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作者:MTO社

發過燒的人都懂,用呼吸道疾病“群魔亂舞”來形容這個冬天絕不誇張。

甲流乙流、新冠二陽、支原體肺炎......你方唱罷我登場。成年人尚能靠免疫力與之一戰,而抵抗力更低的兒童則難以幸免。

孩子總在半夜發燒,一量體溫超 39 度。心急如焚的家長急匆匆趕到醫院發熱門診,看到的景象卻是有的已經等了七個多小時,還沒被叫号;有的高舉打點滴袋,隻能在走廊找到一處落腳;還有的自備折疊床、小馬紮,準備長期奮戰。

呼吸道疾病“大流行”,小孩看病為何這麼難?

兒科醫師增加了,但遠遠不夠

事實上,兒科醫生長期處于短缺狀态。特别是每到流感高發季兒童急診激增,兒科醫生恨不得想長出三個分身來分擔自己的工作。

“兒科荒”的原因,最早可以追溯至 1998 年,當時大學不再單獨設定兒科學,将其合并調整進了臨床醫學。醫學生畢業後,可以通過住院醫生的兒科教育訓練或者研究所學生教育深造,發展為兒科醫生 [1]。

然而,醫學院向來流傳着“兒科工作負擔重、職業風險高、待遇低”的說法,很多醫學生都不願踏進這個“火坑”。

這一政策持續影響了近二十年。以 2015 年為例,兒科醫師人數為 11.85 萬人 [2],同時期 0-14 歲兒童數量多達 2.28 億 [3],相當于兩千個小孩才能擁有一位兒科醫生。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雖然這一數字相較十年前,也就是 2005 年每千名兒童擁有 0.29 名醫師已經有了明顯增長 [3][4],但顯然依舊捉襟見肘。

轉機出現在 2016 年,因為“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同時也為了改寫兒科醫師培養“先天不足、後天畸形”的命運,兒科學專業大學又重新恢複招生 [5]。

住院醫師規培也開始向兒科傾斜,此外醫院還鼓勵其他科室的專業醫生教育訓練後轉崗,引導轉到其他崗位的兒科醫師重返兒科 [5]。

一套組合拳下來,兒科醫生數量增長明顯。2021 年,全國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 20.6 萬人 [6],每千名兒童執業(助理)醫師數上升至 0.78 名 [7]。

但要說從此兒科看病就變容易了,那這個冬天排隊排上千個号才能見醫生一面的家長鐵定不會同意。

對比整體醫療情況,兒科醫療資源配置仍嚴重失衡。根據《2021 年大陸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21 年中國每千人所擁有的醫師數量為 3.04 名,是兒科醫師的近四倍 [8]。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同樣,在兒科醫師的眼裡,門急診其實早已不堪重負。

即便不考慮流感季這樣的特殊時期,2021 年兒科全年的門急診人次也高達 5.04 億次,僅次于内科和全科醫療科,相當于每位兒科醫師平均一年要接診 2449 位病人 [6]。

而實際的接診量隻會更高。一項對比中美兩國兒科醫生工作差異的研究指出,中國兒科醫生每周工作時間大于 50 小時,且平均一天就需接診 80-100 名患兒 [9]。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可以說兒科忙不是偶然,而是日常。面對龐大的問診需求量,有的醫院就算已經安排兒科醫生早到晚退、不午休,確定 24 小時都有醫師提供診療服務 [10],兒科依然人滿為患。

太難了,兒科醫生紛紛出走

盡管老一輩常說醫生是越老越吃香,但在醫學界,早就有這樣一句順口溜——“金眼科,銀外科,打死不去小兒科”,奉勸醫學生別選兒科。

為啥?因為工作量大。兒科醫生的工作狀态經常是水都還沒喝上一口,下一位待診的家長就已經火急火燎地推門而入,想上廁所都隻能先憋着。

如果一份活多但報酬豐厚的工作還能被戲稱為“福報”,那麼兒科醫生堪稱是“為愛發電”了。

2020 年發表在《中國公共衛生》的一項研究顯示,月收入大于等于一萬元是兒科醫生工作滿意度的閥值,但是全國參與調查的 4198 名兒科醫生中,隻有 17.77% 的兒科醫生月收入超過一萬元 [11]。

連軸轉、付出收入不成正比,或許還能用“習慣就好”來自我安慰,但動辄被家長打罵威脅,便真的無法讓兒科醫生強裝“我很好”。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如果說家長帶孩子看病的崩潰指數是 10,那麼兒科醫生的崩潰指數起碼得是 100。很多時候,小孩和家長都無法清楚表達症狀,這就非常考驗兒科醫生的“嬰語”能力和臨床經驗。

碰上一個被全家視為“心頭肉”的小病人,一旁站着兩三個心急如焚的家長,兒科醫生極有可能說錯一句話,就會收獲一個投訴。

有時候孩子一哭,家長雙商直降、情緒上頭,簡單的不滿還會更新為“醫鬧”:

親眼在門診所見,一個感冒的嬰兒被門診醫生用壓舌闆壓着舌頭檢視喉嚨,哭鬧不止,家長上去就是一拳,罵醫生下手太重……

為此,有的兒科醫生在抽屜裡常備鋼盔帽,有的從來不敢在朋友圈曬自家娃的照片,就怕被打擊報複。

還有的兒科醫生在去與留之間反複彷徨。一項調研廣東全省三甲醫院兒科醫師的研究指出,35% 的兒科醫師有重度離職意向 [12]。都說兒科有春天,但職業的春天更像“薛定谔的貓”,聽過沒看過。

事實上,真正把離職想法付諸行動的兒科醫生也不在少數。根據《醫療行業人才發展報告合輯》,兒科是醫療機構 15 個科室中,離職率排名靠前的科别 [13]。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有過來人總結,金剛不壞的身體,與鋼鐵般的心髒,是兒科醫生的入職必備。

不少想成為兒科醫生的醫學生,都是出于對小孩的喜歡,以及心中對職業價值的追求。

但當他們看到前輩勞累、委屈到無法忍受的狀态,也會聯想到有朝一日的自己。等到心涼透的那一天,兒科便成了沒人想去,更沒人敢去的地方。

分級診療多年,

家長還是紮堆大醫院

其實,兒科醫師本不用這麼辛苦勞累,接診壓力也不應該這麼大的。

因為衛健委一直在倡導兒童分級診療——像兒童發燒、感冒、腸胃不适等常見病,交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疑難雜症則留給兒童專科醫院、綜合醫院兒科 [14][15]。

然而,現狀卻是家長一窩蜂地往綜合醫院兒科、兒童專科醫院擠。有兒科醫生直言:“分級診療搞了這麼多年,感覺一朝回到解放前。”

孩子半夜發燒,去離家最近的社群醫院無疑最友善,但有的社群醫院的兒科門診一周隻開兩個半天,根本無法指望半夜求醫問診 [16]。還有的社群醫院會對兒童年齡、病情是否穩定做出限制,例如:

可接診6周歲以上兒童。需要現場評估血管情況後,再确定能否打點滴 [16]。

不過比起“不友善”,家長不選擇社群醫院,核心還是在于“不信任”。

一項以福建省福州城區 934 名兒童家長為調查對象的研究顯示,當小孩患常見病時,68.06% 的家長會去省市級醫療機構就診。

在不首選社群衛生機構的原因中,有 73.75% 都是家長認為社群醫院兒童診療能力不足 [17]。

中國最緊缺的醫生崗位,坑到醫學生都不願意去

某一線城市家長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小孩高燒不下,面對同一張片子,社群醫生診斷肺部沒有問題,隻讓吃頭孢和抗病毒藥物。但三甲醫院兒科醫生一看就診斷為肺炎,後續檢查也的确如此 [18]。

面對疾病這個敵人,社群醫院除了沒有好的“将軍”指揮作戰,就連後方支援的裝備也落後一大截。現實中,兒童藥品和拍片設施齊全的社群醫院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有家長表示,流感時期帶小孩去社群醫院看病,醫生憑經驗開了阿奇黴素和霧化,但卻叮囑:“這家醫院沒有抗病毒的藥,自己也是半路出家看兒科,要是孩子三天還沒好就換醫院。”[19]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家長們的“大醫院迷信”自然也不難了解。畢竟如果家附近沒有檢驗過關的社群醫院,直接去大醫院排隊無疑成了最穩妥、安心的選擇。

這樣一來,苦的無疑還是兒科醫生們——應接不暇地接診,忙得跟陀螺一樣;面對強勢家長總得小心翼翼,拿捏分寸;月底看工資卡到賬金額,不禁想問自己一句“逃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