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Citywalk火了。
City walk也可以叫“城市行走”或“城市漫遊”,2023年它猶如一陣旋風,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蔓延”:在小紅書上,相關話題浏覽量超過21億次,搜尋同比增長140倍,有超過370萬篇筆記分享了Citywalk的故事;抖音上帶有相關标簽的視訊,更是達到45.2億次播放量……伴随着這種出行方式的流行,一些城市也火了起來,其中就有天津。
有人可能會好奇,Citywalk何以成為當下旅遊的新風潮?它開啟了人與城市怎樣的交流?而人們從Citywalk中又收獲了什麼呢?
換一個角度看城市
也許有人會說,Citywalk說起來好聽,不就是“壓馬路”嗎,還能走出什麼“花”來。其實不同于自然風光的旅遊,Citywalk是對城市曆史和人文的探索,而散步就是深入一座城市每個角落最好的方式。
視訊部落客@行走的電鍋與天津的不解之緣開始于一次探親之旅:“去年春節過後我們到濱海新區的親戚家小住了幾天,作為一個道地的美食部落客,我先是沉醉于塘沽海鮮,然後又被煎餅馃子折服。本來這次出行的目的并不是旅遊,雖然品嘗了美食,卻沒時間欣賞美景,還是有些遺憾的,再加上美食的召喚,待到春暖花開我又回來了。”
5月的這次旅行@行走的電鍋定下的主要目标是張學良故居和利順德飯店博物館。“我的旅行攻略總是做的特别粗糙,除了确定主要目的地之外其他行程全靠碰,無意中發現的美景,就當送給自己的驚喜。但是這次天津之行,不止是驚喜可以說是震撼了。我選的酒店在小白樓附近,到張學良故居的距離不算近,本着能走路就不坐車的原則,我選擇了步行,結果就意外走上了泰安道。之前我一直認為,天津的景點之間應該是泾渭分明的,畢竟一座城市能擁有一片五大道那樣的街區就很難得了,不必對其他街道有太高要求,結果我錯了。”@行走的電鍋打趣道,“這是我第一次在一條街道上挪不動道,每走幾步都要回頭望望那些建築,生怕錯過最美的角度。後來,我又在晚上溜達到了解放北路……一座城市美就完事了,是怎麼做到美而不自知的呢。就這,還有不少本地粉絲跟我說天津沒啥,你們真是太低調了。”
如果有人還在疑惑,不計劃、不打卡、不趕趟兒的Citywalk究竟樂趣何在?@行走的電鍋給出的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漫無目的的行走,除了讓你和城市的連結更深,也給了自己更多的機會接觸當地人,收獲陌生人的熱情與善意。“天津人真的特别熱情。因為我的攻略很粗糙經常需要問路,結果我發現,天津人給你指路的時候常常是你問一句他們能回你五句,如果去的地方不夠有特色,他們恨不能當場給你計劃個PlanB出來。”她告訴記者,“最近這一年,我幾乎每過兩三個月就來一次天津。曾經我認真總結過天津留給我的印象——慵懶、浪漫、進階、舒适,現在我還要加上一條‘喜樂’,這是天津人給我的感覺,也是這座城市特别吸引我的特質之一,而這種城市的氣質隻有鑽進城市的角落中,才能有更真切的體會。”
黃甜最大的愛好是讀書和收藏黑膠唱片。因為工作的關系,她總能在别人忙碌的工作日得到一些空閑的時間,穿行在天津的大街小巷尋找自己心儀的小店。“現在看來我恐怕已經是一個資深的Citywalker了,而且這種習慣也滲透在了我所有的城市旅行裡。”黃甜玩笑道。不同于許多人在出行前會做旅行線路和景點打卡的攻略,黃甜更喜歡提前對城市做文化的挖掘:“也許是因為我特别喜歡走街串巷吧,普通攻略對我沒什麼用。但是為了更好地感受一座城市,我肯定會先了解當地的曆史的文化,有時甚至可能會提前做一些當地特色文化的學習,友善我能夠對這座城市有更加縱深的了解。”
對比探訪過的城市,黃甜覺得即使像北京和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上,也沒有天津表現得這麼強烈:它既可以有五大道的洋氣矜貴,也可以有九河下梢的市井喧嚣,這種沖突的融合一點也不突兀,更為天津和天津人增加了一番韻味。
年輕人新的解壓方式
“步行隻是活着,漫步才是生活”。随着城市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在上下班的路上無暇欣賞風景,但是在城市中漫步,在大自然中行走,卻能帶來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改變,這也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Citywalk”的原因之一。
當然,聊到“Citywalk”,就不得不提到在它之前興起的那一波“特種兵式旅遊”,甚至有網友笑稱,把它們放在一起,可以并稱為2023年旅遊圈的“絕代雙驕”。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今年正在讀大三的邱菲告訴記者,自己着實跟了一把風潮。“我感覺就是新冠疫情期間憋壞了,等到終于可以敞開了出去玩,大家都分秒必争地好像要把錯過的時間給追回來一樣。”邱菲笑着說,“五一假期,我和舍友一起去了蘇州和杭州,恨不能一天當成8天用,景點打卡、街頭旅拍、美食探店……忙得不亦樂乎。傳回天津之後,感覺整個人都累得脫了層皮。”被“特種兵式旅遊”“傷”到了的邱菲,在五個月後的國慶假期果斷選擇本地遊。“旅行是用來放松休閑的,我不想在這件事上也‘卷’起來。”
邱菲宿舍的四位舍友中有一位來自海口,也是出于帶她好好認識一下天津的目的,才有了這次深度的城市漫遊。“沒想到一趟走下來,給我們這些‘本地土著’也帶來了不少的驚喜。”邱菲說,“人們常說熟悉的地方沒有風景,其實并非如此。如果把‘Citywalk’當成一種态度的話,我們居住的城市、乃至我們的生活都會變得更加精彩。”
恺恺和媛媛這對閨蜜,是“Citywalk”的忠實愛好者,記者在泰安道遇見她們的時候,剛好是2023年聖誕節的那一天。“我們來自河北省滄州市,今天特意請了年假來過聖誕節。”恺恺告訴記者,“從滄州到天津,坐高鐵不過20分鐘,有時候忙碌了一周,特别想找個陌生的地方好好放松一下,充個電再回去,天津就成了我們的首選。”
恺恺和媛媛在泰安道留影
在逃開了“每天打卡N個景點”的程式化旅遊之後,“Citywalk”這種無需量化旅行的成果、完全回歸感性的出行體驗,讓年輕人找到了另一種解壓方式,甚至讓一些人有了全新的社交體驗。“現在,天津已經有了付費的“Citywalk”線路,三五個人跟着導遊探尋建築背後的曆史,還能賞美景、交朋友,這樣的消費我認為很值得。”邱菲說,“我家以前就在意式風情街附近,導遊講曆史、講名人,我就分享生活在這裡的故事,感覺自己更能體會與城市相生相伴的幸福。平時一個人1個多小時就走完的路程,那天走走停停地硬是逛了一下午。分别時,團隊裡的另一位同學還加了我微信,相約下次繼續一起城市漫步。多了個興趣相投的朋友,是我意外的收獲。”
抛棄對“打卡”的盲目追求
“Citywalk”的盛行讓城市熱鬧了起來,同時也帶來大量湧入街巷的遊客。
李超從小生活在河北區望海樓街,獅子林橋跳水到底是哪一天走紅的,他一時也說不清。“從小就知道每天到海河邊來玩的人有好幾撥,除了遊泳、跳水的叔叔阿姨外,還有不少釣魚愛好者,本地人早已見怪不怪了,隻是從沒想過‘跳水大爺’能火起來。”李超告訴記者,“那段時間我也挺糾結的,一方面希望大爺們的熱度能持續下去,給天津帶來更多的關注。另一方面,我家周邊的交通确實經受了巨大的考驗。”有很長一段時間李超每天下班到家的時間要比平時晚半個小時以上。特别是遇上需要打車的情況,如果定位在獅子林橋附近,半小時内能上車,算是快的。
同樣能夠感受到外地遊客暴增的,還有紅橋區洪湖裡的居民。“現在,天津的早點名聲在外,好多遊客到天津就是沖着這一口兒來的。最開始大家都奔西北角,後來幾位美食部落客探店到了洪湖裡,我們這裡人也多了起來。平時還好點兒,周末排隊得1個小時起,早飯能直接變成午飯。”當地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到了周末,我們基本上就不在外面吃了,把機會留給遊客吧。”
雖然在采訪中,人們也會吐槽突如其來的變化給生活帶來的不便,但更多人選擇了包容和了解,甚至調整自己的習慣來适應新的環境。“其實我自己也挖掘了不少寶藏書店,其中有一些就是大隐隐于市,讓人深處其中卻能享受片刻的甯靜。但我不會為了守住這份甯靜而私藏它,而是更願意分享給更多的朋友,也許最初會有獵奇的人來‘湊熱鬧’,但真正會留下、反複光顧的遊客,一定是可以真正感受它美好的人。”黃甜告訴記者。
确實有一些地點并不是以旅遊為目的開發的,突然湧入的人群肯定會超出它承載的能力。“Citywalk”應該是自由地從心出發,而不應該落入程式化的窠臼。當遊客真正把城市街區作為感受一座城市的視窗,抛棄對“打卡”“出片”的盲目追求,那麼“Citywalk”無論是對遊客還是對城市都會更友好。
記者手記:解好Citywalk這道題
2023年5月,《中國旅行消費趨勢洞察白皮書》釋出,讓我們對旅遊行業的未來變革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其中提到的四大新趨勢分别是:小衆獨特、自在松弛、未知驚喜、深度在地,正好與“Citywalk”的走紅相符。
“Citywalk”在火起來的同時,也催生了城市内部相關産業和經濟的發展,行程主理人、餐飲、購物、住宿等行業都迎來了新的機遇。如何為“Citywalk”賦能,成了衆多城市關注的焦點。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Citywalk”線路中相當一部分打卡地,與城市曆史和文化緊密相關,這也讓“複古街巷”“老地标”“老字号”成為許多遊客“Citywalk”的首選目的地。這種趨勢也間接推動了城市的更新和傳統資源的更新。然而,城市的更新和更新需要精心的設計。如果隻是把不具備本地特色、全國各地可見的“網紅小吃”和無甚創意的“文創産品”簡單粗暴地複制粘貼到本地,不僅會讓遊客産生審美疲勞,甚至還會産生名不副實之感。
當今時代,旅遊消費正在從觀光型消費向體驗型消費轉變,誰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誰就能把“流量”變成“留量”。天津有着獨具特色的曆史文化禀賦,活化利用好深厚的文旅資源,深入挖掘和創新這些資源的打開方式和體驗模式至關重要。希望“Citywalk”能夠成為展示天津獨特魅力的舞台,在吸引更多遊客的同時,也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來源:今晚報 記者 田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