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作者:笑史雲煙

文 | 笑史雲煙

編輯 | 笑史雲煙

在中國的曆史長河中,明朝顯得尤為獨特,與古老的漢唐并列,它的輝煌與落幕都極具戲劇性。

這是一個蘊含着厚重的文化藝術,繁榮的手工業和商業,甚至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裡,也誕生了袁崇煥、盧象生等英雄豪傑的時代。

有人說,明朝滅亡時,如果有他的存在,那曆史有可能會被改變。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01

明朝不僅與古老的漢唐并肩,更在鄭和的下西洋中展現了中國海洋力量的頂峰,其航海隊伍的壯觀規模至今仍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這個曾經輝煌一時的朝代,自十六世紀起步履艱辛,國力日漸衰敗。

在這個多事之秋,遼東軍顯赫一時,袁崇煥的關甯鐵騎尤為突出,成為抵禦外患的鋼鐵長城。

但是,當時的皇帝崇祯,未能正确識人用人,竟将袁崇煥誤斬,這一決策成了大明帝國命運的轉折點。

關甯鐵騎是以四分五裂,其中一部分甚至在後來轉而成了清軍入關的助力,這是一個充滿諷刺的曆史轉折。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在17世紀中葉,中國面臨了一場巨大的社會動蕩和政治危機。

明朝的軍事體系,被稱為衛所制度,由于長期的腐敗和管理不善,已經日益衰敗,這導緻了明軍屢戰屢敗,曾經的軍事強國已然隻剩下影子。

在這樣的背景下,崇祯皇帝在絕望之中,于是下令給予洪承疇一位明朝末期的著名将領,30多萬的軍隊,以期扭轉乾坤。

1639年,明朝的統治階級加劇了對群眾的壓迫,導緻流民和饑民遍布全國,起義的火焰在全國各地燎原。

在這個時候,李自成這位有着深山老林作為根據地的起義軍領袖,緊抓國内的危機,打出了“均田免糧”的口号;幾乎是命運的安排,河南大旱的自然災害進一步激發了群眾的不滿,使得李自成的隊伍迅速壯大到了50萬。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李自成的政策是雙刃劍。

一方面,他通過搶奪富戶和處決A錢官員來籌集軍資,另一方面,他又在對待窮人上表現出極大的寬容,不僅不收取他們的财物,還實行嚴格的軍紀,嚴禁部隊亂殺無辜。

這種公正與仁慈的形象吸引了大量的群眾加入或支援他的軍隊。

與此同時,洪承疇在滁州布下了一場精心策劃的陷阱。

他用5萬守軍吸引高迎祥的起義軍進攻,而後以30萬精銳部隊将其包圍。

這場計謀成功了,高迎祥被俘,李自成不得不帶着殘餘的部隊退入山中,以躲避明軍的追擊。

02

李自成的一生,是明朝末年社會沖突的縮影,他出生于1606年,自幼體驗了明朝晚期社會的種種不公。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他的家鄉飽受外敵的侵擾和官僚的壓迫,加上連年的自然災害,使得百姓生活陷入困境。

李自成的父母無奈之下将他送入寺廟,希望他能逃離貧困的命運。

但連寺廟都難逃災荒的侵襲,李自成不得不親眼目睹雙親的相繼離世。

為了給父母盡最後的孝道,年僅十幾歲的李自成債台高築,背負高利貸。

在無法償還債務的情形下,他被迫坐牢。在好友的生死救助下,李自成逃出生天,化名從軍。

在軍中,他以出衆的武藝獲得了上司的賞識,但軍饷的克扣和連綿不斷的欺壓,讓他對明朝政府徹底失望。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1629年,李自成壯烈地殺害了一位壓迫百姓的官員,正式揭開了起義的序幕。

在随後的十年裡,李自成的軍隊在甘肅起兵,一路橫掃河南、山西、陝西和湖廣等地,聲勢浩大。

他的隊伍主要由貧苦農民組成,以“均田免賦”為口号,深得民心。

1639年,李自成在河南稱王,号為“闖王”,進入河南之後,他開倉濟貧,大大擴充了自己的勢力。

在開封、洛陽之戰中,李自成憑借群眾的支援取得了勝利。

到了1644年,李自成建立了大順王朝,并在崇祯皇帝自缢後,攻占北京,标志着明朝的最終崩潰。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03

大順軍勢如破竹地攻入京城,直抵紫禁城深處。

朝廷臣子逃之夭夭,面對不可挽救的敗局,崇祯皇帝選擇了終結自己的生命。

在這種形勢下,李自成乘勢而為,于西安稱帝,建立大順。

他并非偶然登頂,而是抓住了天時地利人和的機遇。

然而,進入京城後,農民軍的行為開始出現問題,李自成雖然明令禁止掠奪,但軍紀松散,士兵們很快開始肆意妄為,城中官員遭遇慘狀,劉宗敏甚至發明夾棍來折磨囚犯。

原先的仁義之師形象急轉直下,大順軍的聲望也随之崩塌。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加之經濟資源匮乏,所提出的政策無法實施,隻能依靠掠奪來維持軍費,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與群眾及官紳的沖突。

在明末的戰火紛飛中,李自成上司的農民軍成為了流離失所百姓的希望之光。他開倉赈災,嚴禁士兵搜刮民間财物,提出“均田免賦”的政策,赢得了人心,仿佛印證了那句“得民心者得天下”。

明朝官員成為了攻擊目标,大順軍随意抓捕并嚴刑拷打,其中劉宗敏發明的夾棍成為了一種臭名昭著的折磨工具。

大順軍由一支被視為救世主的隊伍,逐漸變質為人們眼中的惡棍。

另一方面,“均田免賦”的承諾因為資源短缺變得難以兌現,軍隊後勤匮乏,不得不依靠征收地主官紳的财産來維持。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這樣的行為自然得罪了一大批官紳,大順軍的前景變得越來越暗淡。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吳三桂這位出身軍事世家的明朝将領,見證了袁崇煥的悲劇,也感受到了關甯軍的不公,這些經曆或許為他後來的選擇埋下了伏筆。

崇祯皇帝的死讓他失去了依靠,迫使他尋找新的出路。

清朝的皇太極和李自成都向掌握重兵的吳三桂伸出了橄榄枝。

面對李自成的招攬,吳三桂内心動搖,甚至一度決定加入大順軍。

然而,某個轉折點最終改變了他的想法,使他放棄了這個決定。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04

作為四大金牌關将之一,吳三桂掌握着山海關的軍事要地,雙方競相拉攏他以擷取戰略優勢。

李自成先行出擊,派居庸關守将唐通去招降吳三桂。

唐通與吳三桂有些私交,順利帶去了李自成在北京優待吳三桂家人的消息,吳三桂心動之餘猶豫不決,暫時回信表示願意歸順。

大順軍見大功在望,士氣大振。

就在此時,李自成麾下猛将劉宗敏霸占了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還囚禁了吳三桂的兒子吳襄。吳三桂得知大怒,與李自成翻臉。

李自成難緩沖突,隻得任由劉宗敏胡作非為,希望能繼續拉攏吳三桂。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吳三桂則暗通清廷,與多爾衮聯手對付李自成。

多爾衮起初不信,後在洪承疇勸說下改變主意,答應支援吳三桂。

雙方角力期間,李自成行軍遲緩,多給了吳三桂謀劃對策的時間。

李自成一面想速戰速決,一面又顧忌劉宗敏的面子;吳三桂一面派人談判拖延時間,一面修築工事加強防禦。

4月21日,大順軍包圍吳軍于西羅城下,占盡上風。

就在吳三桂瀕臨絕境時,多爾衮終于率清軍抵達山海關外的歡喜嶺,隻是觀望不出手相助。

吳三桂不得已親自見多爾衮說服,多爾衮這才點兵增援。

4月22日夜,清軍突然出手夾擊大順軍,被圍困一天一夜的吳軍重新燃起希望。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李自成不敵,隻得下令撤退,一場關鍵的決戰結束,吳三桂成功倒戈,扭轉了局勢,為日後清軍入關打開了大門。

李自成敗北的原因,可以從他的決策失誤找答案。

他輕敵清軍,對吳三桂也失去戒心,這些都讓他在決戰中處于被動。

劉宗敏的無理舉動激怒吳三桂,也斷送了拉攏的良機,行軍速度過慢更使吳三桂有喘息之機,最終釀成失敗。

吳三桂的選擇成就了滿清,也改寫了中國曆史程序。

假如李自成能迅速拿下山海關,殲滅吳軍,也許北京就能長久據守,大順政權得到鞏固。

曆史上許多關鍵節點都同樣蘊藏着巨大的可能性,稍有差池就會開啟另一番局面。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05

随着時間的推移,李自成的力量逐漸被新的對手清軍所蠶食。

清軍的強勢入侵,不僅逐漸消減了“大順”的勢力範圍,更是在戰場上一次又一次地擊敗李自成的軍隊。

這位農民起義領袖,曾經的希望象征,開始遭遇連連挫折。

他的政權像昙花一現,終究未能抵擋清軍的強力進攻,終于不得不承認現實,接受“大順”勢力的消亡。

就這樣,“大順”政權如流星般劃過曆史的天空,留下了一閃耀眼但短暫的光芒。

李自成的失敗,不僅标志着他個人命運的終結,更預示着一個時代的閉幕。

明朝的覆滅,為清王朝的崛起鋪平了道路,從此開啟了中國曆史的新篇章。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清朝的統治不僅終結了漢族長達數百年的本土統治,更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未來三百多年的發展軌迹。

這一曆史轉折點,不僅是對明朝的一次徹底的政治更疊,也是對中國傳統社會結構和文化的深刻變革。

清朝的建立,改變了中國的命運,重寫了華夏民族的曆史,其影響之深遠,至今仍可見其深刻的烙印。

明朝的興衰變遷,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在曆史的長河裡緩緩展開。

如果明朝滅亡時,他早三天到山海關,中國後300年曆史可能會改變

它是漢人自己完完全全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曾使中國再次成為世界的超級帝國。

然而,正如月亮終有陰晴圓缺,大明帝國最終沒能逃脫曆史的輪回,走向了衰落的命運。

這一切都仿佛提醒着世人,即使是最輝煌的時代,也會有它的起落和終結,而曆史則是由一系列不可預測的選擇和機遇構成的複雜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