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台灣問題上,日本也想插一手,中方怒怼:不自量力

作者:空天力量

日本前首相公然宣稱,如果解放軍收台,日本不會坐視不管。中方霸氣回應,想插手台灣問題,先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一、日本再提“台灣有事”,中方:不自量力

近日,日本前首相、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公開表示,“台灣有事”設想必然會變成現實,并将成為事關日本生存的危機事态。

他甚至聲稱,日本需要派出潛艇等在台灣海峽行動,以便順利救出在台日僑。

顯然,這一言論是在刻意渲染台海的緊張氣氛,妄圖幹預台灣問題。

其實,在炒作台灣問題上,麻生太郎已經是慣犯了。

台灣問題上,日本也想插一手,中方怒怼:不自量力

日本前首相、自民黨副總裁麻生太郎

去年8月,麻生太郎竄訪台灣。在台期間,他大肆鼓吹,台灣不僅要做好打仗的心理準備,還得強化自己的威懾力。

他還表示,如果台灣被攻擊,日本、美國等國家必須展現出幫助台灣的決心。

3個月後,類似的情節再次上演。通路澳洲時,麻生太郎大放厥詞,稱為了防止中方在台灣問題上動用武力,日美澳應該團結一緻。

對于麻生太郎的蓄意挑釁,中方也沒慣着,第一時間作出回應,駁斥麻生太郎的言論是不自量力、心懷不軌。

台灣問題上,日本也想插一手,中方怒怼:不自量力

中方嚴正回應

不得不說,這兩個成語實在是太貼切了。

現在的日本空有幹涉台灣問題的野心,卻沒有和解放軍叫闆的實力。

此外,我方還強調,日本曾犯下侵台罪行,應該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檔案做出的承諾。

如果日本還執迷不悟,繼續炒作中國内政會影響日本安全,那麼它勢必會給自己乃至整個地區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這一措辭确實非常嚴厲。

不過,日本也不冤。近些年來,它沒少搞小動作。

二、日本小動作不斷

雖然二戰後的日本憲法中明文規定,“日本不得擁有戰力”“不承認日本國家交戰權”。

然而,事實證明,“和平憲法”形同虛設。

在美國等國家的默許下,本不能出兵海外的日本自衛隊,大搖大擺地将艦機開出國門,試圖對鄰國構成威懾。

而且,日本的防務費連年上漲。

哪怕面臨大規模财政赤字,岸田政府也以周邊威脅為由,強推防務費上漲。

去年7月,日本防務省釋出了《防務白皮書》,并公然炒作中國軍事威脅。打着防備中國的幌子,進一步提高防衛預算,發展戰力。

台灣問題上,日本也想插一手,中方怒怼:不自量力

日本防衛省

而且,這個白皮書還大肆渲染台海緊張氣氛,聲稱大陸和台灣之間的軍事平衡正在被打破,局勢迅速地向有利于大陸的方向發展。

此外,日本還從美國采購了400枚“戰斧”巡航飛彈。

日本還恬不知恥地表示,之是以要把原定在2026财年的采購計劃提前,主要是因為安全環境“愈發嚴峻”。

顯然,日本此舉大機率是沖着中國來的。

畢竟,日本一直把中國當成“假想敵”。

而且,中日兩國的距離并不遠,戰斧”飛彈的射程足以覆寫中國沿海地區。

其實,日本這麼做,也是有原因的。

一方面,中國的迅速崛起和中日力量對比的變化,使得日本的危機感大增。

另一方面,中日在領土、海洋權益等方面争端不斷,再加上日本執意将核污水排海,兩國對彼此的負面看法有增無減。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實施遏華政策,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當然了,除了内部動因之外,跟着美國走,順應美國的“對抗中國”政策,也是日本遏制中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台灣問題上,日本也想插一手,中方怒怼:不自量力

美日上司人視訊會議承諾共同抗中

不過,日本顯然低估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決心。

三、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絕不會讓步

近日,中央軍委國際軍事合作辦公室副主任宋延超趕赴華盛頓,與美國代表進行工作會晤。

在這次會晤中,中方為台灣問題劃下了紅線。

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絕不會有絲毫的妥協退讓。美方應該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将中美聯合公報中的有關承諾真正落到實處。

事實上,這些話不僅是對美國說的,也适用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妄圖插手台灣問題的國家。

畢竟,自古以來,台灣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内政,不容任何外來勢力幹涉。

台灣問題上,日本也想插一手,中方怒怼:不自量力

在台灣問題上,中國絕不會讓步

日本、美國等國家的炒作、挑釁,隻會給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帶來負面影響。

中國一直秉持和平共處的外交原則,在處理與他國的分歧、争端時,一直都采取比較克制的方式。

這不是妥協,更不是軟弱。

如果日、美等國執意插手台灣問題,那麼中國勢必會給予相應的回擊。

今時不同往日,中國已不是當初那個任列強宰割的弱國。短短幾十年,中國的軍事實力突飛猛進。

就連号稱世界軍事強國的美國,也不能保證在與中國的軍事對抗中占據上風。

這一點,美國等國家心知肚明。

是以,他們現在的炒作、挑釁都是威懾意味大于實際作用。

日、美等國家應該明白,兩岸統一是曆史所趨、民心所向。無論他們在台灣問題上搞多少小動作,都無法改變這一點。他們最好的選擇就是徹底放棄“以台遏華”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