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文音樂劇:從“孵出來”、引進來,到走出去

作者:中國網娛樂
中文音樂劇:從“孵出來”、引進來,到走出去

《阿波羅尼亞》劇照。受訪者供圖

中文音樂劇:從“孵出來”、引進來,到走出去

《夢微之》劇照。受訪者供圖

中文音樂劇:從“孵出來”、引進來,到走出去

《楊戬》劇照。受訪者供圖

中文音樂劇:從“孵出來”、引進來,到走出去

西藏大劇院内景。新華社發

  對于京滬兩座城市的觀衆來說,隻要打開票務網站就會發現,節假日期間能選擇的音樂劇琳琅滿目——

  聚焦原創中文音樂劇、引進改編版中文音樂劇,既有《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樣主題嚴肅的名著改編鏡框式作品,也有《阿波羅尼亞》這樣輕松愉快的環境式駐演;既有《楊戬》這樣飽含傳統文化韻味的“新國風”中劇場劇目,也有《翻國王棋》這樣充滿異域色彩和想象空間的北歐傳說小劇場劇目。僅僅上海一個城市,在2024年元旦這一天,可供選擇的音樂劇劇目就達42場之多。

  中文音樂劇市場的欣欣向榮,為冬夜注入了一股暖流,使文化消費市場生機勃勃。

孵化:原創音樂劇的嘗試與探索

  2023年12月22日,《翻國王棋》音樂劇出海被列入30個2023年度上海市服務貿易示範項目。這部環境式駐演小劇場作品于2023年2月完成簽約,即将以版權輸出、票房分賬的形式進入南韓音樂劇市場,成為中國首部成功出海的原創音樂劇。

  近年來,得益于上海的孵化環境,原創音樂劇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自小劇場音樂劇《阿波羅尼亞》在2020年年中一炮而紅之後,幾十部小劇場作品集中出現在以上海人民廣場為中心的亞洲大廈、大世界,這裡也迅速成了音樂劇觀衆最愛的文化娛樂基地。

  “小劇場模式牽動整個行業往前走了一步,因為成本沒有那麼高,湧入了更多想要嘗試的年輕人。”在《翻國王棋》總制作人王作文看來,依托劇場作為音樂劇孵化的主要前期要素,年輕的音樂劇創作者們能夠在内容制作上進行大膽嘗試,更加深入地挖掘文化和藝術内涵。

  90後編劇孫浩程,就是這批年輕人中的一員。他連續參與了《楊戬》《南唐後主》等數部上海劇夥音樂文化有限公司出品的“新國風”主題原創音樂劇孵化工作。“孵化過程中最難、同時也是最有意義的一點,就在于我們的創作團隊不是工業化的團隊。”孫浩程介紹,在美國紐約百老彙、英國倫敦西區這樣音樂劇産業已經形成高度工業化生産模式的市場中,從業者往往具備從業經驗,熟悉制作流程,清楚知道每場戲該講些什麼,什麼樣的故事最能夠抓住觀衆眼球。“在完善的音樂劇制作體系中,隻要按照所謂的模闆去寫,基本上每部作品的品質都能保持在水準線上。”孫浩程說。

  “但原創中文音樂劇的孵化不是這樣的。”孫浩程告訴記者,像“新國風”音樂劇《楊戬》,以及充滿中國傳統曲藝文化元素的音樂劇《南牆計劃》,這些原創中文音樂劇的準備過程都帶有年輕創作團隊的探索性質,與歐美音樂劇工業化制作體系生産的“流水線産品”有很大不同。“我們的題材、演員條件、主創能力、審美取向,都與國外截然不同。一開始,我們也許并不知道這個作品會長成什麼模樣,心中沒有非常确切的目标,但是在創作過程中,我們不斷探索和總結經驗方法,最終形成了優秀的作品。”孫浩程說。

  《楊戬》導演劉曉邑嘗試用中國傳統舞蹈呈現“新國風”的故事,作曲張博将現代流行音樂風格與笛子、唢呐、箫等傳統國樂樂器相融合,嘗試解構類似于七言絕句或曲牌體的中式傳統歌詞。“從《悟空》到《南唐後主》,從《南牆計劃》到《楊戬》,劇夥音樂的創作者們都在走這條路,用年輕團隊旺盛的生命力和創作激情去和傳統文化達成共識,和它交融着一起往下走。”在孫浩程看來,孵化原創音樂劇的過程本身并不排斥用西方音樂劇的方法,但要在吸收了先進經驗之後,再創作我們自己的音樂劇。

  對于中文音樂劇的孵化如何在融合中走出一條原創的道路,王作文與孫浩程的看法不約而同。有了《翻國王棋》成功輸出海外的制作經驗後,王作文所在的上海魅鲸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迅速把目光投向了中國傳統文化題材,推出了環境式駐演小劇場作品《夢微之》,講述唐代詩人元稹和白居易的故事。“我們一直想嘗試做中國傳統文化題材的音樂劇,從《翻國王棋》和它的姊妹篇《燈塔》入手,我們才開始逐漸掌握了小劇場的一些制作經驗。”王作文介紹,《夢微之》算是一次創作方向轉換上的試水,目前已演出75場,上座率達到七成左右,成效初見。“今年,我們還會繼續創作一部以中國英雄故事為背景的環境式小劇場音樂劇。”

  将《翻國王棋》的制作經驗反哺到中國題材的原創音樂劇創作中,王作文表示,制作每部戲的落點其實都是為了講好中國故事。“《燈塔》《翻國王棋》都是以小切口的故事承載了精神核心更為宏大的主題,是以《夢微之》也沒有花費太多的篇幅去講述整個唐朝後期的曆史大背景,而是着眼在兩位詩人的生平,尤其是彼此之間的友誼這一點上,通過對個體命運的深入刻畫,照見時代變遷。”

  “我們的工作,既不是把完全傳統的東西搬到舞台上,也不是要标新立異,做一些和我們生活毫無關系的東西。”盡管孫浩程多年學習戲曲,但他并不認為在原創音樂劇孵化中,隻要簡單把曲牌、平仄、韻律照搬到音樂劇舞台上就能成功。

  “百老彙的音樂劇一句歌詞可能就15秒,但15秒的内容其實包含了豐富的資訊。而中文作為象形文字,其内涵與國外的語言差別很大,有着自己獨特的語音、語調甚至格律。創作中文音樂劇,就需要用更加貼合我們國家的語言方式讓人物進行對話、聊天、唱歌。”孫浩程也提到,雖然可以按外國音樂劇的方法來制作中文音樂劇,“但本土文化的内涵才是我們最有力的武器。”

引進:小劇場帶動大市場

  回溯京滬音樂劇市場的發展曆史,2020年環境式駐演音樂劇《阿波羅尼亞》的“橫空出世”必然是不能跳過的“現象級事件”。談到這部作品在當時的“出圈”,出品方“一台好戲”副總經理袁齊坦言是個意外驚喜。

  《阿波羅尼亞》的創排緣起于2019年上海推出的“演藝新空間”舉措。袁齊向記者介紹,這一創新性舉措鼓勵制作方在非标準化的劇場裡進行戲劇類演出的營運,“它提供了一種可能性,就是讓我們可以跳出傳統劇場的場地限制,在比如商場、電影院、寫字樓這樣複合型的商業綜合體内開展戲劇類的演出”。

  上海逐漸湧現出一批由寫字樓辦公空間改造而成的演藝新空間劇場,樓上是小劇場,樓下仍然是寫字樓和商場。這給中文音樂劇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在這之前,其實我們一直是一家做傳統大劇場巡演項目的公司,用租借場地的方式營運,在全國各地的劇場裡巡回演出。”袁齊說,是“演藝新空間”給了中文音樂劇制作方一個契機,進而有機會在上海擁有一家屬于自己的劇場,可以在裡面一直演出,不涉及去巡回場協調檔期的問題了。

  在西方的成熟市場,比如美國紐約百老彙或者英國倫敦西區,一部劇往往會在一個劇院一直演出,除非它營運不下去、票房下滑、入不敷出,才會換成其他的劇。《阿波羅尼亞》借鑒了西方音樂劇的制作經驗,但又不止于完全照搬駐演的概念,而是在此基礎上開創了适宜本土小劇場的環境式駐演新模式。

  如今在中文音樂劇市場,尤其是小劇場裡盛行的正是這種環境式小劇場。介于正襟危坐觀看的傳統鏡框式和觀衆追着演員跑的先鋒沉浸式之間,《阿波羅尼亞》帶動起了整個上海的演藝環境,把亞洲大廈打造成了一個文化地标。

  然而這種模式的成功,也是因地制宜的融合與探索帶來的意外驚喜。袁齊告訴記者,在《阿波羅尼亞》推出之初,并非抱定了要做非傳統舞台的想法。引進改編為中文音樂劇之前,《阿波羅尼亞》在南韓是一個很傳統的鏡框式舞台作品,票房和口碑都非常好,是首爾大學路小劇場的票房之王。“當時,在做劇場改造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原本的寫字樓空間無論是長寬還是高度,如果按傳統劇場的觀衆席布局,都沒有辦法給觀衆提供很好的體驗。”袁齊說,“不夠高,觀衆席就沒有辦法起坡,能放的座位數就有限,後面的人會被前面的人擋住;不夠寬,做環形的觀衆席也行不通,因為那樣舞台就會變得非常小,表演空間不夠用。”

  “最終,我們想到了适宜本土演藝新空間的解決方法。我們做了一個環形舞台,四面都是觀衆席,然後把整個演出舞台融入觀衆席裡,讓演員在觀衆的座位當中穿梭。”在袁齊看來,環境式駐演得以成功,其實是環境和主創的智慧互相作用,将西方經驗與本土環境巧妙融合的結果。

  有了成功經驗,環境式駐演開始一部接一部地誕生,環境式駐演小劇場從上海開到了長沙、成都、廣州,進入全國各大城市。如今,在全國已經有十三四個長期營運的小劇場,在音樂劇之外,還把環境式駐演小劇場的模式推向了傳統戲曲的舞台,在杭州推出了另一部小劇場爆款——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與戲曲名家茅威濤的團隊展開合作。

  在輸出南韓之前,環境式駐演小劇場作品《翻國王棋》已經積累了346場的演出經驗,從2022年9月27日正式開演到現在,平均上座率達到70%左右。王作文告訴記者,在《翻國王棋》的帶動下,制作方目前也有4部環境式駐演作品常駐上海的演藝新空間。

  “小劇場具備一些先天優勢,比較近的觀演距離容易吸引忠實的觀衆,體驗感肯定比在大劇場裡面舉着望遠鏡去看要更好。”袁齊介紹,《阿波羅尼亞》在全國的演出場次接近2000場,累計觀演人次達24萬人。“會員資料顯示,一年至少會購買10次以上我們出品的環境式駐演劇目的複購觀衆,達3000人左右”。

  小劇場的繁榮也激活了整個引進改編中文音樂劇市場的生命力,世界各國音樂劇的爆款IP紛紛登陸中國舞台,來自英國的《劇院魅影》,法國的《搖滾莫紮特》,俄羅斯的《安娜·卡列尼娜》……觀衆耳熟能詳的世界各國音樂劇旋律都以中文改編的版本在大陸舞台上唱響。

出海:合作模式與文化自信

  作為第一部版權輸出的原創中文音樂劇,《翻國王棋》自2023年2月和韓方簽約以來,韓版的制作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王作文告訴記者,2023年5月左右,中方曾赴南韓觀看了韓方的工作坊。“工作坊做好後,我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工作坊相對來說比較公開,有觀衆參與,目前南韓觀衆對作品的評價還不錯。”基于此,南韓制作方目前的計劃是于今年9月,在南韓正式上演韓版音樂劇《翻國王棋》。

  “韓改”中文音樂劇曾長期活躍于中國音樂劇市場,數量達幾十部之多,而《翻國王棋》無疑是一次成功的文化出海。和不少“韓改”中文音樂劇一樣,《翻國王棋》也采用了版權輸出、票房分賬的合作模式,王作文說,這種合作模式使得中方能對韓方在劇情和音樂上的修改保留絕對話語權,可以保證中方團隊對韓版《翻國王棋》有較高的創作參與度,以確定韓版音樂劇的出品品質。“作為第一部版權出海的中國原創音樂劇,我們希望它無論是譯配還是其他層面的品控,都在水準以上”。

  雖然《翻國王棋》是以北歐神話傳說為背景創作的虛構故事,但這部音樂劇傳遞出的精神核心與中國文化中犧牲小我、顧全大局的價值觀有着深度的契合。也正是這種精神核心吸引了同樣在東方文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南韓導演吳世爀。

  “吳世爀告訴我,第一次觀看《翻國王棋》的時候,雖然所有的文字都看不懂,但是通過感受人物表演狀态和精神核心,就已經為英雄自我犧牲的主題和情緒所深深感染。”在王作文看來,使南韓導演産生共情的,歸根結底還是“咱們中國人創作的故事”,“《翻國王棋》裡人物的整體思維邏輯和思維模式,其展現的忠誠、正義等精神價值,正是我們從小到大所耳濡目染的。而這正是打動吳世爀的地方,使他堅信這部音樂劇在南韓也能獲得觀衆喜愛。”

  “我覺得,我們的文化自信不一定必須講一個發生在中國的故事,而是要以我們中國人的思維和視角去講故事。”王作文說,“這是中國音樂劇人的文化自信,我們不僅能講好中國的故事,還能講好世界任何地方的故事。我們能以中國文化的精神核心,透過不同的故事,去感染世界各地的觀衆。”

  (記者 吳潇怡)

免責聲明:

中國網娛樂轉載此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

文章内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