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潮聲丨三四線公交“斷供”,頭部城市卻駛上“瘦身”新賽道

作者:潮新聞

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應陶 編輯 張彧 通訊員 李清 謝鑫

你有沒有發現,身邊的公共汽車正變得越來越小?

據杭州公交集團統計,從2021年大規模“上新”中小型車輛起,杭州累計已有2629輛10米以下(車身長)公共汽車正在營運中,其中8米及以下車型占到了71.43%。

潮聲丨三四線公交“斷供”,頭部城市卻駛上“瘦身”新賽道

杭城街巷中正在運作的中小型公共汽車。應陶 攝

其實,公交“瘦身”,早已不是新聞。放眼全國,北上廣深等一線、新一線城市都在嘗試讓公共汽車“大變小”——

北京正計劃在寬度6米以上的胡同引入“正常小型公交+需求響應微型公交”的複合型公交體系;今年6月,廣州首批純電動小公交亮相,全長6.54米,專為城中村設計;深圳出現“寶寶巴士”,全車僅有10個座位,隻為便利市民從地鐵到社群出行的“一百米”需求……

頭部城市的公交紛紛駛上“瘦身”新賽道,而三四線城市的公交卻正面臨“斷供”的尴尬境地——去年3月河南商丘因經營異常困難,曾宣布暫停營運商丘市市區公交線路;7月河北保定多條公交線路停運;9月湖南衡山縣和雙峰縣公交公司分别宣布全城公交停運……

毋庸置疑,客流量銳減、車輛空駛率高,是各地在公交營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那麼“大車換小車”是主動求變還是被迫之舉,是追求效率還是成本控制?公交載客量變小,市民的出行需求是否依然能兜底?今天,咱們來聊聊公交“瘦身”背後的城市發展邏輯。

頭部城市的公交,為何都選擇“瘦身”

城市公交“瘦身”,大概可以從10年前說起——2013年,北京的城市街頭出現了“袖珍”公交的身影,部分12米公共汽車開始被8.5米、10米車型替代。這在當年,是北京“特色”,但以現在的次元來考量,卻已蔚然成風。

一組資料很能說明問題:目前,深圳公交的大、中、小型公共汽車比例已由6:2:2逐漸調整為4:4:2;在公交分擔率高達51.4%的山城重慶,僅有7座容量的小巷公交,從2020年的2條增至2023年的34條,日均營運裡程1.36萬餘公裡,運送乘客2.74萬人次……

公交“瘦身”,為何成為全國一線、新一線城市的共同選擇?

近兩年來公交客運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實,公交營運收入減少、各地财政縮緊,确實加劇了部分城市的公交經營壓力。但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分院副總工程師蔡潤林看來,對于一線、新一線城市的公交來說,“活下去”并不是問題,換一種“更精準的活法”才重要,“嘗試給公交大改小,并非是客流下降的無奈應對,而是适應城市交通體系快速變化的應變之舉。”

公共汽車型的改變,根子在于大衆出行習慣的變化。杭州就是一個典型的樣本:

改變之一,在于軌道交通快速成網。2012年11月24日,杭州地鐵1号線開通營運,往返于湘湖站至文澤路站、臨平站之間。地鐵之于公交的邊際效應僅一個多月就已出現:同一路線的快速公交B1區間(黃龍公交站-下沙城),因客流量大幅下降,在2013年2月1日停駛。

潮聲丨三四線公交“斷供”,頭部城市卻駛上“瘦身”新賽道

杭州快速公交b1路區間車。杭州公交集團供圖

再看杭州全域。十年間,杭州地鐵建設快速推進,營運裡程已累計至516公裡,躍升至全國排名第六位。據最新資料統計,杭州地鐵曆史最高客流記錄,達到503.2萬人次,大大分擔了城市出行壓力,也分流了公交的固有客流量。

改變之二,在于城市道路的日益完善和汽車保有量的水漲船高。

從2019年到2022年,中國私家車保有量約從2.07億輛增加到2.78億輛。這與杭州的現狀相合——

随着錢塘快速路天目山路隧道段正式開通,杭州超過500公裡的快速路成環成網,彌合了交通縫隙、拉開了城市骨架。與此同時,杭州現有常住人口超1200萬人,汽車保有量超400萬輛,相當于每3個人之中就擁有1輛私家車。而網約車、共享單車、電動自行車等出行方式,也在杭州每日約2300萬出行人次中,分走了不小的比例。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讓市民在傳統公交出行之外,也有諸多方案替代。是以公交的客流競争壓力才會凸顯,這倒逼着公交公司必須要轉型。”杭州市綜合交通運輸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海衛解釋說。

公交變小了,出行需求還能兜住嗎?

從2021年開始,杭州就開始大批量更疊不同尺寸的車型,以更好滿足線路優化的需要。

不解者有之:車子變小了,載客量就會下降,出行需求不是更兜不住了嗎?

資料“白描”了真實情況:車次更靈活,車速更快,服務更精準,緩解城市擁堵的效能反而更高了。據高德交通釋出的全國50個大中城市擁堵延時指數資料,杭州市已從2014年一季度全國排名第一位,下降至2023年第三季度的第45位。

具體到現實中,可舉一例。2023年“國慶中秋”雙節恰逢杭州亞運會,此時的杭州,光是各景區景點(含鄉村旅遊),就需要解決1300萬人次遊客的出行需求。面對高流量,杭州用“小公交”應對。

“為解決靈隐景區擁堵問題,杭州市治堵辦牽頭實施了靈隐景區計程車、網約車‘區域禁入+近端快駁’的舉措,我們在東嶽、西溪路608号設定了兩個公交轉駁點,專門用8米、10米公共汽車接送打車的遊客進靈隐。”杭州公交集團營運總負責人陳施承說,這場“實驗”很成功,經測算,雖然是小型車,但車輛頻次更密,加上專用道的保障,7分鐘即可從轉駁點到達靈隐,十一假期期間,接駁公交單日載客量最高達4.1萬人次,相當于減少1.5萬輛網約車計程車進入景區。

潮聲丨三四線公交“斷供”,頭部城市卻駛上“瘦身”新賽道

遊客乘坐景區接駁公交線遊覽景區。杭州公交集團供圖

要想讓更多轉型同樣成功,就需要精準比對更多需求。

首先來看,需求在哪。杭州軌道交通快速成網的十年間,杭州市區面積從3036平方公裡擴大至8289平方公裡。現在,距離杭州市中心最遠的富陽區、臨安區也已被四通八達的地鐵所覆寫。吳海衛認為,像在杭州這樣軌道交通線網鋪得足夠開的城市,市民對于公交的需求不再是20公裡的長線,而是10公裡以内的中短線。

蔡潤林也同樣認為:“杭州城市化發展已經進入了相對穩定的階段,城市闆塊趨于穩定,市民每天出行的需求也會更加精準。”

再看,需求如何滿足。新增闆塊穩定後,原先公交線路布局的短闆自然凸顯,比如建立商品房距離醫院、地鐵站等生活圈往往隻有一兩公裡的距離,但未配備精準公交線路,導緻市民出行不便。

基于這一痛點,杭州已陸續推出具備地鐵接駁、城市穿梭等功能的“小藍巴”、社群微公交、雲公交等小型公共汽車,以及通勤專線、求知專線等定制公交線路,解決單元内部市民出行便捷度低的問題。比如丁橋闆塊公交班次密度上升6.7%,客運量上升21.68%;轉塘闆塊班次密度上升5.5%,客運量上升20.43%。“目前,我們已在杭州全市20個片區開展單元化治理。”陳施承說。

無論是在單元格内根據需求精準嵌入公交服務,還是在城市堵點發揮公交集約化的優勢,這一應對多元化需求的思路,在長三角城市群内不謀而合。

潮聲丨三四線公交“斷供”,頭部城市卻駛上“瘦身”新賽道

杭州推出的丁橋小藍巴。杭州公交集團供圖

在南京,推出通勤、商務、高校、旅遊4種定制公交線路,以解決特定時間、特定人群的潮汐客流出行問題;湖州為助力城市治堵,開通了免費公交環線,串聯醫院、商業綜合體、農貿市場、景區等多個重要點位……

蔡潤林分析說,“靈活排程是公交的最大優勢,也是把握客流的關鍵。隻要車型排程合理,公交運作的效率越高,分擔城市擁堵的效果就會更好。”

公交求新求變,隻有“瘦下來”這一條路嗎?

答案,肯定不是唯一的。

今年10月,交通運輸部等9部門和機關聯合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公共交通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若幹意見》,其中涵蓋了幾個關鍵建議,除各地已經在嘗試的“根據客流需求應用小型化公共汽車輛”“開通通勤、通學、就醫等定制公交線路”外,還指出要“通過大資料應用提升城市公共汽電車營運效率”“支援發展‘公交+旅遊’服務模式”。

換句話說,“大車變小車”不是唯一解。利用大資料手段,精準診斷出市民出行需求,也是一種提高公交效率的方式。

紐約擁有全球曆史最悠久的公共地下鐵路系統之一,但它的地面公交仍然具有生命力。解決方式,就是利用大資料工具,篩選出28個地鐵不便利但具有高頻需求的走廊,将正常公交線路更新為簡易、高效的快速公交,用較少的時間和投資,大幅完善全市快速公交網絡。

作為數字之城,杭州已經在嘗試。不久前,在第五屆浙江國際智慧交通産業博覽會上,杭州正式釋出杭州交通治理線上平台。該平台通過“資料名額”“算力算法”,搭建“場景應用”。杭州主城區任意一地的交通相關資料都有實時顯示,如出行人數、出行方式、目的地熱值等。

吳海衛說:“有了這些資料,我們可以精準研判出地面公交的載客情況,對于單車載客量高的線路可以持續優化營運排程,更加适配主要乘客的出行習慣,;對于單車載客量低的線路,可以及時預警低效線路,重新優化調整線路方案。”

“公交+文旅IP”,亦是轉型方向。

今年8月18日,杭州動物園新一任熊貓館主“春生”和“香果”正式對外營業,杭州公交也順勢推出了“熊貓巴士”,這輛“熊貓巴士”就是12米的正常車型。據統計,“熊貓巴士”推出後,每日都有約280名乘客乘車打卡。

這樣的城市定制主題巴士,在杭州并不鮮見。光浪漫巴士就有WE1314路、520路雙層巴士和K155路車。其中雙層巴士520路公交,在每年5月20日當天,都會成為杭州情侶打卡聖地;而正常12米車型的WE1314路車也是當代杭州年輕人,結婚時首選的“婚車”。

潮聲丨三四線公交“斷供”,頭部城市卻駛上“瘦身”新賽道

杭州we1314路公共汽車。杭州公交集團供圖

不止在杭州,香港巴士之是以出圈,也是因為其對多類型車輛的精準使用,烘托出城市的個性——主幹道上開雙層巴士,既有複古情懷又能集約載客;走街串巷有“紅van”小巴,乘客既不用久等,公共汽車空載率也低,大小車相得益彰。

“無論是利用大資料手段,還是圍繞城市做IP也好,公交要做的,就是抓住市場穩定的高頻出行需求,然後精準服務,這才是各地公交可以扭轉經營壓力過重制狀的突破點,也是公交行業走向健康發展的未來商業模式。”蔡潤林說。

公交求變,歸根結底在于人與城的變化。

随着經濟發展進入新曆史階段,大陸城鎮化程序面臨增速換擋。人口紅利和出生人口正在逐漸減少,2022年末,大陸城鎮常住人口達到92071萬人,新增城鎮人口創下42年來新低。于此伴生的,是城市能級的分化進一步凸顯。

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認為,大陸城鎮化已從粗放式大開發向高品質發展轉變。在此背景下,部分城市需要做“減法”,不能一味貪大求快,應依據當地人口、就業、交通等實際情況,規劃城市建設發展。

公交,是城市運作體系中最重要的公共産品之一。“即便是在人口下降、城市出現分化、出行需求走向多元的複雜背景下,它的公益屬性仍然不會改變。”蔡潤林說,可以預見在“瘦身強體”後,變得“小而美”“小而精”的公交,可以給人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城市的集聚能力也将得到增強。

公共交通謀發展,關鍵在于扭轉“增量規劃”的慣性思維。如何在“瘦身”的同時加緊“強身”,如何讓公交動能與城市發展、居民需要達成最佳的平衡關系,形成社會服務與經濟消息的雙向閉環,才是現代城市發展中待解的命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