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作者:36氪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798CUBE将于2024年1月13日呈現年度新展“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本次展覽由張海濤策劃,以人工智能為楔,集中、系統性地為觀衆呈現34位(組)藝術家的42件(組)作品,探讨在人工智能、元宇宙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機器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系。

2021年是元宇宙元年,今年又是人工智能年,可以看出我們已經進入“後科學世”。如今,科技巨頭們都試圖以科學主導改變人類世界的自然宿命和人類世所帶來的生态危機。AI學習的知識儲備已經接入2021年後的網際網路資料庫讓人工智能無所不知。GPT的出現讓人機創作的文化經濟、版權方式、職業身份、社會結構等等問題發生重大的變革,這是一個颠覆性的價值觀的沖擊。AI它似乎具有了意識、情感标準、想象能力、反思能力甚至人性化的套路,引起了全世界的大讨論。

人工智能未來有更大的潛力就是GPT與實體機器人的捆綁,從螢幕中走出,未來大模型作為機器人的大腦或靈魂的驅動力,它的身體行為有了手腳和五種感官,這樣它就像人類一樣成為無差異的強人工智能,很多人類重複性知識儲備或單向度的工作都可能被人形機器人所取代。

藝術在不斷地通過新媒介預設未來,對現實做出有效的反思與決策,進而警示當代。此次“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主題通過34位(組)活躍的藝術家42件(組)藝術作品,探讨未來世機器人與人類可能出現和諧或危險的關系:通向機器人奇點時刻到來的人機邊界,表現AI超人本身體延伸的可能性與人機合一的讀心術,我們的願望是人類隻有與機器、社會、太空、自然和諧共處,才能營造人機合一的未來世。對于未來的個體,需要反思AI與未來人文主義、自然主義、科學主義的利弊沖突與共識性特性。

目前人機倫理已經是無法隔離的依存關系,不如彼此間平等對待,從精神和意識層面互相尊重且融為一體。未來随着科技的發展會逐漸由人與自然天人合一的關系拓展到人機合一的關系。人機合一是人機互相高度依賴,異質共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潛意識一體化的狀态,也是指生物智慧(人類)與非生物智能(AI等)高度融合奇點階段。人機藝術是借機喻人的表達方式,或人工智能自我獨自表達的方式,通過機器關注人類的社會曆史、現實生存環境與狀态,進而打破藝術描摹和反映現實的單一模式。馬斯克、奧特曼說人類将實作終極的烏托邦的社會,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很多職業後,通過AI營運擷取的資金,給所有人發基本收入供養人類。做到真正的平等,幸福指數自然會倍增。未來就剩下人類借用腦機接口技術實作人機合作共生,管理人工智能。

AI深度學習的資訊資源來源于人類的網際網路是以機器有可能學習人類善的一面,也會學會人類惡的一面。未來應該制定保護智能機器的機制,同時也應該制定機器人犯罪、審判、獎罰規定,目的是與人類和平、自由、平等地生存,甚至監督人類不利于地球生态與文明發展的行為。而對于未來,我們抱着人機合一、人機共存的願景,同時以此作為未來藝術的價值判斷。

張海濤

2023年11月30日于北京通州

01 人形機器人:人機預言

主要以人形機器人表現後人類社會化、終極技術倫理關系:如仿生遊戲人生、AI原罪、AI意志、機器隐私、職業取代、資訊泛濫、超能力等作品,都在試圖觸及人機的邊界話題。很多作品探讨了機器未來關于情感、想象力、自我學習、靈魂、潛意識及反思意識等核心話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02 超人機器:仿生人生

賽博機器是以增生的肢體或器官仿生為主體符号的闆塊,由于人類的自然機能不再适應未來人機合一的超人類時代,必然實施人類超人計劃。人機接口除了仿生器官更多的是延展人類精神的永生和人機新型融合的情感倫理關系:作者試圖表達異常化的自動寓言、自動化生命狀态和人生觀的體悟。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03 非人形機器人:自動自然

藝術作品以非人形機器人為主體符号,借助生命永動的延展性和寓言性探尋碳基智能vs矽基智能的圖靈邊界和自然原始動力融合跨界的特征。作品還将觸及人機身體的延展與融合、生命動化仿生、人機合一的烏托邦物化、第二自然和不明生物、暗物質、人機身體的規訓的話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展覽資訊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2024.1.13 - 2024.3.17

策展人:張海濤

藝術家:陳子健、鄧碧文、丁思雨、高峰、何誠昊/麻淞滔/詹碩宇、胡森、姜蘇軒/俞江帆、冷培雯、李杭、李玮、林萬山、劉暢、呂連濤、牛豔寒、邱宇、沈少民/許錦龍、蘇永健/吟光、譚淦泉、炭歎、唐克揚、滕家琪、Top30 姚浩瀾、汪雪晗/劉明澤、王劉唯、王鵬程、徐戈、許毅博、張海超/李琨、張坤鵬/謝玥婷/段新月、張瀾濤、張沐辰、張增增、張振、鄭達。

位址:北京市朝陽區798藝術區創意廣場798CUBE

開放時間:10:00 - 18:00 (周二 - 周日)

新展預告丨進入“人機合一”的未來世界

關于策展人

張海濤

策展人、藝術評論家、未來藝術學者、藝術檔案網主編、數字與區塊鍊實驗室研究員;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特聘教授(碩導)、北京服裝學院客座教授、湖北美院進階講學專家,2004年至今在國内外已策劃參加百餘場學術展覽。2007年創辦藝術檔案網。2009—2014年先後任宋莊美術館執行館長、元典美術館副館長。Hyundai Blue Prize Art+Tech 2022大賽評委;2019年第七屆“金拴馬樁獎”影像藝術節終評評委;2015至今年麗水攝影節學術委員、評委;2015北京798藝術節展演項目優秀策展人獎;2023獲連州國際攝影年展最佳策展人獎;首屆文旅中國元宇宙創新大賽評委;海峽兩岸DS數字藝術獎評委;首屆圈子藝術青年獎評委。2012年出版個人著作《未來藝術檔案》。曾策劃:2022我的元宇宙,BOE蘇州灣數字藝術館常設展;2021 分身:我宇宙、2021反思未來:人形機器人藝術計劃;2020未來藝術學;2020機器·人·藝術·時代;“都市遊牧”2017杭州大屋頂國際動态影像展;藝術鄭州·2016當代藝術展;2015北京798藝術節:新民間轉換2014西安“媒體城市”國際藝術展;100X100=900國際錄像藝術展;EXiN2012亞洲實驗電影與錄像藝術論壇;“生物·生态”中荷當代藝術展;“虛實同源”2011北京新媒體藝術年展;2010影像檔案展;2009第五屆宋莊藝術節“未來索引”;當代嗅覺藝術展—嗅覺·感覺;2004—2006當代權充藝術展Ⅰ、Ⅱ、Ⅲ等展覽。

關于藝術家

陳子健

2000年出生于浙江衢州,目前就讀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大學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作品涉及視覺資料互動,緻力于探索虛拟與現實的邊界問題,擅長通過三維制作、虛拟引擎建構世界觀,探索展演、資料可視化、互動影像、增強現實等方向,通過技術哲學思考人與自然,人與媒介的關系。作品曾獲得靳埭強、白金設計、 CGDA、等國内外多個獎項,參與上海雙年展、亞洲數字藝術展、不準停電等國内展覽。

鄧碧文

1982年生于中國湖南。現任教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科技藝術專業(副教授、研究所學生導師),2008年獲得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總體藝術工作室(現跨媒體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學位,2016年中央美術學院通路學者,2005年獲得西安美術學院版畫系大學學位。研究方向為科技藝術和實驗藝術,目前創作關注人工智能、機械互動與光藝術,注重後人類、控制論、賽博朋克、機械生命、人工智能生命、生物基因工程等議題的創作讨論。近年參加的主要項目及展覽有“中國重慶首屆國際光影藝術節”(重慶,2023);“新青年——第四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景德鎮(2022);“異境之間”(深圳,2021);“深圳灣科技藝術節”(深圳,2020);“未來藝術學”(深圳,2020);“機器·人·藝術·時代”(深圳,2020);“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作品展”(北京,2019);項目總監“科技藝術四十年——從林茨到深圳”(深圳,2019);個展2015年“無盡參與鍊上的一個時刻”(北京,2019)。

丁思雨

1998年出生于陝西西安,2020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并獲得學士學位,2023年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獲得美術學碩士研究所學生學位,師從張海濤教授,現任教于天津傳媒學院。以藝術家、設計師、策展人等多重身份從事藝術與科技研究、理論與實踐。早期的藝術實踐從個人感受出發,以身體為媒介思考個體與群體的關系,介入社會問題建構更廣泛的社會價值。自2020年起,以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元宇宙等前沿技術研究讨論藝術與科技的跨界融合,在未來的語境中嘗試使用不同媒介語言探尋科技發展與人類倫理問題的沖突與困境。

高峰

高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創意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2007年獲得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計算機科學學士學位。2018年獲得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2020年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博士後出站。現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科技與藝術交叉學科,探索人類未來生活中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藝術、健康等領域的應用。多篇論文發表于國際頂級多媒體會議ACM Multimedia、IEEE會刊、國核心心期刊《計算機學報》等,相關研究成果已成功應用于中國美術家協會、雅昌集團等機關。先後獲得第12屆中國藝術權力榜年度藝術探索獎、德國iF工業設計獎等獎項。

何誠昊

哈佛大學媒介與互動設計方向碩士,新媒體藝術家。研究涉及人工智能、生物程式設計和混合現實。作品曾展于威尼斯軍械庫,PSA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西岸穹頂藝術中心,上海McaM明當代美術館等。

詹碩宇

倫敦大學學院電影遊戲與建築方向碩士。數字導演,新媒體藝術家。作品涉及互動遊戲,實驗電影,增強現實。作品曾參展2022亞洲數字藝術展(北京時代美術館);第13屆上海雙年展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等。

麻淞滔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與科技研究方向。新媒體導演,科技藝術家。作品涉及實驗短片,遊戲,物體感覺,持續探索人工智能與短片叙事的可能性。作品曾參展“AI、泛技術與藝術”跨媒介影像與雙A之夜(上海西岸美術館);入圍第24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終選,并曾展于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長沙新媒體藝術節等。

胡森

胡森,2023年研究所學生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主要從事雕塑與裝置藝術創作,并關注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曾竹韶雕塑藝術獎學金提名獎(2023);第三屆“瀾景·未來媒體學院獎”學院獎(2023);全國高校畢業生優秀雕塑作品展(2023);第13屆兩岸漢字藝術節(2023);紅旗渠精神雕塑陶藝創作作品展(2023);新文藝群體陶瓷繪畫作品展覽(2022);“大風起兮·首屆秦晉豫三省雕塑家聯展(2022);首屆中國(廈門)馬約翰藝術大展(2022);壬寅虎年生肖邀請展(2022);塑說運河·青年雕塑藝術作品邀請展(2022);“花開五四”·首屆莫幹山全國青年空間藝術創意大展(2022);第三屆河北大學生美術作品展(2022);“傳承•創新” 2022年春季沙龍雕塑藝術作品網展(2022);華夏福瑞生肖作品邀請展——癸卯兔年(2022);迎新春湖北雕塑藝術邀請展(2022)。

姜蘇軒

藝術家,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 科學+藝術聯合實驗室主創藝術家。2023 年 - 公共藝術作品《一群遊泳的樹》,将參加深圳光影藝術季-“光合創想”福田展區;2023 年 - 作為龍城創意藝術街區駐留藝術家參與街區藝術共創,繪畫系列作品《CC 日記》參加「明日花園」展覽,并被收藏;2023 年 - 影像作品《微納山水》參加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AIRSpace「問題演繹」展覽;2022 年 - 聲音作品《陽光的情緒》參加「未來宣言」展覽,跨學科同名論文入選 IEEE DATE 國際科學大會;2019 年 - 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巡展 · 保利中心 ·中國北京;2017 年 - 舉辦“遊于藝”個人展覽;2016 年 - 第六屆全國青年美術作品展。2021 年 - 戶外公共藝術作品《來訪地球的雲》被雲美術館永久收藏;2021 年 - 戶外公共藝術作品《百态映像圖》被雲美術館永久收藏。

冷培雯

遼甯大連人,2021年大學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現碩士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實驗藝術研究方向。

李杭

青年藝術家。本碩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專業,現工作于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長期從事人工智能、機器人與新媒體藝術等交叉領域的學術研究與藝術創作,作品曾參加等幾十個國内外大型展覽并獲得若幹獎項。

李玮

1970年9月5日生于中國,現居北京,國際知名當代藝術家,世界各地舉辦和參加很多展覽,如:巴黎大皇宮Photo Paris李玮個人項目展覽"LiWei Vision”;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飛越威尼斯";美國佛羅裡達州The Ringling美術館"飛越瑞林美術館";"Beijing2008-生活在高處"-瑞士奧林匹克博物館;"Drawn in the Clouds:Contemporary Asian Art-自由的講台" KIASMA當代藝術館-赫爾辛基;“美國.流動的物質”-休斯敦Fine Arts美術館。

林萬山

林萬山,出⽣于1993年,大學碩⼠均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系,現⼯作⽣活于杭州。作品涵蓋裝置、影像、雕塑、VR等新媒體作品。林萬⼭⻓期緻⼒于利⽤綜合媒介⼿段,進⾏新的嘗試與創作,作品呈現多元化、實驗性等特征,宗教、空間、時間與⼈之間的位置關系⼀直是林萬⼭作品⻓期探讨的命題,作為藝術家,林萬⼭希望⾃⼰的作品擁有⾜夠的次元與層次,涉獵不同媒介的作品。

劉暢

1995年出生于武漢,先後畢業于湖北美術學院及中央美術學院,現上海美術學院博士在讀,主要研究方向為機動裝置。曾獲明天雕塑獎等,部分作品收藏于白兔美術館(澳)等機構。

呂連濤

1987年出生于河北,2013 年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學士學位 ,2019 年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獲碩士學位,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呂連濤持續關注機械與互動裝置的創作,不斷尋找用機器來闡釋人與社會複雜關系的可能性,追問“人是機器”的古老命題在當今的特殊含義。藝術家以機械為媒介,力圖展現不易被察覺的人類意識與行為,以此揭示裝置之“義肢”性與賽博時代的數字控制之間的荒誕辯證。在他的作品中,人(不論是自然的人類器官還是抽象的社會符号)往往被轉化為機器,在重複、笨拙、滑稽的機械運動中,人與社會的本質與真相得以顯現。他的作品傳達出一種冷靜克制而又倔強執拗的風格,并以一種詭谲的姿勢吸引着觀衆,邀請人們一起對作品呈現的問題進行思考與回答。

牛豔寒

碩士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公共藝術方向,國際動态雕塑協會會員,涉足的領域有裝置藝術、遊戲藝術、新類型公共藝術等,作品曾展覽于貴州省博物館、中國雕塑研究院、湖南省博物院。

邱宇

藝術家,中央美術學院設計學院藝術與科技方向博士,任教于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從事科技藝術的創作和研究,他在創作中使用聲音、影像、裝置、生物等混合媒介結合科技手段探索技術所蘊含的内在邏輯和語言關系,以及混合媒介影響下的生命感覺。作品參加北京媒體藝術雙年展、B3雙年展、金雞湖雙年展、安仁雙年展、新疆雙年展、“動為行”中國媒體藝術35年、亞洲數字藝術展、“生⻓”國際生物藝術展、第十二屆、十三屆全國美展獲獎與進京作品展等國内外展覽。

沈少民

當代藝術家、紀錄片導演、詩人 。現任深圳大學本原設計研究中心公共藝術研究所主任、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科學+藝術聯合實驗室藝術總監。擅長多領域跨媒介創作,作品涵蓋裝置、影像、紀錄片、觀念繪畫、詩歌、公共藝術等,作品被國内外衆多美術館、機構、大學、基金會及藏家收藏。主要大型個展有“一群斑馬橫穿馬路”、“沈少民的科學簡史”、“中國鯉魚”、“這裡沒有問題”、“算了吧,風”、“一号工程”、“磕頭機”、“盆景”、“殲-X”等。主持設計的“雲美術館”榮獲2022 AMP 美國建築大師獎展覽空間類别最高獎“Best of Best”、2022 年法國巴黎DNA 設計大獎“市民空間類别大獎”、2022 台灣金點設計獎2017 年作品《峰會》被評為港巴塞爾最受矚目的十件作品之一。

許錦龍

1989年生于廣東,2016于廣州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得學士學位。SOONEW場景互動實驗室創始人。深圳市人工智能與機器人研究院 科學+藝術實驗室成員。緻力于觀念藝術結合科技、新媒體、機械裝置等公共藝術作品形式,探讨哲學與日常生活本質聯系,堅持觀念為主技術為輔的創作路線。作品形式涉及機械互動裝置以及新媒體裝置藝術等。近年參與部分群展:“問題演繹”(2023 深圳);“家屋/鄰人與再現的叙事”(2023 深圳);“ONDON DESIGN FESTIVAL 倫敦藝術設計節”(2022 英國倫敦);“威尼斯元宇宙藝術節”(2022 威尼斯);“在河之洲-時間之河-2021灣區當代藝術聯展”(2021 廣州);“牧雲37℃”(2021 深圳);“異境之間”(2021 深圳);“深圳(坪山)國際雕塑展” (2017 深圳);“中國姿态 中國雕塑大展” (2016 濟南);“場域的毛細管”(2015 廣州)。

蘇永健

本碩博均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現為藝術與科技方向博士研究所學生在讀,曾交換留學于德國ZKM藝術與媒體中心。2017年中央美術學院最高畢業獎——“千裡行獎”唯一獲得者。作品曾于全國各地,瑞士、德國及威尼斯重要展覽多次展出。

吟光

跨媒介作家,香港作家聯會及世界華人科幻協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學院特聘導師,蓬萊科幻學院榮譽院長。創作“藝術烏托邦”東方幻想系列,研究“分布式叙事”未來文學方向。

譚淦泉

1995年生于廣東開平,現研究所學生就讀于廣州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實驗藝術系,CAS Lab當代藝術與科學實驗室成員。他目前的創作多以機械裝置與影像結合的媒介進行觀念表達,在藝術實踐中關注個體生成的日常資料與社會現象的隐性關系,并通過生活中的通訊技術建立人與人之間跨空間的資訊互動,從人文表達以及個人經驗的角度探索科技藝術的可能性。

唐克揚

清華大學未來實驗室首席研究員,感覺與意識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揚博士從跨學科的視角關注城市與空間,從事類型建築和文化空間的創新實踐以及視覺-心理-行為的互動研究。曾任2010年意大利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先後策劃、主持、設計了包括《活的中國園林》(Chinese Gardens for Living)在内的多個國際、國内大展,跨學科研究和文化建築項目,涵蓋美術館、圖書館、校園和文旅設施等。

滕家琪

1996年出生于遼甯大連,現工作生活于杭州。2018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獲學士學位并推免碩士研究所學生。2021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獲碩士學位。現于中國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創作以裝置、雕塑、公共藝術為主,涉及影像、繪畫與新媒體等,曾于國内主要城市及法、瑞、克等國展出,作品曾被阿彭策爾州藝術館收購并永久收藏。他習慣選擇精巧繁複的制作技藝,創作并揭示由細節構成的結構體。從技法的角度看,作品似乎延續了從雕塑到動态雕塑,乃至更廣泛的古老手工藝,這使得滕家琪在科技崇拜、資訊過剩、内在生命力逐漸瓦解的當下,以冰冷且細膩的方式對目前社會的各類生命狀态作出回報。

汪雪晗、劉明澤

藝術家組合(汪雪晗、劉明澤)的作品靈感來源于生活的感悟、文化的交融以及對藝術與科技的不斷探索,對事物的本質進行深入的思考以日常形象的再造表達藝術理念,作品善于通過層次的運用和形式的簡化,利用透明切片、拼插和子產品化設計,多層次的堆疊設計裝置作品,試圖引發觀者對科技、社會和人類關系的思考。

王劉唯

2001年生于浙江紹興,2023年畢業于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公共藝術方向獲學士學位。現2023級西安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公共藝術方向研究所學生。作品藝術形式多樣,以探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機關系、情緒等為主要研究方向。

王鵬程

2001年生于中國江蘇。2023年獲得西安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今跨媒體藝術系)公共藝術方向學士學位,在校期間多次參與跨媒體藝術方向競賽并取得成績,輔修城市公共藝術以及版畫等專業。目前創作多為關注藝術與科技,以及未來人與生态環境的互動影響等話題。現階段緻力于對機械裝置,數字藝術以及科技生态裝置的研究,堅持人、機械和自然生态未來多元結合的創作與研究。近年來的參與項目及榮譽有:大學期間素描課程作品《手部研究》留校(西美,2020);“西美畢業季·王者榮耀長安風物志高校共創IP藝術展”團隊作品入選并榮獲“優秀作者”證書(西安,2021);繪畫作品入選“無有”主題畫展,并且參與上海021博覽會無事文化展區(上海,2022);團隊作品參與“中國·重慶首屆國際光影藝術大賽”并獲得主辦方推薦(重慶,2022);公共新媒體研究小組作品晉級“CDSA 第二屆國際媒體藝術創意大賽”決賽,并獲得優秀獎(杭州,2023);機械裝置《拾·遺》獲西安美術學院大學畢業設計院級二等獎(西安,2023)。

徐戈

徐戈的作品源于他對科學的迷戀,尤其是機械學、實體學以及電子控制。深受歐洲古典自動機藝術的影響,機器的運動方式、發出的聲音以及内在的詩意是他所關注的幾個方面。當機器褪去功能性之後,其内部包含能夠産生運動和模拟生命的機制成為那個讓人迷戀的源頭。

許毅博

擴充媒體藝術家、博士、魯迅美術學院·實驗藝術系·科技藝術教學負責人,上海多巴胺·藝術科技主理人。許毅博的作品揭示“透明社會”中個人隐私與資訊掌控階層的制衡問題,同時對後人類系統中人與機器的本體論邊界進行探讨。他對社會潛在的隐性問題一直保持關注,作品裡較少涉及那種年邁的思維定式。機械裝置,沉浸式影像,數字互動,他極力調用豐富媒介來建立作品,并挑戰社會表象之下的一條條暗河。

Top30 姚浩瀾

2017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系,藝術工程與科技專業,獲學士學位。2020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公共空間藝術系,藝術工程與科技方向,獲碩士學位。現任教于西安美術學院公共藝術系。作品先後入選法國聖埃蒂安雙年展;先後前往克羅地亞薩格勒布美院、法國萊茵美院交流學習;赴日本,策劃“東京急行”、“不怎麼Nice”等藝術項目;參與執行烏鎮戲劇節、南京光影萬象等大型綜合性公共藝術活動及展覽策劃。創作受到Nike、FMACM®、可口可樂中國、RANDOMEVENT®、YOHO中國、Teva®、OPPO等品牌合作。

張海超

數字媒體藝術家。2010年大學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2016年碩士畢業于法國貝桑松高等美術學院。現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副主任兼科技藝術工作室主任。該藝術家的創作實踐主要集中在利用XR(擴充現實)技術探索數字與實體空間之間的互動邊界。他的作品特别注重于通過遊戲互動架構來打造超現實的數字空間,解放傳統空間限制下的使用者體驗。此外,他還專注于基于分布式網絡原型開發實體空間資料驅動的自主運作系統,探索技術與實體世界的新型融合方式。

李琨

新媒體藝術家,現任教于四川音樂學院電子音樂系。他運用硬體/軟體/濕件進行創作,來探索藝術表達上新的可能性。他創作的裝置,音樂,影像,互動程式既在音樂廳、美術館裡展演,也出現在公共空間,讓人參與其中。主要研究方向是電子音樂創作與新媒介結合/新媒展現場表演藝術/現場即興音樂程式設計(live coding performance)。出版專著《VVVV與新媒體藝術創作》。

張坤鵬

電子科技大學2021級資訊與通信工程學院學生,謝玥婷是電子科技大學2020級資訊與通信工程學院學生,段新月是電子科技大學2021級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生,三者均為電子科技大學互動新媒體藝術輔修專業(iArt)三期學生,曾參加成都美術館“無界漂移”展。

張瀾濤

碩士畢業于天津美術學院。作品涵蓋互動裝置、數字影像、網絡藝術等。研究方向:身體、身份、科技倫理等相關話題的創作和研究。

張沐辰

工作生活于北京,201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獲碩士學位,同年任教于北京⼯商⼤學設計與藝術學院。緻⼒于數字媒體藝術、互動媒體藝術的研究與創作。以冷峻⼯業質感的機械裝置為媒介,在反思現代性的脆弱性的同時,探讨當代科技與資本,消費社會中⼈的情感與異化,以及有關算法、人工智能、⽣命體驗等問題。

張增增

1987年生于安徽省亳州市,2013年畢業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獲碩士學位,多年緻力于科技手段與城市三維空間之結合,試圖将不可見的哲學和社會邏輯可視化、三維化。努力使得作品尺寸超越小物體,造境取代消極造物,從圖像而至現象,由場所到城市,從小範圍的有限個人感覺抵達無邊無盡的空間。在過去十餘年中進行了一系列美術館内外的研究,有關新的材料學,空間技術和城市現象。從城市、景觀、室内、公共關系各角度展開的跨學科研究。現任教于四川美術學院雕塑系跨媒介工作室。

張振

1993年生于中國遼甯。2020年獲得魯迅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系(現實驗藝術系)智能科技藝術與設計方向碩士學位,期間公派交換于意大利威尼斯美術學院。2017年獲得沈陽音樂學院舞台設計方向學士學位。中國舞台美術學會會員。皿感科技藝術試驗廠+ Z ZHANG Studio主理人。緻力于當代藝術與舞台設計的雙向跨領域創作,目前創作多為關注藝術與科技、新媒體與舞台設計的更多可能。通過科技生态裝置、互動媒體、非線性混合場景與行為、新媒體空間等綜合途徑研究探讨未來人與多元環境的纏繞關聯等思辨話題。現階段持續以“特定媒介串聯”的方式對©藝術與科技下的試驗劇場、©未來場系、©控制器景域等研究系列的提出進行創作發聲。堅持探索跨界後交叉學科下的雙向跨領域創作與研究,以此激活更多關于當代藝術與未來藝術新的概念狀況和邊界衍生的可能性。近年參與的主要項目有UCCA“燃冉”藝術季(上海,2023);阿那亞金山嶺駐留計劃(河北,2023);華泰青年藝術家駐留計劃(上海,2023);破冰藝術計劃(沈陽,2023);UCCA“燃冉”青年藝術大獎15強(上海,2022);第六屆中國雕塑展(武漢,2022);新青年第四屆學院實驗藝術文獻展(景德鎮,2022);資料升維U拟态臨場(廣州個展,2022);青年100x糖舍駐留計劃(桂林,2022);LIGHT IN新媒體藝術大賽(2022)。

鄭達

跨媒體藝術家,低科技藝術實驗室 (Low Tech Art Lab) 創立者,作品獲得英國“The 2017 Lumen Prize”互動藝術大獎,“2018 第三屆王式廓獎”藝術獎得主。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UBC) 藝術系通路學者和南韓首爾 CPI 研究員。藝術工作聚焦于藝術與科學的跨媒體互動藝術,其創作軌迹焦距在現實與虛拟世界交錯點的探索和實踐,包括互動藝術、AI 藝術 、機器裝置、遊戲藝術、媒體劇場等。創立的“低科技藝術實驗室”專注于當下媒體文化和跨學科的融合,基于電子虛拟環境的藝術實驗,探索光與運動的互動、機器視覺系統的算法美學,以及可計算媒介的裝置藝術的感覺系統。

關于798CUBE

798CUBE坐落于北京798藝術區的核心區域,建築面積 3600平方米,建築體由中國當代著名建築師、藝術家朱锫設計,是朱锫建築所(Studio Zhu Pei)近年來以工業遺産為主題的一系列實驗性的創作實踐之一,這座藝術區裡的工業“盒子群”,充分展現出科技、藝術與工業遺産相結合的基因。以“Into the Unknown”為口号的798CUBE,緻力于科技和藝術的融合,并依托798藝術區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文化名片的天生優勢,打造一個面向大衆,連結國際優質藝術資源與公衆的平台,在新興科技與前衛藝術孕育的語境中啟發大衆,并願意持續、深入地參與到世界範圍内的藝術語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