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父子之間的感情是否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父子之間是否可以不顧輩分随意開玩笑?當父親在舞台上表演時,他是否需要聽從兒子的“指令”,改變自己的穿衣方式和形象呢?
這些問題,相信都會在你讀完以下文章後産生自己的思考。
本文将詳細講述2003年發生在相聲界的一幕趣事:楊少華和楊議父子在采訪中你來我往的言語交鋒。
“來自河北的小夥子”楊少華概況
楊少華,天津相聲界的重量級人物,有“來自河北的小夥子”之稱。
他生性豪放,性格直爽,從不掩飾自己的情緒,喜怒形于色。
少年時期的楊少華生活艱苦。
他來自河北省永年縣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家中兄弟多達八人。
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性格剛烈的他毅然決定離開家鄉,隻身一人來到天津謀生。
剛來到陌生的天津城,楊少華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稚嫩,兩鬓稀疏的短發,清秀的面龐透着一股文人氣,與大多粗犷的天津人不同。
楊少華的相聲啟蒙恩師便是以溫潤見長的馬三立。
起初,楊少華在馬三立的帶領下學藝,依靠其過人的語言天賦和勤奮,逐漸在相聲界嶄露頭角。
然而性格直爽的他與謙和的馬三立漸行漸遠,最終選擇了自己的道路。
80年代中後期,楊少華遇到了相聲界的大拿趙炎生。
兩人一拍即合,合作多年成為親密好友。
楊少華此時已是相聲界小有名氣的演員,他那語速快如連珠炮,把戲無窮的诙諧風格深受天津本地觀衆的喜愛。
“父親的不了解”:楊議放棄相聲夢想?
20世紀90年代,楊議與父親楊少華一起在天津相聲界小有名氣。
當時楊少華一直認為相聲這個行業太不儒雅,不像進階知識分子的舞台,多勸兒子放棄這無謂的相聲夢。
“你這樣的聰明孩子,應該多讀點書,以後當個教授啥的,何必跟我一樣在這種地方跑龍套!”楊少華經常這樣勸說兒子。
然而骨子裡浪漫主義的楊議有與生俱來的相聲天賦,他深深熱愛舞台,不願放下相聲這塊香甜的“肉”。
楊議的母親也偏愛這個玩世不恭的兒子,經常包庇他的決定。
為此,生性剛烈的楊議甚至憤然離家出走,自己在外面租房居住。
然而年輕氣盛的他沒有考慮自己的生計問題,很快便一蹶不振,不得不回到父親身邊。
經此一事,楊少華意識到不能過度幹涉兒子的決定。
盡管他依然不看好相聲這個行業,但還是由着兒子去發展。
畢竟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有自己的主見。
2002年,楊議以黑馬身份在中央電視台舉辦的全國相聲大賽中脫穎而出,奪得了一等獎。
這無疑是對他相聲道路選擇的極大肯定。
從此楊議也在相聲界小有名氣,經常在一些電視台的節目中露面。
年少輕狂的楊議“指導”父親如何表演
2003年的那個冬天,中央電視台三套邀請來了一批天津的相聲演員接受專訪。
除了楊少華、楊議父子,還有别的一些前輩如蘇文茂、田立禾、劉俊傑等。
“相聲演員見面,不啰嗦兩句那是不可能的。
”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地聊開了,話題也從舞台上的段子聊到了生活中的趣事。
這時,楊議似乎想在這群前輩面前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他清了清嗓子,突然一個勁給父親楊少華提“意見”:“演員上台一定要化妝,穿着要整齊,這是對觀衆的一種禮貌。”
楊少華聽罷一臉懵逼無語。
同行好友劉俊傑也一臉錯愕。
哪有兒子當着一幫前輩的面“批評”父親的?楊少華滿頭問号,心說,這小子不識擡舉啊,非要在長輩面前丢人現眼!
他這是想表現自己更懂舞台。
好像他楊少華混了幾十年相聲界的規矩還不清楚似的!
楊議自顧自說下去:“您這頭發......您是一個長者,當然也是父親......”
“這還得商量着?”突如其來的一句插科打诨。
是劉俊傑插話了!衆人哄堂大笑,楊議一下子語塞。
這個砸場實在太突然,他還沒反應過來呢!
“你沒有師父沒關系,你不能不認爸爸!”父子交鋒,不與子争長輩
劉俊傑的話音未落,楊少華脫口而出一句:“你沒有師父沒關系,你不能不認爸爸!”
衆人又是一陣爆笑。
楊議惱羞成怒,勉強撿起丢掉的臉皮,提高聲音辯解道:“您再演出的時候,還是要化個妝......”
楊少華内心還是有些不痛快,畢竟兒子當着一幫前輩的面這般“訓斥”自己,着實有失體統。
但他沒有選擇與兒子硬碰硬,畢竟楊議也沒有惡意,隻是年少輕狂而已。
他清楚楊議的性格,這小子向來我行我素,又愛在外人面前表現。
之前離家出走的事讓他心裡還有些愧疚,想着也該體諒兒子。
于是楊少華順着楊議的話頭,反問一句:“朋友們,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下面觀衆當然沒這個心思深究究竟,就都起哄似地喊:“同意!”
這就尴尬了。
楊議一時摸不着頭腦,隻能幹站着,一臉尬笑。
他也意識到自己太失當了,有些不好意思看其他人。
父子開玩笑要有分寸,朋友反擊不要傷了真心
看小夥子太狼狽,劉俊傑又接了一句:“其實作在楊老師這個樣子,就是化過妝的結果。
你們說是不是?”
“哈哈哈......”現場再次哄堂大笑。
此時楊少華一邊笑一邊用手指着劉俊傑,撒嬌似地感歎道:“這小子......”
其實楊少華内心還是為兒子打抱不平的。
楊議終究還是個年輕小夥子,劉俊傑這麼一句話,未免說得太重。
他擔心楊議被戳在痛處,難過。
我們不得不承認,楊議的建議并非全無道理。
但他的措辭和态度顯然欠考慮,也有些不尊重長輩。
這是年少氣盛的表現。
而楊少華處變不驚,并沒有選擇與兒子正面對質。
這種涵養值得我們學習。
劉俊傑最後那一句揶揄則未免有些過火,我們不知背景楊議是否會内心隐隐作痛。
父子、朋友、師生之間的關系需要互相了解、關愛與尊重,這才能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
結語:
如果你們也面臨父母與自己理念不合的情況,是否也可以像楊少華、楊議父子那樣,互相諒解,化解沖突呢?你的看法又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