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衆所周知,社保作為大陸社會保障體系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涵蓋醫療、養老、生育、失業、工傷5個方面。按照現行法律法規,用人機關需強制為勞動者繳納社保。
社保繳費比例
一般來說,職工社保的繳費由用人機關和個人共同參與。但是,具體到不同的地區、不同的險種,機關和個人所承擔的繳費比例不同。
以杭州市2023年職工社保的繳費比例為例,養老保險企業繳費比例為14%,個人為8%;醫療保險企業繳費比例為9.5%,個人為2%;失業保險企業與個人的繳費比例均為0.5%;工傷保險由企業承擔,繳費比例為0.4%。
社保繳納多少年,才能享受對應待遇?
一般來說,不同的險種,各地所規定的最低繳費年限不一。
①養老保險:國家政策規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隻有累計繳納滿15年,才可以在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後申請退休,享受養老金待遇;
②醫療保險:退休人員在繳納滿一定年限後,方可享受終身醫保待遇。不過,目前各地所規定的年限不一,比如天津市自2024年起,要求男職工的醫保最低需繳費滿25年;女職工繳納職工醫保最低需滿20年,且在天津市實際繳費年限應不少于5年;
③生育保險:與醫保繳費年限類似,生育保險的最低繳費時間各地也有不同的規定,比如有的地區規定女職工需在生育前連續繳滿6個月才能報帳,而有的地區則要求是最低繳滿1年,且需要連續繳納;
④工傷保險:社保政策規定,用人機關為職工繳納工傷保險,當月繳費,次月便生效;
⑤失業保險:一般來說,失業保險需最低繳滿1年,才能在失業之後申請領取失業金。并且,失業保險繳納的時間不同,所能領取失業金的期限也不同,最長為24個月。
職工養老保險繳納15、20、25、30年,60歲退休之後,每個月分别能領多少基本養老金?
在給出具體的數字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基本養老金的計算公式及其組成部分。
一般來說,退休人員所領取的基本養老金包括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與過渡性養老金。
①基礎養老金=退休當年所在地區養老金計發基數(1+本⼈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說明:基礎養老金水準的高低與退休所在地養老金的計發基數、本人平均繳費指數以及繳費年限有關。一般情況下,在同一個退休省份,繳費年限越長、繳費指數越高,則基礎養老金的水準越高。
②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存儲額÷計發月數
說明:同是60歲退休的情況下,養老金的計發月數依照國家法律規定均為139。在職時,參保繳費選擇的基數越高,則個人賬戶存儲金額越多,個人賬戶養老金的部分也就越多。
③過渡性養老金=退休當年所在地區養老金計發基數x本人平均繳費指數x本人建立個人賬戶前繳費年限x過渡性養老金計發系數
說明:過渡性養老金是目前絕大多數省份都會實施的一項措施,而之是以會産生過渡性養老金,主要是因為大陸養老保險的個人賬戶是從1995年起開始逐漸建立的,在此之前繳納的養老保險會産生一筆過渡性養老金。不過,在接下來的計算當中,我們會忽略過渡性養老金的影響,因為連續繳費15、20、25年的職工均是在個人賬戶建立後才開始參保繳費的。
接下來,回歸到剛才的問題,職工養老保險繳納15、20、25、30年,60歲退休之後,每個月分别能領多少基本養老金呢?假設A、B、C、D四位退休人員在2024年1月份均年滿60周歲并申請辦理退休手續,退休所在省份為福建。若四位退休人員個人賬戶的存儲額均為15萬元,平均繳費指數分别是1.2、1.0、0.8和0.6,那麼按照福建省2023年退休人員養老金的計發基數所計算得出的臨時養老金,每個月分别是多少呢?
A:[7528*(1+1.2)÷2×15×1%]+(150000÷139)=2321.25元/月
B:[7528*(1+1.0)÷2×20×1%]+(150000÷139)=2584.73元/月
C:[7528*(1+0.8)÷2×25×1%]+(150000÷139)=2772.93元/月
D:[7528*(1+0.6)÷2×30×1%]+(150000÷139)=2885.85元/月
說明:7528元/月為福建省于日前公布的2023年退休人員養老金計發基數。
結語
通過上述計算結果的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在個人賬戶存儲額相同的條件下,繳費時間越長的退休人員,其養老金水準越高。是以,這就恰恰驗證了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所遵循的“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的原則。同時,也給在職參保職工提了個醒,在選擇繳費基數比較低的情況下,如果想要讓自己退休之後的養老金水準高一點,那麼就盡可能的延長繳費年限,畢竟繳費年限越久,對基礎養老金部分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呢?
來源:惠農小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