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站在高地瞭望——來自國防大學教員群體的觀察報告

來源:解放軍報·中國軍号

​站在高地瞭望

——來自國防大學教員群體的觀察報告

■解放軍報記者 康子湛 朱柏妍 特約記者 洪大鵬

站在高地瞭望——來自國防大學教員群體的觀察報告
站在高地瞭望——來自國防大學教員群體的觀察報告

國防大學師生行進在校園中。李福軍攝

百望山上,極目遠眺,天高地闊。

隆冬時節,記者來到國防大學采訪。一位教授講述了一個故事:90多年前,毛澤東同志在井岡山創辦紅軍教導隊,植下了國防大學的根。井岡山上,毛澤東指着蒼茫大地,問紅軍戰士:站在黃洋界上能看多遠?大家說:能看到江西和湖南。毛澤東揮手指向遠方:在這裡能看到全中國、全世界!

滄海桑田,換了人間。黃洋界上遠望的圖景,如今早已成為現實。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勢,照亮中國、閃耀世界。其間,從紅軍教導隊到抗大,再到國防大學,這所學府一直同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戚與共,為實作宏偉藍圖培養出數以萬計的治黨、治國、治軍棟梁。

“一直以來,在國防大學這個彙聚全軍英才的高地上,我們始終沿着領袖指引的方向,不斷瞭望國家、軍隊建設的未來。”在這位教授看來,作為全軍最高學府的教員,講政治是辦學之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幫助學員領會統帥的戰略擘畫,讓他們看得更遠、更廣、更深,“遠是面向未來,廣是放眼世界,深是把握本質。”

黨的二十大勝利閉幕不久,國防大學專家教授第一時間學習領會大會精神,并在全軍進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研讨班上登台宣講。全面對标黨的二十大精神後,大學課程體系再度更新更新。

“越是風起雲湧,越需要堅定方向。”國防大學上司表示,黨的二十大标定未來幾年我軍建設的中心任務,國防和軍隊建設再次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機遇千載難逢,挑戰前所未有。

今天,百望山腳下的國防大學校園内,一支支隊伍整齊行進。在一個個大課堂上,無數熱切的目光凝望着未來。

(一)

淩晨時分,北京西郊,城市的燈光漸漸熄滅。夜幕下,國防大學紅山口教學區内依舊燈火通明,點點燈光徹夜未熄,融進滿天星鬥。

不久前,又一批進階指揮員齊聚紅山口。當他們翻開大學新版人才培養方案時發現,絕大多數教學課題直接聚焦軍事鬥争準備,無人作戰、電磁等内容陸續進入課堂,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經曆全面重塑更新。

已是第3次來到國防大學參加教育訓練的東部戰區某部一名指揮員感慨:“授課聚焦軍事鬥争準備的新情況,每一次教育訓練都有諸多新收獲。”

“世界在變,科技在變,戰争在變,對手也在變,我們的課程開發設計要因時而變、緊跟前沿。”該大學教育訓練部的一名處長深有感觸地說,習主席視察國防大學時,号召全軍“實作強軍目标,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統帥的殷殷重托,成為大學教員加速前行的不竭動力。

這幾年,國防大學課程體系經曆了多次疊代更新。盡管已跑出教學改革新速度,但他們加速轉型的腳步從未停歇。

如何加強軍事鬥争準備的戰略指導?如何建立完善聯合作戰人才培養體系?這些問題,牽引着國防大學專家教授的思緒:“不緊緊跟上發展變化不行!勝利,往往取決于戰争雙方誰能看得更遠、變得更快。如何解答打赢未來戰争這一重大命題,需要更新、更快的‘解題速度’。”

這天上午,記者走進國防大學兵棋大樓,一場對抗訓練激戰正酣。

“硝煙”,彌漫在每個人的大腦深處。某班次進入課程最後階段——學員作為紅方進行作業推演,與某學院教員團隊組成的藍方開展一場線上對抗訓練。

對抗戰況激烈。這個學院全體教員參演,院長、教員、學員同場競技。激烈對抗中,學院的專業教員和來自全軍各部隊的學員一起,掀起頭腦風暴,集智破解備戰打仗中的現實難題。

“沒想到螢幕中的戰場居然這樣真實,甚至有些設計,比我們一線指揮員想得還全面。”一名長期擔任部隊指揮員的學員感歎,手中操作的這套兵棋系統,從前沿态勢到後方補給,再到軍心士氣等要素,全部條分縷析地呈現在各級指揮員眼前。

“兵棋推演被稱為‘第0.99場戰争’,它是無限接近真實戰場的虛拟戰場,關乎能否打赢明天的戰争。”在兵棋系統研發團隊負責人看來,他們競速的對象,是日新月異的未來戰場。為使我軍在未來戰争中赢得更大勝算,他們必須跑得比未來更快。

“邊論證、邊研發,邊試用、邊改進,邊設計、邊疊代,是我們工作的常态。”團隊成員早已習慣在未知中跋涉——“昨天還在領先,今天如果不加速,明天可能就會落後”“走過了千山萬水,還有萬水千山”“當你越覺得自己是對的,就越需要警覺,是不是掉進了對手設好的圈套”……

着眼未來、向戰尋路,注定是一條荊棘密布的路。沒有萬事俱備,隻有争分奪秒;不能按部就班,唯有加速跨越。

為把現代戰争最大限度“搬進”計算機,構設一個符合中國軍隊特點和未來戰争實際的虛拟戰場,國防大學兵棋團隊近年來不斷加速奔跑:先後完成數百類軍事規則模型設計,研制出多套戰略戰役演習子系統,以及多款戰役兵棋想定作業系統,建構起我軍兵棋理論和技術應用體系。

未來戰場是什麼樣的?這名負責人感歎:“我們隻能無限抵近,卻永遠無法抵達。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時刻保持瞭望,時刻馬不停蹄。”

(二)

在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名單中,國防大學的一門軍事課,被評為職業教育類一等獎。

這堂短短2個小時課程的背後,是教研團隊10餘名教員多年來近2萬個小時的加速奔跑。課程探究的是“國之大事”“勝戰之略”,不僅課題宏大,還必須契合時代特點和國際國内現實情況。課時雖短,但涉及政治、經濟、曆史、文化等衆多方面知識。

為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踐性,團隊成員先後赴多地開展深入調研。在邊防一線實地勘察,摸準最新情況;随航母編隊遠航,了解掌握戰鬥力建設現狀;赴戰區聯指中心參加值班,感受決策的真實場景……

“建設世界一流軍隊,首先要培養具有世界一流視野的軍人。”談及初心,該教研團隊負責人表示,習主席向新調整組建的國防大學授軍旗、緻訓詞并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努力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聯合指揮大學。這為他們課程設計指明了方向。

“中國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前所未有地走進世界擂台中心。”該教研團隊負責人說,習主席強調,目前大陸國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豐富,時空領域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寬廣,内外因素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要複雜,必須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

瞭望的目光,指引着腳下的步伐加速前行。這樣的狀态,在國防大學處處可見。旁聽一堂想定作業課,記者如同站上國際鬥争的風口浪尖。

現場,除去學員、教員,還有從各科研院所、政府機關部門受邀而來的各領域專家。課堂上,一個個問題,一次次追問,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各個領域,涵蓋國際鬥争的方方面面。

學員們提出的每一條設想和計劃,都在第一時間被相關領域專家和從業者評定是否可行,并提出實操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

科技競争、經濟競争、文化競争……置身沒有硝煙的“戰場”,學員們不斷思考着新時代軍人的使命。

當大國博弈的複雜性、系統性、全局性,更加真實直覺地呈現在學員面前時,有學員坦言:“我們不能把問題想簡單了!”

“這堂課的設計初衷,就是将學員們加速引入軍事鬥争的現實景況中。”主持這節課的某中心主任說,隻有知國際戰略格局、知世界軍事發展大勢、知現代戰争形态演變、知強敵對手戰略調整、知戰場空間多元拓展,才能把我軍将來要打的仗弄明白,進而搶占優勢、掌握主動,牢牢把握未來戰争主導權。

課後,一名學員說,這堂課讓他想清楚了之前一直困擾自己的難題,回到部隊後,他要把這些理念加速落地,轉化為具體的強軍實踐。

在這樣的氛圍中聆聽師生們暢談天下大勢,觀摩師生們運籌帷幄布陣,記者宛如站在時代巨輪激浪澎湃的船頭,感受着潮起潮落。

學員的視野随着課堂的延伸不斷拓展,教員們走得更快更遠。

走出去。2022年11月,國防大學教研骨幹高科技知識教育訓練班在長沙開班,聚焦打赢資訊化、智能化戰争需求,40名教員骨幹系統提升科技認知力、創新力、運用力。

請進來。去年10月以來,10個國家的進階軍事代表團先後通路國防大學。中外軍事精英以國際安全和地區安全熱點問題為重點研究對象,探讨重大領域的理論和現實問題。

“花盆養不出萬年松,庭院跑不出千裡馬。”該大學教育訓練部的一名處長感歎,作為國防大學教員,必須具備更加廣闊的瞭望視野,才能培育出學員的世界格局與眼光。

(三)

記者推開一名副教授辦公室的門,隻見桌面上攤開的講義中,密密麻麻滿是修改的痕迹。

硝煙并不遙遠。反複研究當下一個新戰例後,這名副教授拿起一支紅筆,在已經修改多次的講義上又補充上了一段新的注釋。

“戰争的殘酷在于,當我們研究這個戰例時,它已經被時代落在身後了。”這名副教授說,未來作戰不會是曆史上哪場戰争的簡單翻版,研究這一場戰争,為的是循着戰争邏輯,瞭望戰争的下一落點。

“習主席指出,研究作戰問題,核心是要把現代戰争的特點規律和制勝機理搞清楚。”這名副教授感歎,在别人身後亦步亦趨,跟得再緊也是慢!

“科技之變、戰争之變、對手之變,這些變化看上去眼花缭亂,但背後是有規律可循的,作為國防大學教員,必須緊跟戰争形态和作戰方式變化更新課程内容。”

“如果缺少這種深刻的瞭望眼光,擁有再充裕的戰争準備時間也是徒勞。”一名上司感歎,準備下一場戰争,重中之重是“備”,首要前提是“準”。如果瞄不準未來戰場的“準星”,“備”得越多,浪費就越多;走得越遠,就偏得越遠。

“戰争對決,比的是洞察力和創造力。”大學人力資源處處長表示,這就要求教員首先要有幾把“硬刷子”。

懂一體化聯合作戰,才能培養出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懂現代戰争制勝機理,才能帶出現代戰争的明白人;懂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才能錘煉出能夠打赢未來戰争的指揮員。

中央軍委人才工作會議召開後,國防大學第一時間成立人才工作辦公室,統籌協調推進全校教員隊伍建設。記者走進人才工作辦公室,隻見一整面牆上,鋪滿了大幅的人才建設規劃重點工程實施路線圖和大學人才工作任務推進表,明确列出了每一項任務的責任機關、完成時限、現實進度等。

——去年8月,國防大學百餘名中青年教員,以“藍軍”身份嵌入一場重大訓練中,發揮了磨刀石的重要作用。

——去年9月,16名從事聯合作戰指揮教學研究的中青年骨幹走進某戰區跟班實踐,參加戰區聯指中心要素值勤跟訓,參與重大問題研究、重大方案拟制、重大活動籌劃。

一組資料見成效:近年來,國防大學先後從聯指機構、軍兵種和新型作戰力量部隊選調一批優秀幹部進入教員隊伍。他們還率先在全軍推開落實專職教官制,從全軍部隊遴選優秀指揮員擔任專職教官,為大學教學科研工作注入新鮮血液。這幾年,全軍重大聯演的聯合指揮席位上,絕大多數指揮員和參謀人員都在國防大學教育訓練過。

“國防大學的教員,要善于激活學員創新思維。” 在今天的國防大學,教員教給學員的,不是唯一答案,而是對制勝機理的思考。

在某班次課堂上,學員們以10人為一組,分别在小班教室内展開分步細訓。一場場帶實戰背景的聯合戰役被壓縮成一輪輪精研細訓的籌劃訓練,用指揮網絡、電腦熒屏和文書指令,将這些學員的戰争思維串聯成一場場“頭腦風暴”。

最常見到的情形是,多名學員針對一個聯合作戰問題提出不同觀點,展開激烈交鋒,雖然觀點各異,但都有理有據。

“你來我往之間,思考的是同一件事——聯合作戰的未來形态;目的也隻有一個——提升‘聯’的意識、‘聯’的思維、‘聯’的素養。”

“以往最怕的,是我們剛找到答案,戰場已改了題目。”一名學員在自己的結業心得中寫道:作為國防大學的學員,學到的應該是戰場想象力和行動創造力,是改變未來戰争走向的能力。

月上梢頭,記者結束采訪時,國防大學校園内依舊燈火通明。百望山下,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三更燈火五更雞”。

“百舸争流,不進則退。”采訪中,某學院副教授的話始終在記者耳畔回響。曾多次參加國際軍事論壇及軍事交流活動的他,這樣看待“世界一流”——科技在加速,世界在劇變,放在世界軍隊發展的坐标系上看,“世界一流”并不是某個固定的坐标點,而是一條斜率為正且陡峭上升的曲線。

那一刻,記者突然了解了國防大學教員們的話:我們加速奔赴的,不是某個靜止的節點,而是在瞭望的視野中不斷重新整理的目标。​​​​

(解放軍報·中國軍号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