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好牌打稀爛,又一家美妝糊了

作者 | Soror
編輯 | 陸一鳴
題圖 | benefit
又一個海外美妝品牌,無奈“退網”。
就在前幾天,LVMH旗下美妝品牌、眉部産品銷量全球第一的貝玲妃,突然宣布關閉國内三大線上自營旗艦店,并于1月28日結束一切與線上營運的相關服務。據客服回複,這與品牌在中國境内的營運政策調整有關,今後要在官方管道購買貝玲妃品牌産品,僅可通過LVMH旗下的絲芙蘭美妝集合店進行。
許多人陸續收到了官方發來的關店通知。(圖/微網誌)
線上下,這個老牌美妝産品的銷售管道也在進一步收縮。從2021年起,貝玲妃的百貨專櫃就在陸續退市,當時官方的說法也與今天如出一轍——為了适應當下的市場環境而“調整中國的業務模式”。
如果說從去年開始的e.l.f、露華濃等一系列開架美妝産品退出中國,還隻是“技術性調整”,那麼這次貝玲妃的宣布下線,則讓很多人驚呼“好突然”。目前,貝玲妃在抖音官方旗艦店商品已經全部下架,淘寶、京東兩家店鋪已經挂出了關閉通告,但仍有人難以接受,在“提問區”求證真相。
消費者在淘寶求證“關店傳聞”。(圖/貝玲妃淘寶店)
畢竟,早在2007年正式入駐中國之前,貝玲妃就已經通過海外代購等途徑,成為90後一代人的中高端美妝啟蒙。而它的落幕,也難免激發起中生代消費者的感慨,“時光一去不複返”,這位前海淘時代的網紅頂流,正在快速消失于國内消費者的視線之中。
成也少女,敗也少女
當年的貝玲妃有多火?根據LVMH官網介紹,“兩秒鐘就有一款眉部産品被售出”。官方資料顯示,貝玲妃“反孔精英”底霜的銷量一度在歐美排名第一,平均每14秒售出一支。
這個品牌從創立之初,就有着強烈的青春色彩。1976年,一對來自印第安納州的雙胞胎姐妹Jane Ford和Jean Ann Ford決定創業,投身實體經濟,她們通過抛硬币的方式決定開設一家小化妝品店,服務于“鄰家少女”這一群體,而這也是貝玲妃品牌的起點。
貝玲妃品牌電影《Glamouriety》海報。(圖/Women’s Wear Daily)
2007年,貝玲妃通過絲芙蘭進入中國市場。在還沒有種草平台的年代,貝玲妃通過當時并不算順暢的海淘管道先行進入國内,俘獲了年輕消費者的心,憑借着“隐形毛孔”“無妝感”的豬油打底霜打響了名頭,在當時縣城國中女生眼中,是妥妥的頂流高奢。
當年售價320元的“豬油膏”,現在已經停産退出市場。(圖/小紅書)
即便在那個時候,沒人知道它背後是全球奢侈品行業翹楚LVMH,消費者甚至搞不清到底是“貝妃玲”還是“貝玲妃”,但那裝在鐵皮盒裡的豬油膏打底霜、腮紅和眉粉,還是給那個時代的少女們打造了滿滿的上妝儀式感。
根據2021年1月至12月全球知名眉部産品零售總額估算,貝玲妃為全球第一的眉妝品牌,在全球擁有3000多家修眉吧和85家精品店;另據NPD集團資料,貝玲妃每年為超過500萬顧客修眉,通過品牌獨創的“眉吧(Brow Bar)”,貝玲妃将蜜蠟修眉、定制眉形等服務帶入中國市場,奠定了它在國人心中“眉妝專家”的地位。
在目前僅有的幾家門店裡,依然保留着貝玲妃“眉吧”的修眉服務。(圖/VOGUE)
然而,随着“精緻少女風”審美成為過去,貝玲妃的品牌定位開始變得尴尬。特别在這幾年國貨彩妝鲶魚效應的對比下,貝玲妃十幾年如一日的複古包裝和配色,讓國内消費者感到了強烈的審美疲勞。
CBNData 2020年的統計資料顯示,大陸新銳美妝增速高達78%,遠超整體美妝23%的增速,美妝産業的迅猛發展讓貝玲妃有了更多“平替”,而剩下為了青春情懷買單支援的消費者,終究是少數。
人們發現,這麼多年過去,貝玲妃這個面向年輕少女群體的品牌幾乎沒有更新換代。官方旗艦店上架産品僅有40款,能拎出來的看家産品,還是那老幾位——蒲公英腮紅、“反孔精英”底霜和眉筆,在幾乎“日更”“月更”的國産美妝品牌襯托下,顯得格外遲鈍。
貝玲妃眉妝産品,萬年不變的包裝,親媽來了都分不清。(圖/LVMH官方網站)
更要命的,是與簡約複古包裝極不對等的定價。貝玲妃官方售價235元的眉筆,淨含量隻有0.34g,折算下來的單價比知名“眉筆刺客”還要離譜。在這一次“退網”風潮之後,有不少忠實消費者都表示樂見其成,摩拳擦掌等着薅一波羊毛。
“大資料請記得,貝玲妃清倉推給我。”(圖/小紅書)
新生代少女當然也有少女心,但問題是,在“白菜級質感、貴婦級定價”的貝玲妃面前,想說“愛了”并不容易。
無奈“退網”的貝玲妃,
是沒趕上好時候嗎?
近幾年,貝玲妃曾多次嘗試“擁抱新生代”,嘗試與短視訊達人合作,也曾與迪士尼聯名推出“公主禮盒”,但最終還是難改無奈退網的命運。
貝玲妃與迪士尼推出的聯名禮盒。(圖/貝玲妃官方微網誌)
許多人稱貝玲妃在中國市場是“起大早趕晚集”,堪稱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的典範。畢竟,從2007年就入駐中國的貝玲妃,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不錯的名聲,卻在關鍵的時間節點錯過了品牌線上發展的紅利期。
2011年,貝玲妃第一次入駐天貓,但僅過了半年時間就悄然撤出。當時品牌給出的原因是“合同到期”,但更多人認為這是在探索資料。當時奢侈品線上銷售的方式并不被看好,而貝玲妃作為LVMH較為“親民”的品牌,拿來試水,借此探索電商路徑,确實是最為合适的。至于是否會繼續與線上電商平台合作,當時,一位貝玲妃品牌的負責人稱“資料資料都已經上報至LVMH集團,依然在内部稽核過程中,得出結論需要一定的時間”。
LVMH官網上寫着“笑容是最好的化妝品”。(圖/LVMH)
但這一“稽核”就過了6年。
貝玲妃再次入駐天貓已是2017年,嘗試電商直播的時間,則滞後到了2022年。中國新聞周刊當時的報道稱,“在充滿少女心的粉色布景前,主播現場試用一款持妝噴霧……快速刷屏的評論裡,偶爾會有網友問一句:‘這是官方店鋪嗎?’”
顯然,在那“登場又下場”的6年裡,貝玲妃錯過了重要的線上發展時機。資料顯示,從2015年到2022年,中國彩妝用品線上管道銷售占比由17.91%提升至45.36%,貝玲妃沒能在浪潮之前完成線上布局,如今隻得遺憾離場。
退守線下之後,
“貝玲妃”們能繼續“小而美”嗎?
重回線下之後,貝玲妃依然需要面對來自線上線下的雙重擠壓。
有網友稱逛街時發現“貝玲妃在絲芙蘭的位置越來越不顯眼”,也經常存在色号不全的情況。雖說眼下的貝玲妃隻是“退網”,并沒有真正退出中國市場,但聯想到貝玲妃在整個LVMH集團美妝線的尴尬地位,很多人都抱着悲觀态度,或許終有一天,它将消失在中國消費者的視線中。
貝玲妃産品。(圖/LVMH)
不隻貝玲妃,近年來,不少海外美妝産品都陸續進入退潮期。面對着原料價格上漲、銷售不佳等情況,許多大牌彩妝品牌都在嘗試放下身段,通過聯名、促銷、“先漲後降”等方式進行自救,卻表現出水土不服的征兆。僅去年一年,就有Huda Beauty、e.l.f、CEZANNE(倩詩麗)等多家海外彩妝品牌宣布退出。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10家國際彩妝品牌宣布退出中國市場。(圖/《中國化妝品》)
以貝玲妃的母公司LVMH集團為例,2023年三季度财報顯示,集團的營業收入為199.6億歐元,同比增長9%,這個數字低于前兩個季度17%的同比增速,也低于此前分析師11.2%的預期增速。
一方面,這說明國内消費者正在對海外大牌祛魅,“貝玲妃”們如魚得水的時代已經過去,人們很難再因為某個代購的推銷、某個明星的代言而瘋狂,也度過了集郵式購買美妝産品的時期,産品的功效、配方成分和成本效益……任何能夠帶來差異化的因素,都将影響人們在購買美妝産品時的決定。
購買美妝産品前,人們要考慮的因素越來越多。(圖/LVMH)
另一方面,海外美妝品牌退潮,并不意味着國産美妝品牌能夠“松一口氣”。相比海外品牌,國産品牌雖然更熟悉消費者的消費模式,也可以更快速地響應當下市場的号召,卻缺少長足動力,國貨多的是“爆款”,缺少的是暢銷不衰的經典單品和更廣闊的知名度。在浪潮退去之後,美妝行業的新一輪“洗牌”也将開始。
不過,這對于消費者來說,或許并不是一件壞事。
校對:楊潮,營運:小野,排版:梁檸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