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他們一比,留美流浪博士,至少是個厚道人

作者:海邊的西塞羅
跟他們一比,留美流浪博士,至少是個厚道人

你看,他甯可流落街頭,也沒想過回國割民粹韭菜。

就沖這,也比某些歸國學術混子強太多了。

各位好,連日寫作,有些疲勞,今天起的特别晚,還是點評個新聞吧。

有朋友讓我聊聊複旦留美流浪博士孫某某的案子。這個案子在我加的一個複旦校友群裡前兩天确實挺引發熱議的。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國内很多頂尖大學流行搞少年班,此次引發熱議的孫博士,就是當時複旦少年班畢業的,畢業後直接拿了獎學金,公派赴美留學,在紐約城市大學布魯克林學院讀實體一路讀到博士後。後來留在美國投身華爾街,年薪上百萬美金,還入了美國籍,按說已經走上人生巅峰了。

跟他們一比,留美流浪博士,至少是個厚道人

可是之後的孫博士人生軌迹卻一路下行,丢了工作不說,最終還淪為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在紐約街頭流浪了整整16年,才于近日被好事者找到,并拍攝成視訊,在國内網上火了一把。

從留美神童、華爾街精英,到街頭流浪漢。孫博士究竟遭遇了什麼?目前能看到的說法衆說紛纭。有人說是因為他丢了錢、有人說是因為他感情失敗,但這些說實在的都不太足以讓人信服。我看到的比較靠譜的一則在美華人的爆料,是說孫在事業成功之後沉迷上了賭博,每周都要坐飛機去賭城拉斯維加斯一擲千金。最終欠下了巨債,妻子與其離婚不說,公司也将其辭退。由此他的人生才走向了破産。

跟他們一比,留美流浪博士,至少是個厚道人

當然,由于此事涉及到人家的隐私,是以目前的所有說法,隻是猜測而已。

但甭管怎麼說吧,孫博士最終在美國混到了流浪街頭。那麼現在的問題是怎樣幫助這個人,對此國内網友出現了迥然相異的兩種觀點:

一是,既然我們當年的留美神童被殘酷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蹂躏成這個樣子了,那我們祖國同胞應當出手拉他一把啊!于是有人主張伸出援手,為他募捐,接他回國,讓他回國内在專業上發揮餘熱等等。

但這種觀點卻又遭到了不少人的憤怒反對,很多這種憤怒是基于民族主義立場的——有人說這個孫某就是個“叛徒”“漢奸”,國家當年公費資助他出國留學,他學成之後不私回國報效,還入了美國籍,結果你看,現在混成這個熊樣了吧,想回來?沒門!美國人不養懶漢,憑什麼讓我們養!……

這番争執一度吵得好不熱鬧,但就跟我昨天說九邊和盧克文粉絲的那番争論(參見《九邊和盧克文這一架,掐的有點搞笑》)一樣,我還是覺得這一架的有些前提條件其實就錯了——争論給不給孫博士“回國”這個福利待遇的基礎,是孫博士自己把回到祖國當做一種福利待遇,并且願意回來。

可是,孫博士自己願意回國麼?

我看到的這些視訊中,孫博士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一直比較閃爍其詞,一會兒說“祖國培養了我,我學成卻沒有回去,愧對祖國,沒臉回去。”另一會兒又說“家中有老母健在,身體不好,回去怕老人見了傷心。”

看了這些視訊以後,我覺得孫博士雖然當了多年流浪漢,但當年做神童時的那個聰明勁兒還在。

他知道,如果直接正面回答的這個問題,容易惹很多國内吃瓜群衆不高興。是以來了個“王顧左右而言他”。

但其實他的答案,早就明确給出了——想象一下,16年前,他窮困潦倒、失去工作與家庭,被迫開始流浪的時候,再怎麼說,他依然是個留美博士啊!而且學的還是計算機。彼時國内正是相關産業的蓬勃發展期,國家還推出了很多相關人才引進、回流計劃。孫博士即便在美國混的再失敗,回國那也是人中龍鳳。這個機會過去16年中至少疫情爆發前的十多年是向着他敞開的。那他為什麼不回來呢?

想來想去,可能的答案隻有兩種。

要麼,是他覺得哪怕在美國當流浪漢,也比回國讓他舒服自在。也就是“甯在美國刷盤子,也不回國考公務員”的進階版。

要麼,就是當時他所遭遇的打擊或者生活波折,已經徹底毀壞了他的事業心和奮鬥心,啥活兒也不想幹了,就是要躺平當了流浪漢了。

考慮到第一種答案細說起來可能挫傷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我們就隻分析一下第二種情況吧:

假如孫博士是在心灰意冷之下徹底躺平,才甘願做一個紐約流浪漢的。那你把他接回祖國,對他真是個好選擇麼?

如果他什麼都不願意幹,那他回來能幹什麼?IT行業大廠現在都在裁員,去高校教書他又早過了“青椒”入職的合适年齡,且現在進高校難于登天。何況孫流浪了16年,跟産業一線的相關知識早已脫節了,唯一還上手的可能隻有英語。可是教培行業現在也不行了啊!俞敏洪、董宇輝都直播帶貨去了……

那麼,想來想去,孫博士如果回國,可能唯一合适職業也就隻有——學一學某些歸國網紅“愛國學者”,在網上以自己旅美的悲慘經曆痛斥美國社會的吃人不吐骨頭,發些什麼“在中國生活比美國好五倍。”“在中國月入3000人民币比美國掙2000美元幸福。”

你還别說,考慮到孫博士在美國有學術履曆,又有确實悲慘的生活經驗,眼下又正有關注度。我覺得這條道路對他是完全敞開的,他要真想這麼做,肯定比國内一批此類“網紅學者”要做得好的多。至少學陳某教授,靠在國内批判美國,在美國買棟别墅,總不成問題。

跟他們一比,留美流浪博士,至少是個厚道人

你知道,前些年,海外的學術渣滓、學術混子中,有不少就是專營這門生意的——他們在所在國、所在領域搞的什麼也不是,就搖身一變,冒充外來和尚,靠在國内網際網路上把國外描繪的一團漆黑,炒民粹主義流量賺個盆滿缽滿。最後繼續在海外過他們吃香喝辣的日子。

甚至,你都未必一定是個學者,你看現在某音上靠在海外拍挑動民粹主義情緒視訊賺流量的人,不學無術的大有人在麼。

更有甚者,這流量你也未必一定要回國才能賺,學連某老師來個離岸愛國,一邊在日本長期“旅遊”一邊說日本會一批一批死人。或者來個“罵美國是工作,在美國是生活”,豈不美哉?

可是,孫博士,他居然沒這麼做!16年了,他甯可在紐約城市公園露宿街頭,也沒想起來寫個文章、拍個視訊、靠編幾個段子做個觀某網的座上賓。

這是錯過了多大一個風口啊!

我覺得,若非是因為他腦筋太死,或者躺的實在太平,瞎話都懶得編了,那就隻能解釋為孫博士至少是個有底線的人,甯可當流浪漢,也不學某些“出口轉内銷”的學術渣滓、混子,恰騙情緒流量的爛錢。

如果孫博士真有此念,也堪稱“君子固窮”了。

跟他們一比,留美流浪博士,至少是個厚道人

好吧,以上屬于半開玩笑,下面說點更正經的。

很多人在這則新聞中,看出了美國社會缺乏底層兜底機制的冷血。你看《環某時報》都趁熱發表了一篇文章,題曰《從“流浪博士”看美國的無家可歸者》,嚴厲揭批了美國“消滅窮人”的醜惡現象。

不可否認,與被國人廣泛嘲笑為“養懶漢”的歐洲不同,美國文化是一個喜歡赢家、鄙視輸家的馬克斯·韋伯所謂的“新教倫理”。

你看電影《巴頓将軍》裡老巴頓一開場就直言:“美國人就是一心想赢。我們最看不起那些輸了還會滿臉歡笑的失敗者。”

是的,在美國傳統文化裡,你有一膀子力氣,想過更好的生活,你就應該去工作、去奮鬥。而社會需要優先保證每個勤奮肯幹的人都得到與之相應的酬勞。是以美國不養躺平的懶漢,但同時又追求讓所有肯幹的人過想過自己的生活。這就是所謂的“美國夢”。

這個思路與看到流浪漢窮死在街頭,就會心生憐憫,覺得社會對他們有一份兜底責任的“歐洲夢”是有差別的。在公平與自由之間,美國人優先追求自由,而歐洲人(尤其是歐洲大陸國家)更追求公平。二者各有優勢與弊端,孰優孰劣大家各自偏好使然。

而我覺得,如果真要二者擇一,大多數中國人可能會更贊同美國人這個思維方式的。因為大多數中國人也和美國人一樣強調個人奮鬥,覺得愛拼才會赢麼,躺平就活該受窮挨餓。

是以眼下借孫博士事件大肆調笑的國内網民當中,肯定有不少當初更刻薄的調笑過歐洲的“養懶漢”制度。

可如果一個人,既覺得歐洲那樣的“養懶漢”不好,又嫌棄美國那種強自由、弱兜底的體系。那麼他心中良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到底應該是個什麼樣子呢?

還是說,這幫人,僅僅是因為現實中美國和歐洲他們一個都去不了,是以隻要能見到去了的同胞流落街頭,遭災遭難。他們就能獲得一種幸災樂禍的快感?

這樣的韭菜,我覺得倒确實符合那些在海外混不下去、靠跑回來靠民粹賺流量的鐮刀的胃口。

是以,再強調一遍,孫博士完全有當這種鐮刀的資質,卻沒割這個韭菜。就憑這個,也值得贊他一個。

而我在想,如果孫博士真的回國,搞專業、教書、教英語的工作都不太好找;割流量韭菜的鐮刀他又不願當;那他能幹什麼呢?多半還得繼續當躺平的流浪漢。

那麼,同樣是流浪漢,在國内當和在美國當,究竟哪個生活的更舒服一點呢?這個問題好像還真沒人研究過,嚴重建議什麼陳老師啊、張老師啊仔細研究一下這個問題。如果也得出一個什麼“我們的流浪漢生活也比美國好五倍”的學術結論。那孫博士就真的能放心大膽的回國了——當然前提是,他真信了這幫“專家”的鬼話。

我估計孫博士不會,人家是躺平了,混的慘了點,但好歹沒那麼蠢。

而在此之前,我覺得就讓孫博士繼續在紐約街頭飄着吧,這是人家基于自身意志的自由選擇,我們無權幹涉。而且聽說美國複旦同學會已經給他找了房子,安排他住下了。你看他流浪了16年,靠吃救濟、睡公園椅還能活下來……美國這“消滅窮人”的效率,也确實忒低了一點,遠沒有《環某時報》和一衆“歸國專家”說的那麼淩厲。

全文完

本文3000字,感謝讀完,喜歡請三連加關注,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