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僅1戶認購的基金惹争議了,基金公司紛紛自掏腰包,滿屏盡是發起式背後有何玄機?

僅1戶認購的基金惹争議了,基金公司紛紛自掏腰包,滿屏盡是發起式背後有何玄機?

财聯社1月11日訊(記者 闫軍)基金是真的賣不動了?

最近争議比較大的是發起式基金,不明就裡的人看到基金認購戶數隻有1戶,而且是基金公司使用固有資金投資,也就是“自掏腰包”成立新産品,認為“基金公司把發行完成了自娛自樂”。

來看一組資料,Wind資料顯示,2023年有效認購資料為1戶的新發基金有23隻,而有效認購戶數在2-5戶的基金有43隻。這些基金發行也的确是多數募集時間是在下半年,與市場震蕩調整時間吻合。

再看今年以來的情況,發起式基金正成為常态。僅1月以來的募集情況來看,就有易方達深證50ETF聯接基金、富國深證50ETF聯接基金、上銀國企紅利、華夏中證大資料産業ETF聯接基金、泰康國證公共衛生與健康聯接等十餘隻基金均以發起式方式募集。

在業内人士看來,發行市場遇冷的情況,發起式基金發行成為常态,“自娛自樂”論調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多。“有一定的道理”在于權益市場的現狀,的确是投資者購買情緒低落的無奈,但是另一方面,這也是基金公司低位布局的選擇,首發規模比較小,新發産品募集期也較短,多數是1天,更看重在産品成立和上市後通過細水長流地投資陪伴把産品規模養大。

此外,今年新基金發行還有一個特點,基金公司不遺餘力以發起式成立ETF的場外聯接基金,甚至有觀點喊出“2024年是場外和場内夢幻關聯的真元年”的口号,但是公募人士向财聯社記者表示,這背後另有玄機。

發起式基金紮堆發行

要看明白公募基金僅有1戶認購,得先明白什麼是發起式基金。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所謂的發起式基金指的是基金管理人及高管以基金發起人身份認購的一定數量發起設立的基金。發起式基金不用考慮公募基金2億元發行門檻,基金公司股東資金或者公司自有資金自購1千萬元以上就能成立,不過鎖定期市3年。

發起式基金是一種壓力後置的基金運作形式,降低成立門檻的同時,也強化了退出機制,如果發起式基金成立3年後,如果基金資産規模低于2億元,則需要清盤。

基金好做不好發,滬指跌破3000點以來,發起式基金募集明顯多了起來。去年資料來看統計,全市場有23隻認購戶數為1戶的基金,15隻為去年下半年成立,有10隻成立是11月以後募集的,最終發行規模也均為1000萬元,明顯呈現出增多的趨勢。

僅1戶認購的基金惹争議了,基金公司紛紛自掏腰包,滿屏盡是發起式背後有何玄機?

到了今年,新成立基金方面,發起式逐漸成為常态,财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顯示,截至1月11日,已有十餘隻新發基金為發起式,尤其是以近2日來看,“招募設立”分類,滿屏淨是發起式!

僅1戶認購的基金惹争議了,基金公司紛紛自掏腰包,滿屏盡是發起式背後有何玄機?

這些發起式基金類型涵蓋ETF聯接基金、量化、債券、養老FOF等,并不局限在權益類型。有基金公司向财聯社記者表示,市場不好募集的情況下,基金公司被動“輕首發,重持營”,通過發起式基金,先前瞻性地埋下“種子”,更看重在産品成立和上市後通過細水長流的投資陪伴把産品規模養大。

ETF聯接基金發起式占比最高有玄機

從近期新發的發起式基金來看,占比最高的是ETF聯接基金。比如最近在ETF發行時就比較喜歡眼球的華泰柏瑞泛東南亞ETF聯接、富國深證50ETF聯接、易方達深證50ETF聯接等,還有行業主題ETF巨頭國泰旗下的國泰中證油氣産業聯接、國泰中證機器人聯接A、國泰中證資訊技術創新主題聯接、國泰中證全指內建電路聯接等産品,均采用了發起式的形式成立場外聯接基金。

上述基金公司向财聯社記者表示,近兩年來,A股市場震蕩調整,基金公司在市場低位以公司自有資金前瞻布局多隻發起式聯接基金,發起式ETF聯接成立後,很快就能上線銷售,可以為場外投資者更多的投資工具選擇。

ETF相對于主動管理而言,并不愁嫁,為何要采用發起式呢?有業内人士透露出玄機,這是公司與時間賽跑的政策,與其浪費太多的時間在場外聯接基金的發行,不如趕緊以自有資金成立,響應銀行、第三方管道賣ETF聯接基金的轉型需求,規模增量可觀。

“快速成立後,随着規模增長,ETF聯接基金能夠快速場外轉場内,或者雙算規模,這是第二層原因。”上述人士稱。

是以,基金大V“表舅”就預言:2024年可能是指數産品“場外和場内夢幻關聯的真元年”。

逆周期布局的困局

當然,發起式基金增多,主要的原因還是受傷的基民認購熱情不足。逆周期布局的道理誰都懂,但落在個人實踐上卻依然避免不了“追漲殺跌”。這是人性使然,也是機構銷售管道的兩難。

日前,某銀行APP彈窗“不投股市”立即引發争議,有觀點認為,股市低位,不勸投資者布局,反而去推已經在高位的債基,居心何在?銀行這頭也委屈,涉事銀行稱,這本身是一個純債基的彈窗廣告,并未有其他含義。更有銀行銷售人員發出靈魂拷問,“上一波客戶還套在白酒、新能源上呢?現在推權益,誰買?”

誰都知道在當下的基金發行市場,要做“難而正确的事情”,但重點是:太難了!

(财聯社記者 闫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