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團何時見底?

作者:钛媒體APP
美團何時見底?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董指導聊科技

如果十年前說,美團和位元組必有一戰,沒有任何人會相信。

彼時,美團剛從“百團大戰”中拼殺出來、一邊抗衡大衆點評,一邊啟動“搶灘行動”進軍外賣市場;成立兩年的位元組旗下的今日頭條,正用推薦引擎迎接媒體内容大浪潮,争搶百度的流量、紙媒的生意。

如果五年前說,美團和位元組必有一戰,大部人也不會相信。

彼時,美團一邊搶攜程的酒店業務,一邊以“吃”為核心,和阿裡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焦灼;位元組超越百度騰訊,成為中國第二大數字廣告商,現金牛業務推動公司邊界擴張,社交、遊戲、教育,無畏巨頭、橫沖直撞。

然而,2023年,位元組卻對美團帶來不小的沖擊。

在資本市場上,成為美團投資者最關心的話題。在業務經營上,也成為美團在本地生活領域強有力的競争對手:2022年,抖音平台本地生活相關直播比上一年增長925%,相關的GMV也從2021年的百億猛增到了七百多億元。外賣業務也和餓了麼合作,向美團發起了全面進攻。

抖音最終會對美團産生多大的影響?網上有一個類似段子的對比。

在2018年,有人請教張勇如何看待拼多多。張勇認為“短期損失了一些使用者,但大量使用者都流到淘寶來了。你就當成在幫我開拓農村市場,教育使用者好了。”後來的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被教育的使用者,依然選擇了拼多多,兩家的增速差異顯著。

巧合的是,《晚點Latepost》報道稱,部分美團人士認為,“雖然抖音拿走了美團的一部分市場佔有率,但抖音也在幫助美團教育下沉市場,在使用者逐漸成熟之後,美團可以從下沉市場補回流失的使用者甚至拿到更多增長”。[1]

這個判斷的結構、結果、語氣,和2018年對拼多多的評價,幾乎是一模一樣。是以,被用來做對比,也毫不奇怪。

然而,大機率上,這個判斷并不是美團核心高管的想法。或者說,有,也是之前的了。

當看到拼多多收入、市值都超越老牌電商後,每個網際網路公司高管,對于“挑戰、取代”沒有觸動是不可能的。尤其當美團市值從最高點縮水了80%時,利空消息都會放大,業務上的任何挑戰,也都不得不回應。

因而在美團到店事業群總裁張川給員工的新年寄語中,可以看到:他承認了美團到店有手忙腳亂、被對手打到摩擦的時刻;對于這次業務受到沖擊,用了“戰争”的比喻來突出嚴重性;也強調對手在變強,都是全能選手;指出美團的作戰方式和建軍思想,也都要改變。[2]

張川對于抖音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雖然美團和位元組,是兩家十年前、五年前,都看起來似乎毫無關聯的公司,但回顧兩家公司的發展脈絡卻可以發現,都有着相似的“無邊界擴張”理念和業務舉措。

正面沖突,似乎也不可避免。而虎口奪食的契機、兩虎相争的演繹,無疑是網際網路聚光燈下的焦點。

01 美團的繁花

2019年8月的第四個周末,對于美團王興而言,是愉悅的。23日披露的第二季度業績顯示,公司首次實作了整體盈利,創業近十年,迎來裡程碑。

周一,交易所開盤。美團股價如期高開、收盤大漲近9%,超過了2018年首發價格,也“雪”了2018年上市三個月下跌40%的“前恥”。

美團這次業績盈利,既有天公作美、也有事在人為。

二季度是最好的天氣,不太熱也不太冷,外賣運力充足、配送成本低,需求又比較旺盛,因而帶動核心的餐飲外賣業務,首次利潤轉正。

在經營層面,經曆了2018年收購摩拜、進軍生鮮等大戰略之後,美團也開始降本增效,過去幾個季度一直都在改善經營效率,減少虧損。共享單車增加了騎行費用,網約車推出聚合模式。小象生鮮也關閉了幾家門店。

飽暖思淫欲,龍頭要賺錢。此時的美團,有龐大的商戶合作關系、穩定的消費者群體、難以複制的外賣小哥、高效的地推團隊、以及消費者在生活服務需求方面的心智占領,護城河還是挺寬的。外賣市場,75%左右的市場佔有率,難以撼動;到店業務,高達86%的毛利率,也是市場地位的證明。

用王興的話總結,美團要堅持ROI(投資回報率)為導向的投資政策。大白話就是,要賺錢。

2019年,美團整體毛利率由13.8% 同比上升至 18.7%。其中,到店業務毛利率在86.8%的高位上,繼續提升到了88.8%。而2020年,雖有疫情沖擊影響,但美團的經營利潤率仍得到提升,外賣業務由2.6%升至4.3%;到店業務的經營利潤率則由37.7%升至38.5%,全年淨利47.1億元。

經營改善的同時,美團股價也氣勢如虹。2020年疫情後,美聯儲大放水,外資湧入港交所,美團也随着科技股一起,連創新高,市值從2018年最低的2000多億元開始,相繼突破了1萬億、2萬億。

2019年,美團APP和其他互動口都變更為了統一的“黃色”,當時就有輿論稱,美團進入“黃金時代”。站在2020年底來看,隻會感歎“果然是美團的繁花”。

繁榮的貿易航線,往往最吸引海盜;繁榮的城池,也最容易引來攻打。

美團自然也懂這個道理。但看着在本地生活供給、需求兩端的優勢,也可以坦然。36氪一篇報道稱,抖音團隊表示“我們每邁出新的一步,都認為美團是不是要馬上反擊和跟進,但結果什麼都沒等到。”[2]

美團不是不反擊,隻是在早期,美團是真的對抖音“瞧不上”。

02 抖音的偷塔

高頻打低頻,這是網際網路的顯學打法。于是,有着7.6億月活、人均每日100分鐘使用時長的抖音,自然也會無邊界擴張:教育、遊戲、金融、電商、本地生活。在使用者高頻的使用習慣裡,用漏鬥模型篩出一小部分,都是劃算的。

但抖音的拓展也不是一蹴而就。2018年,抖音成立POI團隊(也就是任何非地理意義的有意義的點),加強“本地”屬性,拉開了序幕。2019年上線了抖店,允許商家上傳抖音視訊時,選擇相應的POI地圖位置,引導使用者到線下消費。

張一鳴曾提過公司擴張的原則:人做的好的領域你就别做了。是以,在抖音進入本地生活初期,交易層面選擇了和美團、攜程等公司合作。畢竟,商家的覆寫、消費者的成交流程,需要團隊也需要時間。

用自己的流量、做别人的生意,這種“大公無私”的精神,實屬罕見。哪怕微信導流賦能,也還是優先選擇關聯公司。

由于為别人做嫁衣,也導緻抖音在本地生活方面的收入,并沒有什麼起色。報道稱,抖音内部也關于“不該做本地生活、能做到多大市場”存在争議。據騰訊《潛望》報道,抖音POI負責人也換了不下5次。

也許美團也正是因為這段合作經曆,才進一步打消了對抖音進軍本地生活的警惕。但此時美團也忽略了位元組的一個特點,就是“糾錯快”。

當位元組發現給别人做嫁衣後,便迅速做自己的閉環。2020年8月,抖音推出了“生活服務場景接入方案”,将美團外鍊換成了抖音商家小程式。也在随後調撥1萬名員工成立專門的本地化拓展團隊。

當位元組發現外賣業務實在是重,難以管理小哥隊伍後,便取消了“心動外賣”業務,在2022年轉而和餓了麼合作。

當位元組發現交易環節仍需時間建設、并非目前優勢後,便加大了“内容”投入,2020年6月開啟了“達人帶貨”。而“達人”成為抖音本地生活業務的重要破局點。

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上映,立刻就好評如潮。對于美食而言,字數寫萬千,不如視訊看一看。達人探店視訊,既是好内容,讓吃貨們看得津津有味,也是廣告、激發了消費者的欲望,為商家帶來了訂單。随後,這個形式也從位元組官方給予引導,轉為了使用者自發參與的風潮。

探店有多火呢?河北有一位聲稱有400萬粉絲的達人,到店吃飯亮一亮粉絲數就想不付錢。也有說好兩人探店的up主帶了七八個人來吃霸王餐。

盡管有一些亂象,但KOL種草還是頗有效果,也從餐飲拓展到了其他生活領域。對于抖音而言,流量、内容、交易,終于實作了閉環;也讓“沖動消費”、“貨找人”的邏輯,得到了驗證。

2021年,抖音本地生活的GTV達到了100億元,2022年就達到了770億元。雖然這個體量仍隻有美團的1/3左右,但高速的增長,不得不令人想起燃油車和電動車的案例。

至少,對于美團而言,原來本地生活的高利潤率要被砍,“瞧不上”的對手,逼着自己從躺赢轉為起身拼殺。

03 雙方的邊界

美團和抖音在本地生活領域,有很大不同。

美團主打效率,位元組主打興趣;美團優勢在交易,位元組優勢在内容;使用者在美團上是主動即時消費,在位元組上是沖動延遲消費。這些差異,會展現在經營資料上,也會塑造彼此的邊界。

比如,從核銷率,也就是使用者下單并且真花錢的資料來看,美團的比例達到了90%,而抖音則在60%左右。有觀點認為這是差距,位元組需要努力的地方,但實際上,這隻是差異,是不同屬性自帶的。倘若興趣推薦的核銷率都能達到90%,那可想而知,算法得恐怖如斯。

是以,雙方的擴張,既有彌補差距、也有減少差異,但基本都是從“供給”和“需求”入手。

供給端,既要看覆寫商家的數量,也要看呈現給使用者的數量。

王興和張一鳴都是碼農出身,銷售并不是其核心能力。是以王興在“百團大戰”時就請來了幹嘉偉,為公司塑造了一隻強大的地推團隊,狂拜訪、狂上單,也有了如今美團在本地生活41個品類的覆寫、930萬的活躍商家。

而抖音的活躍商家數量,在2022年末剛突破了百萬。流量,是抖音吸引商家的最大優勢。但由于用短視訊來營銷,對中小商家、長尾客戶而言,還是有門檻的,效率也未必最高。

是以,抖音目前的客戶,主要是大客戶,包括連鎖餐飲、品牌客戶等,也更容易制造爆款産品。例如海底撈的“分手套餐”、T97咖啡等。

KA商家的全覆寫,則是抖音在供給端的第一邊界。中小商家的拓展則是第二邊界所在。

抖音在完善“貨架”模式,在團購、本地的欄目裡,采用了類似美團的展示面,降低中小客戶的營運難度。另外,抖音在大會上分享,80%客戶是案例客戶的新客。

對于中小商家而言,新流量固然重要,但複購的老客戶更珍貴,營運成本更低。如何經營老客戶?

抖音網紅們都清楚,即使有千萬粉絲,但也無法保證每個視訊的播放量。畢竟,流量是算法給的,而不是靠粉絲的粘性。也就意味着,抖音的私域流量很難積累。與此對應,在美團上,商家則可以通過建立粉絲群等方式,對使用者持續營運。

吸引商家的另一個利器就是“低成本”。為此,在抖音拓展早期,會為入駐的商家提供傭金減免、價格補貼等措施。但根據國信證券的研報顯示,随着抖音優惠力度的減弱,商家在抖音上的綜合成本,正在逐漸上升,甚至考慮到流量優勢後,綜合成本也和美團所差無幾,甚至更高。[3]

美團何時見底?

抖音的出發點,自然也是為了利潤。畢竟在當下環境,野蠻生長都是過去式了。然而,考慮到價格戰對市占率提升的即時有效性,美團或許也會用來作為反擊武器。斷言競争趨緩,還是為時尚早。

在增加覆寫數量的同時,抖音也需要突破“展示天花闆”。抖音根據營運情況來看,8%的流量比例,基本是使用者能接受商業資訊的天花闆。[4]是以,另一個重要話題便是,如何引導消費者在沒有刷視訊時,也能打開抖音裡的商家資訊。

這就是雙方邊界的另一個要素,消費端。美團被認為是牢牢占據使用者在“即時、主動消費”場景下的心智。但消費需求這幾年出現了變化:低價更得人心。這就留給了抖音可能性。

04 伏地魔的換位

美團已經被“逼着”改變了。

比如增加了特價團購、增加了直播,也在首頁增加了視訊欄目。内容也是“美女大長腿、KTV點到校花”之類高流量的段子。也許是因為我是新使用者,推送的是系統預設的新使用者偏好。這一點和抖音很像,貌似男性使用者預設的都是先從這些内容開始。

美團何時見底?

但美團這個應對,還是很令人一言難盡。讓我第一時間想到李想的一句話,我們從沒遇到過這麼強的對手,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毫無還手之力。

然而,正如學美團的,一定無法打敗美團;學抖音的,也一定無法戰勝抖音。美團還是需要揚長避短。

我曾給王興取過一個綽号“伏地魔”。

伏,是指高調地設想未來,低姿态地操作、學會忍耐等待最好的時機。地,是指美團的兩大利器“地推、地送”,搞定商家和履約。魔,是指他會選擇那些護城河虛假的領域,在行業競争減弱、無大資金願意再入場時,通過打七寸等戰術,快速從現有領先者手裡,獲得市場佔有率。

這個特點,使得美團在外賣、酒店、甚至充電寶領域,都大獲全勝。隻是此時此刻,美團成為了在本地生活這個“虛假護城河”領域的領先者、防禦者。

更重要的是,正如美團張川所言,現在的對手是全能型的,有資金、有沖勁、有打法、強糾錯、善學習。防禦,也并不容易。是以,就像美團一些員工迷茫一樣,資本市場上美團的投資人也迷茫:

競争格局,何時改善?美團的股價,何時是底?

很遺憾,這個問題的答案,首先不取決于美團,而是位元組:抖音的本地生活,是希望做到美團收入的30%,還是70%?

其次,才是美團的回應。能用多大的力度,使得雙方認識到各自的邊界,達成諸如外賣一樣的經營默契。

再次,則是小紅書、快手、拼多多等等,他們看到本地生活的激烈競争後,是否依然願意下場。

不過,和前幾年不同,現在的競争者,誰也無法承擔一場不計成本的補貼大戰,雙方的較量,則需要更多地展現微操和耐心。

05 尾聲

鲨魚是海洋裡的王者,但鲨魚過得并不容易。由于鲨魚沒有魚鳔,隻能不停向前遊動才能保證不下沉;也因為沒有鰓蓋,隻能不停遊動才能讓水通過鰓部獲得氧氣,避免窒息。

用鲨魚來形容網際網路公司,再形象不過了。不向前,就下沉;不提效,就落後。寄希望于護城河的躺赢,就會在曆史長河中躺下。

參考資料:

  • [1] 晚點獨家丨美團、抖音的新對手:多多買菜盯上本地生活,現已暫停
  • [2] 36氪獨家|美團到店事業群總裁張川:這不是短期戰,也不是長期戰,而是殘酷煎熬的塹壕戰
  • [3] 本地生活系列之三:美團 vs 抖音:美團積極應對,競争态勢邊際趨緩
  • [4] 晚點獨家丨直播電商的天花闆快到了,抖音找了條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