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減持中金套現百億,70後金融“女少帥”轉向大健康,野心仍需買單

國際金融中心是港島最高建築,也是維多利亞港的标志性景觀,中金的香港辦公地點就位于此。來源:視覺中國
作者 | 溫世君
編輯 | 陳弗也
出品 | 棱鏡·騰訊小滿工作室
1月5日周五晚間,頭部券商中金(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股東減持股份計劃,股東“海爾金盈控股”計劃在未來三個月内,減持不超過2%股份。在2023年中報,海爾為中金第三大股東,持股4.2%。
海爾方面已經四次減持中金股票,累計套現74.18億元。如果按照1月5日市值計算,此次減持金額超過35億元,累計減持将超百億。
周末結束後開市的1月8日,中金股價大跌5.87%,一天時間市值蒸發103.3億元,總市值掉落中信建投之後,位列A股券商第四。
這次減持的主體 “海爾金盈控股”是誰?
在家電王國背後,海爾有其金融嗅覺。從1996年“海永亨”的城市信用社開始,到2014年成立海爾金控,再到2020年卡位IPO入股中金。海爾一路走來,涉足銀行、保險、信托、證券、融資租賃、小額貸款、消費金融、金融保理、PE、VC、第三方支付、财富管理平台、清算平台、資産交易平台、P2P、消費金融等一衆金融業态,總資産超千億。
但政策風向發生了變化。2020年9月,國務院釋出《關于實施金融控股公司準入管理的決定》,同日央行釋出《金融控股公司監督管理試行辦法》,要求“未經央行準許,不得登記為金融控股公司,不得在公司名稱中使用金融控股、金融集團等字樣”。
嗅覺一貫靈敏,“海爾金控”随之調整。
2021年6月,位于義烏的上市公司小商品城(600415.SH)與海爾金控簽訂《股權轉讓協定》,海爾金控以4.49億元出售了其網際網路支付牌照——快捷通。
2021年12月,海爾金控更名為海爾金盈控股,并在公司經營範圍中去掉了所有涉及金融的表述,但保留了“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和财務咨詢”。
實際上,截至2014年1月,央行也僅僅受理了五家金融控股公司的申請,但隻有三家獲批拿牌——中信金控、北京金控、招商局金控。光大金控和萬向控股的申請尚未獲批。
70後 “女少帥”,退出中金背後的操盤手
海爾是中金的“原始股東”。
2018年4月,中央彙金以54.12億元價格挂牌中金公司9.5%股權,并要求一次性付款。資金體量不小,但正如當時的媒體報道所稱“房地産和網際網路企業都不行,(中央彙金)可選項不多”,海爾金控順勢拿下。
2020年中金在A股IPO時,海爾金控位列中央彙金之後,為第二大股東。
作為中國券商的标杆機構,中金備受關注。海爾的減持,似乎也在彰顯自己“回歸實業”的決心。此次減持之外,之前的四次減持公告時間分别是2022年6月、12月,2023年5月、8月。有序減持,避免對股價産生太大波動,畢竟這對股東也并無好處。
更何況,以50多億元實作卡位IPO入股,減持到2.2%的持股,可以拿回超百億。5年時間,收回的現金已經是投資的兩倍。
實際上,如果我們再來看看這背後的操盤手,海爾曾經的金融“女少帥”譚麗霞的一段話,或許有更好的了解。
在海爾官網2014年底釋出的一篇文章中,譚麗霞曾回憶,有很多同行覺得無論财務部門也好、CFO也好、财務總監也好,在組織裡經常不被上司重視,應該怎麼辦?她的回答是,環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創造增值、創造價值。因為如果财務體系能夠為組織創造價值,那麼他們一定會歡迎和重視财務。
一次拿出50多億現金入主頭部券商是增值,那麼退出賺錢也是增值,把一家并不賺錢的支付牌照變現,亦是增值。進退之間,這背後的底層邏輯是一緻的。
譚麗霞是“老海爾”,1992年22歲加入海爾,彼時海爾剛剛合并青島電冰櫃總廠和青島空調器總廠,成立海爾集團。
1997年,張瑞敏主導成立了海爾集團海外推進本部,推進國際化,譚麗霞作為“年輕人”加入其中。5年之後,譚麗霞出任海爾集團海外本部部長,進入管理層。世紀之交,加入WTO前後,中國的經濟開始與世界發生更多的連接配接,譚麗霞無疑選擇一個能“出業績”的賽道。
2006年,36歲的譚麗霞出任海爾的首席财務官。随後,中國又迎來一輪金融業擴張周期。2014年,海爾金控成立,譚麗霞以首席财務官的身份,出任海爾金控董事長,并主導了後續的一系列資本運作。
但随着海爾金融觸角的收縮,譚麗霞又在轉型。2023 年 10 月 13 日,譚麗霞卸任海爾金盈控股董事長,接任者為80後張磊。
轉型大健康也是“投資”思路,融資租賃還在增資
譚麗霞現在身份是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未來的發力點是“大健康”。張磊的原身份是海爾融資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海爾金融保理(重慶)有限公司總經理。
二人身份轉換背後,是海爾資本局的下一招。
海爾怎麼做健康産業?一位曾經負責财務和資本運作的高管轉型大健康,投資和并購可能是一條比較熟悉的路徑。
2023年12月30日,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上海萊士(002252.SZ)釋出公告,海爾與國際血液制品巨頭基立福(Grifols)簽署的《戰略合作及股份購買協定》,海爾或其指定方,将以125億元的對價,收購後者持有的上海萊士總股本的20.00%。
同時,基立福将其持有的剩餘上海萊士股份對應的6.58%表決權,委托予海爾,委托期限 10 年。這樣,海爾擁有了上海萊士26.58%的表決權,入主中國“血王”,成為實際控制人。
上海萊士公告顯示,其目前共有上海、鄭州、合肥、溫州四個血液制品生産基地,産品覆寫了白蛋白類、免疫球蛋白類及凝血因子三大類。截至2023年2月,公司及下屬子公司、孫公司擁有單采血漿站42家,分布于廣西、湖南、海南、陝西、安徽、廣東、内蒙、浙江、湖北、江西、山東 11 地。
按照公告價格,海爾購買上海萊士每股的轉讓價約為9.4元。公告後第一個交易日,上海萊士收7.46元/股。海爾是溢價收購。
市場的交易,價格自然是市場決定。海爾支付的高對價,背後是血液制品賽道相對特殊的稀缺性,和上海萊士較為穩定的盈利能力。根據上海萊士在投資者交流活動中公開的資訊,2023年1至9月,公司營業收入為59.35億元,增長19.87%;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7.88億元,增長11.46%。
在入主上海萊士之前,海爾已經有兩家大健康上市公司:2019年10月上市的海爾生物醫療(688139.SH),以及同年通過“類借殼”控制的盈康生命(300143.SZ)。
在随後釋出的新聞稿中,譚麗霞代表海爾大健康,對此次并購進行了表态:深入醫療健康核心領域的關鍵程序。
張磊接任海爾金盈董事長,戰略指向性同樣明顯。
2023年12月15日,海爾産業金融官網釋出消息,經股東研究決定,海爾融資租賃注冊資本金由目前的27.9億元增至50億元,首期實繳增資10億元。
融資租賃最直接的模式,是出租人(比如海爾融資租賃)從供貨商購買貨物,承租人(海爾融資租賃的客戶)向出租人支付租金來租借貨物,等租賃到期後,承租人可以買斷貨物,貨物所有權則從出租人轉移到承租人手中。
本質上,融資租賃是一種債權類融資工具,是重要的“影子銀行”。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國融資租賃合同餘額約為5.77萬億元。
同時,融資租賃公司也是債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将自己的債權證券化,擴大資金杠杆,是正常操作。《棱鏡》作者不完全統計,目前以海爾融資租賃為發行主體的債券規模57.6億元。
海爾融資租賃的主要控股股東,就是我們熟悉的海爾金盈控股,持股37.65%。這意味着,海爾這次又拿出了3.765億元的真金白銀。
這些錢,當然也是要“創造增值、創造價值”,要繼續賺錢的。不過,融資租賃業務卻與“産業”有更深入地關聯,這與政策風向是一緻的。
增資北大方正人壽,仍在為22年前的布局買單
2023年12月27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釋出批複,同意北大方正人壽增資。注冊資本從28.8億元增至45.8億元,原有股東及出資比例不變。
合并增資17億元,按照股東持股比例,“新方正集團”持股51%,日資明治安田生命持股29.24%,海爾金盈持股19.76%,海爾金盈此次增資約3.36億元。
這次增資,可能很難和“增值”發生關聯,更多是繼續為“方正系”暴雷的餘波買單。
随着前CEO李友入獄,公開搶奪檔案,校方北大資産與北大方正對簿公堂等一系列事件的發生,2019年12月,方正集團最終債務暴雷。2020年2月,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方正集團進入司法重整程式。此時,方正集團體系内包含400餘家公司,有多家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北大方正人壽就是其重要的險資牌照公司
方正集團是“出售式重整”,即将企業中較為優質、可以繼續經營的資産出售,繼續經營。2022年1月,監管批複同意平安人壽為主體,成立“新方正集團”,承接相應的資産——這就是北大方正人壽的大股東。
但海爾金盈持有的19.76%的北大方正股權,曆史卻悠久得多。2002年,海爾與紐約人壽合資成立海爾紐約人壽,中美股東各占50%股權,成為中國加入WTO之後首批合資保險企業,也是海爾最早一批資本布局的重點。
2010年,美資退出,日資入場。紐約人壽将其所持股權出售給海爾和日本明治安田生命。海爾成為大股東,公司更名為海爾人壽。
但如同今天一樣,海爾對牌照的“執念”不深,進退很快。2012年4月,方正集團通過購買海爾方面股權成為持有51%股權的控股股東,更名為北大方正人壽。2022年12月,新方正集團正式承接了這51%的股權。
财務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末,北大方正人壽累計虧損17.37億元。此次增資稍不能覆寫這個數字。
但增資的目的并不是簡單的覆寫虧損,而是緩解北大方正人壽的償付能力壓力。所謂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簡言之,就是是否有足夠的資産來償付其保險金、賠款。
根據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的要求,保險公司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2023年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顯示,北大方正人壽這兩個名額分别是19.77%和39.53%。
北大方正人壽方面表示,償付能力不達标的主要原因是與方正集團關聯債權大幅減值。目前公司正積極協調三方股東,推動增資事宜。方正系的“暴雷”餘波未平,北大方正人壽當然不可能獨善其身。
對于不達标的企業,是監管“重點照顧”對象。不僅限制董監高薪酬、限制向股東分紅,也可以直接提出增加資本金,責令調整管理人員等要求。
2023年9月,北大方正人壽公開了《北大方正人壽2023年增資方案》的議案。方案在去年年末壓線獲得監管準許,可以預計其四季度償付能力資料有望由負轉正。
牌照保住了,但經營依然任重道遠。對于海爾而言,這樣的“曆史包袱”,也是在為過去的“野心”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