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比亞迪不想離開鐵王座

作者:華爾街見聞

作者 | 周智宇

編輯 | 張曉玲

對比亞迪和王傳福來說,2023年是值得慶祝的一年。

兩年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之王,是少數幾家完成銷售目标的車企,歸母淨利潤也有望首次超過300億,比亞迪已跻身“全球頂流”。

并且不出意外,2024年比亞迪将會取代特斯拉,成為全球“純電之王”。

然而與現實中的業績相背離,比亞迪股價卻接連下挫,2023全年跌了23%,相比萬億高位則跌去了45%。

十多年前,王傳福果斷讓比亞迪“ALL in”新能源,開啟全棧自研,奠定了今日的銷量王者之位,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車下半場到來,比亞迪能否持續稱霸成了投資者心頭的疑問。

如何在智能化、高端化、國際化上更進一步,是比亞迪接下來發力的重點,也是決定比亞迪能否在世界舞台上,以新能源車企之姿比肩大衆的關鍵。這是新時代與舊時代的對決。

分歧

在年末突擊降價、刺激銷量後,比亞迪在12月突破了34萬輛的大關。全年也以302.44萬輛、同比增長62.30%收官,成為全球新能源車企的老大。

銷量之外,比亞迪實作前三季度淨利潤214億元,同比增129.47%;汽車業務毛利率也在穩步提升,從2021年底的17.29%,逐漸升至2023年三季度的22.2%。

按照機構預期,比亞迪在2023年營收有望超6525億元,歸母淨利潤則會突破300億元。它也會超過上汽集團,成為中國最賺錢的車企。

比亞迪也成為“三冠王”,拿下了中國汽車市場車企、品牌兩個銷冠;在全球市場中也毫無疑問地超越了特斯拉,成為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這都讓比亞迪成為在銷量、财務資料上少數能持續給市場驚喜的車企,并且這種驚喜建立在之前的高基數上。加上消費電子行業預期回暖,比亞迪的手機代工業務也有不錯的增長預期。

然而這組驚喜沒有展現在股價上。去年全年,比亞迪A股股價累計下跌近23%,低于同期萬得汽車行業指數表現(跌0.43%),也遜色于長安汽車、賽力斯和理想等熱門汽車股的漲幅。相較2022年年中高點時萬億市值,比亞迪的市值大幅縮水。

投資者對比亞迪的未來有了分歧。樂觀者認為,作為一家仍在快速發展、對特斯拉全球新能源汽車上司地位産生威脅的公司來說,眼下比亞迪價值低估。用貼現現金流量法(DCF)模拟,比亞迪是家價值萬億的公司。

悲觀者認為,比亞迪市盈率(PE)呈現出明顯周期股的特征,投資者不應該陷入“低估值陷阱”,并下調對比亞迪的目标價。激進者如新加坡最大券商大華繼顯(UOB-KayHian)甚至近期對比亞迪給出“賣出”評級。

過去半年時間裡,比亞迪在H股的空頭權益也上升至自由流通股的4%以上,甚至在近2個月裡,6%以上成為常态。這意味着更多投資者在押注比亞迪股價進一步下滑。

盡管12月底比亞迪股價有所回暖,股價從182.85元/股低點回升至190元/股附近。但多名基金經理認為,這是年底機構對“風格漂移”進行倉位回補,并不具備持續性。

也有投行人士向華爾街見聞分析,比亞迪股價的下滑,來自投資者對比亞迪增長預期的變化。過去三年的高速增長後,比亞迪目前的表現,未讓投資者感到“超預期”。

另有券商分析師指出,2022年底購置稅補貼退坡後,市場情緒便開始轉向,即便是比亞迪也很難超脫大市。

守擂

短短三年時間,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挑戰者,變成了守擂者。

比亞迪的成功,在于其強大的制造能力。車海戰術下,在市場爆發初期,其多元化的産品陣列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需求;垂直整合的産業鍊,以及強有力的執行能力,讓比亞迪能夠很好地控制成本,并形成了顯著的規模效應。

比亞迪也憑借自己的先發優勢,獲得了高增長與高市占率,以及消費者、投資者前所未有的認可。

過去三年的成功,能否轉化為比亞迪的長期優勢,市場裡的投資者們心存疑慮。

過去11年裡,比亞迪A股股價表現與其市盈率有顯性關聯。在其市盈率較高(50PE以上)的時候,比亞迪股價會出現較大幅度上漲,市盈率回落時則下跌,呈現出明顯的周期性。同期的豐田的市盈率則圍繞着15倍PE的中樞,規模、盈利與股價齊升。

在中國汽車市場中,已上市的車企都曾有過自己銷量、股價極度輝煌的時代。16個月翻十倍者有之;也有繁花落盡,在資本手中左右倒騰者。場内的常勝将軍屈指可數。

在幾家典型車企當中,截至1月11日,比亞迪市盈率(TTM)為19.98,豐田汽車為9.97,特斯拉則是69.03。對比萬億市值時比亞迪高達280多倍的PE,比亞迪出現了明顯的“估值回歸”。從估值角度來說,投資者目前認為比亞迪正在回歸傳統制造業,而非認為它是和特斯拉一樣有高成長空間的科技公司,即便目前特斯拉大部分營收、利潤仍來自造車。

此外,目前比亞迪全球銷量當中,90%在中國市場,高于特斯拉的33%;在收入上,比亞迪全球營收近80%來自中國市場,遠高于特斯拉25%的水準。投資者對中國市場競争進一步加劇的擔憂,以及反映到營收、盈利能力上的壓力,比亞迪無法避免。

在比亞迪最為核心的混動市場,随着吉利汽車、長城汽車以及上汽榮威等持續發力,其競争力已經松動。在12月大促之前,比亞迪混動車型已連續兩個月出現環比負增長;11月底開啟的線上官宣降價促銷活動,便集中在混動車型占比較高的王朝系列。 中高端市場,“向上”沖高的比亞迪也尚未形成絕對話語權。

即便資本市場看好王傳福,認為新能源汽車行業未來仍會有高增長,也認可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的“領頭羊”地位。然而比亞迪在“風光的2023”背後,暗藏投資者對它接下來盈利水準能否持續,是否會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的疑慮。

更何況,随着華為“廣撒英雄帖”,讓更多車企采用它的技術,接下來“華為軍團”是否會對20萬元以下市場出手?比亞迪能否繼續掌握主流市場的定價權?這加劇了投資者的擔憂。

乘聯會資料顯示,2023年全年新能源乘用車累計批發量為886.4萬輛。比亞迪的市場占有率則達到33.99%,這較去年底的27%進一步提升。

這也意味着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行業變革之際提前撞線——一個競争充分且趨于成熟的市場中,龍頭玩家的市場占有率也就在三成左右。比亞迪要改善投資者、市場對它的認知,要在市占率上穩中求進,也要在利潤端更加穩定。

去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王傳福很自信地告訴股東們,有信心在未來3至5年獲得更高的市場佔有率。要實作這個目标,需要比亞迪和友商們一起加速取代燃油車,把蛋糕做大,同時是比亞迪繼續保持核心技術的領先。

這不是個容易的事情。

突破

比亞迪要向市場證明,自己過去三年的成功并非隻是“畢其功于一役”,而是“做時間的朋友”,20年如一日堅持新能源後,迎來春天。

短期急劇擴張的公司規模,龐大的産業鍊上下遊以及該如何保障數百萬上路車輛的品質,這都考驗着王傳福的管理能力。

比亞迪也要思考該如何穩固、提升自己的品牌影響力,将其轉化到财務資料上。這是中國自主品牌摘掉成本效益标簽,超越過去的關鍵。

比亞迪需要更強大的品牌力,以突破眼下發展瓶頸。任何一家大型車企的品牌力,都需要長時間驗證和足夠耐心才能夠形成。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雲飛坦言,新能源市場去年是藍海,明後年相信是紅海。比亞迪要做好方方面面的準備,技術的準備、産品的準備、品牌的準備,都是一場場硬仗。

在比亞迪基本盤的大衆市場競争進一步激化的情況下,高端化、海外市場以及智能化,比亞迪正多線作戰。

高端化和海外市場,比亞迪尚處布局期。

比亞迪方程豹汽車總經理熊甜波對華爾街見聞表示,方程豹短期内的任務是要把品牌做出來,形成體系化能力,最終這會反應到銷量上。騰勢汽車總經理趙長江則表示,未來騰勢要在全球新能源豪華車的前五名中站住腳。12月銷量超1500輛的仰望,也亟待前期超預期的訂單量,能夠悉數轉化為實際銷量。

海外市場上,比亞迪海外征戰步履不停。從2022年9月比亞迪首家海外電動乘用車工廠落戶泰國,到2023年首座亞洲以外的電動乘用車工廠官宣落戶巴西,歐洲工廠也将落戶匈牙利。海外銷量也是眼下比亞迪在财務增長上最具看點的一環。

智能化方面,比亞迪與百度、Momenta和大疆等公司都有過合作,不過它也在調整智駕業務的組織架構,加速招募智駕行業的進階人才,以提升智駕方面的自研比例。一名比亞迪高管表示,軟體、硬體方面,比亞迪都在加速自研,尤其在高端車型上會有更多應用。

比亞迪執行副總裁李柯也坦言,現在比亞迪在自動駕駛領域不比别人領先,但比亞迪有能力在未來兩三年推出更多創新。

包括超級混動系統在内,比亞迪多項技術會在2024年迎來更新換代,産品也将随之革新。華爾街見聞也了解到,比亞迪将在1月舉辦技術日,屆時對其自動駕駛技術成果也會有一個集中呈現。

未來三年對車企來說是個關鍵期。大部分車企加速沖規模,以拿到“決賽圈”的門票。于比亞迪而言,則是“鯉魚躍龍門”的階段,這決定它能否打破自己的瓶頸,在智能化下半場裡突圍。

21年前,剛造車不久的王傳福喊出了“2025年要做到全球第一”的豪言,很多人認為這隻是他對市場講的故事,投資者對比亞迪的擁簇也在短暫熱情後,歸于平寂;如今,比亞迪成了全球汽車工業裡一家已不容忽視的車企,且隐隐有了挑戰大衆集團地位的架勢。

百年汽車工業當中,掀起的浪花不少,然而一直屹立潮頭的不過一手之數。如今比亞迪以新能源之勢,同特斯拉等玩家一同加速着這個行業的變革。汽車業未來霸主之争号角已然吹響,比亞迪也要越過眼前的龍門,方能青雲直上。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