到張浚的提拔後,參加了富平之戰,劉锜率領泾原路宋軍迎擊完顔宗弼左翼軍,将其團團包圍,但是由于趙哲的逃跑,導緻宋軍大敗,富平之戰失敗後,在打擊趙哲部落的時候,由于劉锜帶領軍隊撤退了,他的部下李彥琪投降金國,他是以被貶為知綿州(今四川綿陽)兼任沿邊安撫使。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紹興三年(1133年),終于在不懈的斡旋中,重新任宣撫司統制。

紹興四年(1134年),吳玠在仙人關抗擊金軍,劉锜奉命協同作戰。

紹興六年(1136年),劉锜改任浙西、淮東沿海制置副使,加強海上防守

紹興七年(1137年),又是經過張浚舉薦,統管重建的三衙軍。同年劉锜兼任廬州知州,率部進駐廬州。

紹興八年(1138年),任樞密院都統制。

紹興九年(1139年),升為果州團練使。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紹興十年(1140年),爆發順昌戰争,劉锜率約2萬人的“八字軍”及全城軍民與金兀術親自率領的10餘萬金軍主力決戰,取得了勝利,并且大破金軍鐵浮圖。這次戰役是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城邑防禦戰争。整個戰争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40年五月二十五日至六月一日,曆時6天,經過三次戰鬥,擊潰金軍的前鋒部隊;第二階段從六月七日至六月十二日,曆時6天,劉锜率全城軍民與金将完顔宗弼(完顔兀術)親自率領的金軍主力決戰,取得了順昌保衛戰的最後勝利。此役被列入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兀術再次率大軍南侵,爆發了柘臯戰争,劉锜奉命率軍抗擊,劉锜還是采用順昌戰争的打法,金軍看到了還是這種旗幟和打法,吓得争相逃竄了。柘臯之戰也被列為南宋“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但随後在濠上之戰中卻敗于金軍。戰争結束後,金軍退回淮北,南宋軍隊也退到江南。随後,南宋朝廷與金統治者簽訂了屈辱的“紹興和議”。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完顔亮調六十萬大軍南犯,攻克揚州後,為搶占揚州南瓜洲渡口進而揮師渡江南下,命萬戶高景山率騎兵攻瓜洲鎮。宋江、淮、浙西置制使劉锜命鎮江府左軍統領員琦率部邀擊。二十六日,員琦與統制官賈和仲、吳超等人迎戰金軍于皂角林。宋中軍第四将王佐以步卒百餘人設伏皂角林内。員琦率部與金軍激戰,因力量懸殊,員琦等身陷重圍,棄馬與金軍死戰,将金軍誘到設伏圈内,宋伏兵突起,強弓勁弩齊發。金軍遭此突然攻擊,加之運河河岸地勢狹窄,難以發揮騎兵優勢,被迫撤退。員琦督軍乘勢追擊,大敗金軍,斬萬戶高景山,俘數百人。

此戰後,劉锜身患重病,朝廷将其召回,在建康都亭驿休息時,吐血而死,朝廷賞賜家人銀兩,宋孝宗時追封吳王,加贈太子太保。

劉锜對于南宋朝的鞏固有着決定性的作用,為南宋立下了汗馬功勞。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可謂是戰功赫赫。

喜歡我,請“點贊”+“評論”哦,我們不見不散,歡迎來我首頁觀看更多精彩内容呀。

中興13處戰功,獨占兩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