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作者:昆侖策研究院頭條号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最近胡錫進發了一篇抨擊懷念前三十年的人是極左分子的微頭條文章,引起了網上廣泛的熱議,許多網友都紛紛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支援的,也有反對的。

今天我也說一下我對胡錫進這篇文章的感觀。

胡錫進說:“不時看到有人公開否定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發展成果和全面社會進步,宣揚改開之前的社會比改開之後更加美好、理想。如果是沒見過過去的小青年人雲亦雲,也就罷了。但有些穿越了兩個時代的人也那樣說,真是不可原諒。”

我的點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取得的發展成果有目共睹,沒有人能否定得了。但是胡錫進所謂的“改開後全面社會進步”就有點言過其實了。

全面社會進步的标準是什麼?具體可以歸納成物質文明的進步和公德心的進步兩點。

有道是看問題要一分為二,曆史唯物主義才是最客觀公正的。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國家實力和人民生活水準有了空前的發展,物質文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豐厚成果,這一點有目共睹,不可否認。

然而公德心呢?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拿一位網友的話來說:“我們是過來人,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今天的高樓大廈,私家車,美食,我們是很知足的一代人。在經濟方面及生活條件,我不想回到改革之前,一點不想!但在社會人文和人際關系方面,非常希望回到從前!”

這位網友的話非常中肯,他一方面肯定了物質文明的進步,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公德心的退步給中國人民所造成的困擾,這是客觀存在的。

而胡錫進所指的,有些人“宣揚改開之前的社會比改開之後更加美好、理想。”

問題是,這些人是在懷念貧窮嗎?

胡錫進把這些人看成是不尊重常識的極左,我認為此話有扣帽子之嫌。起碼的常識難道胡錫進不懂嗎?

常識是,即便再左,也不會左到放着煎餅果子不吃,去吃高粱米飯的地步吧?以前一個月吃一次肉,吃頓白米飯就像過年,這和當今時代是無法相比的。

然而懷念過去,不代表全盤肯定過去,更不代表要全盤否定現在。老紅軍和老八路懷念戰火紛飛的峥嵘歲月,不等于他們就是喜歡戰争,喜歡死亡。

實事求是的看問題,得出的結論應該是,哪個時代都有優缺點,而不是用一個時代貶損另一個時代!如果你認為這個時代完美,那你如何面對人家所提出來的這個時代的問題,難道這些問題不是真實存在嗎?

戰國時代的齊相管仲說:“倉廪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其實這句話在貧富差距過大,道德趨于淪落的社會并不适用。這種社會中的道德淪喪的富人依舊可以為富不仁,道德淪喪的窮人為了生計依舊還會雞鳴狗盜。

當今社會,有良知的人依然社會責任感尚存,追求精神境界的良知未泯。是以他們懷念前三十年不是吃飽撐的,更不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罵娘!因為他們很清楚,當今時代缺失的是什麼?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改革開放總設計師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句話的内涵很廣,其中包括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公德心建設。既要用勤勞與智慧創造了物質文明發展的世界奇迹,也要收獲公德心發展的豐碩成果。

問題是,為什麼在當今物質極大豐富的條件下,還有人要懷念過去,他們的訴求是什麼?現在缺失什麼?

改革開放是好事,但也别忽略了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從邏輯上看,懷念過去的當然是貧富分化後的底層人了。他們背負着還不完的房貸,憂慮以後的巨額醫療養老費用。還把辛苦掙來的财富都搭在兒女的身上,兒女競争的社會環境中失利,屢戰屢敗,産生頹廢心理,在家躺平啃老。

有人說:“世界是人的世界,人口增長就是好時代,人口下降就是壞時代,唯一标準!”這話雖然有點偏激,但不可否認,現在的人都不願意多生孩子了。

現在這麼好,為什麼都不生孩子了?

國家統計局的一組2022年的相關資料,其中一條引起網民重點關注:2022年是近61年來我們首次人口負增長,跌破千萬大關,全年出生人口隻有956萬人。

為什麼年輕人現在不願意多生娃了?

窮,是主要原因,房價、醫療、教育被視為老百姓面對的三座大山,不解決這些實際問題,再多的口号都是虛的。一方面适合生育的年輕人困于低收入、高房價,而另一方面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卻不斷推升。現今,中國家庭養育一個孩子成本是非常高的。成本最高的上海,一個孩子從出生養到17歲,養育成本高達102萬元人民币。成本最低的西藏達到29萬元人民币之多,處于中位的四川和安徽是43萬元人民币,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相較之下,以前的家庭養小孩,鍋裡加把米就行了,家裡男主人上班,工作穩定,一個人的工資養五六口人是沒有問題的,女主人在家帶娃,大孩還能帶小孩玩,長兄如父,長姐如母。概括的講,過去的壓力是國家背,現在的壓力是個人背。

是以前三十年寬松的生育政策和全面的醫療保障,和糧食生産的翻番增長為後來的改革開放造就了充足的勞動力。前三十年大陸淨增4.2億人口,且人均壽命淨增30歲。

彙豐銀行一份關于全球教育支出的報告顯示,在從國小到大學的教育花費上,中國以4.3萬元美金位列第六位,合人民币30多萬元,這僅僅是教育投入,還沒有算為兒女買樓買車和結婚的巨額投入。有些的人會說:“不投入又能怎樣?過去養那麼多孩子,哪個給這樣投資了?不也照樣長大成家了嗎?”我隻能說,站着說話不腰疼。現在能和過去一樣嗎?除非父母忍心讓兒女打光棍。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而今是,兒女長大,父母塌架。兒子不攀比找不到老婆。女孩為了活得容易,放棄了尊嚴,甯在寶馬車上哭,也不坐在自行車上笑。

這說明,人們的價值取向變了,變得更加的虛僞和冷血,這種變化是物欲橫流的商品經濟社會催化的結果。如此變遷,過去人們的臉上的輕松和愉悅消失不見了,換之的是揮之不去的焦慮和疲憊。

以上這是從自身利益考慮問題的老百姓最樸素的感受。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有道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人是怎麼看這兩個時代的呢?

說句實話,哪個時代都有問題?得看立場思維。胡錫進口中“極左”的他們當然不會懷念前三十的生活水準,他們更不是想回到過去貧窮的生活,而是對前三十年社會風貌和人民精神狀态的懷念,他們所擔心的是現今社會價值取向的變遷,其所帶來的副作用對中華民族未來的巨大危害,這本不應該被視為極左吧?

實事求是我黨的一貫作風,實事求是才是進步的源泉,該贊揚的贊揚,該批判的要批判。掩耳盜鈴的事情做不得!這關系到是否面對客觀存在的問題,關系到面對問題,是否有一個為人民負責的老老實實态度?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實事求是的說,當今社會,以前被消滅的污泥濁水又卷土重來了!

以前被杜絕的黃賭毒死灰複燃,成了掙快錢的門道。

極右人士說,過去口号震天響。現在連口号都沒有了。過去還講學雷鋒,還講學習英雄模範人物,還講五講四美三熱愛。現今厚黑學盛行,甚至反客為主替換成了主流意識形态。換了莫言語錄,“管好自己,莫渡他人。”之類的毒雞湯。老人摔倒扶不扶都成了問題,這是物質豐富所能替代的嗎?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變成了“一方有難八方點贊”,這正常嗎?見義勇為被判刑,導緻冷漠像病毒一樣漫延,大多數人被迫“道德滑坡”,甚至少數人“道德淪喪”,這難道是睜眼說瞎話?

教材中弘揚民族精神的文章被替換下來,粉墨登場的是媚美媚日的插圖内容,被老百姓“美其名曰”毒教材。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聽老人們講,毒食品泛濫,碰瓷、井噴式貪腐,這些在以前連聽也沒聽說過的醜惡現象讓老百姓深惡痛絕!這說明前三十所不存在的問題,在改革開放四十年作為副産品湧現出來了,産生了很多人文淪落,社會道德體系崩潰,導緻一個浮躁畸形的社會的形成。而這些問題一直以來都沒有解決,隻有持有迫切的心态解決這些問題,才是維護公信力的重要舉措。

從中可見,胡錫進的所謂“社會全面進步”,絕對是掩耳盜鈴,是在畫欺上瞞下的大餅。客觀的評價後四十年,根據事實判斷,那就是成就很大,缺點不少。故有必要深刻總結四十年來發展得失,以利後來。

是以不要割裂改革開放前後三十年,既要對改開持肯定的态度,又要不能否認現實中百姓存在的急難愁盼的問題。

胡錫進接着說:“那樣的人應該住回到筒子樓裡去,吃飯用糧票,一個月隻有半斤油,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和公共汽車,出了北京就沒見過地鐵,坐不起計程車,更沒坐過小汽車,從沒有過全家一起旅遊的經曆,老婆孩子都穿打更新檔的衣服……”

我的點評:

有網友對胡錫進的這番話的評價很辛辣,他說:“可有些人以前住着筒子樓,後來也住上了樓房,可是掏空了全家的積蓄,還背上了沉重的房貸。他們說,這樓房還不如以前的筒子樓住得舒坦,這話就錯了嗎?”

針對胡錫進的這番話,還有一個網友向胡錫進喊話:“老胡,物質生活是提高了,但是精神世界呢!我們不能隻看到物質生活吧!”

是的,胡錫進是在用選擇性的論據做為反駁手段,踐踏了毛澤東時代所造就的精神世界給人民所帶來的精神留戀。

其實認為以前三十年好的,他們衡量的标尺是社會公平、良好風氣和道德高尚,比較的是公德心。

那時盡管窮,中國人民為什麼還死心塌地的跟着共産黨走?這是一個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迷團。

舉一個司馬南先生所講的例子:

延安是許多有志青年的朝聖之地,1949年之後共和國的放大版。

1949年之前,為什麼許多剝削階級家庭出身的青年,他們到了延安之後,就主動地放棄了錦衣玉食,心甘情願的過那麼艱苦的生活?

說身穿破衣爛衫雖然不準确,但那身粗布衣服确實很簡陋啊,土布被染得深一塊淺一塊,身上還長虱子,甚至冬天沒有被子蓋。吃的是民間用來拌馬料的黑豆,肚子漲氣十分難受,然而即使吃得這麼差,有時候仍然還會餓肚子,可以說生活是相當艱苦。但為什麼那個時候的延安有那麼強大的吸引力?

肖華的回憶錄叫《革命理想大于天》,雖然一個國家的建設不能完全靠理想,但那時候的延安,無論如何都是人民共和國前三十年的一個縮影。共和國前三十年本就是延安時期的放大版,那個時候巨大的吸引力從哪來?是共同的崇高理想,和先進文化的感召,這就是公德心的力量。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是以認為光有GDP多了自然就産生吸引力了,我自然就受别人尊敬了,那不一定。

是的,必須承認,中國人民收獲感最大的時期肯定是改革開放後的這四十多年。但是收獲之餘,難道内心真的一點都沒有失落感嗎?

問題是,單純考慮物質條件,沒有任何人想要回到過去,除非他瘋了。人們隻是感覺身心被冷漠沁透了,開始懷念那時的風清正氣,溫馨淳樸的社會環境。就是說,這些胡錫進口中的“極左”們隻想召喚回那個風清氣正的社會風氣。

普通老百姓懷念那個時代精神壓力小。是以那時候人臉上才會有真正的笑容 ,而現在的人隻認錢。那時相對于現在,生活是苦不假,但從宏觀上講,社會風氣正,民風純樸,這一點難道沒有可取之處嗎?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凡事要辨證的看問題,否則不是鼠目寸光,那就是惡意诋毀。

胡錫進說:“1949年之後,黨上司建立了獨立自主的新中國,國家工業基礎建設有了重要起色。然而路要一步一步走,也要艱難摸索,加上外部環境惡劣,中國的經濟和社會建設那些年都未能全面展開,而是一邊發展一邊為改革開放的大釋放做了重要鋪墊和試錯。”

胡錫進這話說的不錯啊!那麼胡錫進為什麼一邊托舉那個時代,又一邊貶損那個時代呢?

什麼“那樣的人應該住回到筒子樓裡去,吃飯用糧票,一個月隻給半斤油,,老婆孩子都給穿打補衣服。”

你以為毛澤東時代就是成心讓老百姓那樣苦哈哈嗎?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對于改善民生所耗費的巨大努力,你胡錫進視而不見嗎?

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人民生活不可能像坐直升飛機一樣一步登天。雖然以今天的視角看,貧窮一直相伴我們的前輩到七十年代末。但是,如果以當時人們的視角看,相比于舊社會,生活不知好過多少倍。新中國走的路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進行艱辛的探索是必然的,而所遭遇坎坷也是必然的,上司層發生意見分歧也是必然的,這符合辨證法的常識。

問題的關鍵是,沒有老一輩的艱辛探索,哪有後來的改革開放?沒有前人的試錯,哪有後來的捷途?胡錫進們在回避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的初衷的前提下,對他們的失誤念念不忘,如果他們出于保持清醒的目的也就罷了,如果他們的目的不純,這種人才是最危險的,因為他們從不吔吔蔣家王朝給中國人民所造成的危害。

相較于舊社會的吃糠咽菜,和窮孩子沒鞋穿,冬天把腳踩到熱牛糞裡暖腳,還有老婆孩子身無寸縷的趙光腚,條件不知改善了多少。是以那時的老百姓知足,每談到年景,都要先說一句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産黨的話。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在同是世界占比百分之七的可耕地上, 解放前中國有5.4億左右的人口,當時的狀況是,中國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很難吃得飽肚子。1949年,中國全年糧食産量1.13億噸,人均占有糧食僅416斤,扣掉種子、飼料等,人均原糧不及1天1斤,這一年,中國人的預期壽命是35歲。

到了前三十年的1969年,中國人口總數達到八億。糧食總産已達2.1億噸,接近解放前1949年的兩倍。就是說,在同樣的土地面積上,前三十年的新中國比舊中國多養了2.6億人口的條件下,全國人均占有糧食542斤,人均日可供1.48斤,這還是在面臨外部經濟科技封鎖,農業水準尚不發達的時代所創造的奇迹,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人民公社到1978年仍然存在,1978年全國糧食總産量已達三億噸,全國人均占有糧食634斤,早已經過了年人均占有糧食600斤的溫飽安全線,人日均可供1.74斤,中國的糧食完全能夠自給自足。相較之下,雖然印度耕地足足比中國多了0.4億公頃,然而糧食總産到現在也僅僅達到中國1950年的水準。

有道是到什麼山唱什麼歌,那時的中國面臨着西方的密不透風的封鎖,舊中國僅有的一點财富都讓蔣家拿到孤島發展台灣去了。你想改革開放,有條件嗎?按毛主席的話說:

“我們能造什麼?能造桌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 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

在這種條件下,如果不自立更生,艱苦奮鬥,從一無所有的一張白紙上重建中華,能有活路嗎?

然而毛主席他老人家走後給我們留下了豐厚的家底,5000億斤戰備糧,500多萬噸棉花,1280萬盎司黃金及23.5億外匯存底!完整的軍工體系,完整的工農業生産體系!并且做到了即無内債,也無外債!憑良心說話,這已經為後來的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1981年6月27日中國共産黨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曆史問題的決議》上講:前三十年中國【機械工業産值增長五十三倍,達到一千二百七十多億元。在遼闊的内地和少數民族地區,興建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國防工業從無到有地逐漸建設起來。資源勘探工作成績很大。鐵路、公路、水運、空運和郵電事業,都有很大的發展。】

憑良心說,沒有前三十年在勒緊褲腰帶的前提下的國家基礎建設,改革開放将建立在一片沙灘上,隻能是空中樓閣。如果沒有前三十年的發展,改革開放的起點就不會很高。如果沒有前三十年中國全配套工業化體系的建立,大陸的改革開放隻能靠出賣資源和人力來引進外資,而投資環境也會大打折扣,就像印度一樣。

誰說前三十年一無是處?在上世紀70年代西方就已經判定中國是世界第七大工業國了。從五十年代完全的農業國,到七十年代衛星上天,感覺中國工業化速度也算是奇迹。其增速大約是世界第二,僅次于蘇聯,略高于日本德國美國,遠高于英法。

認真的說,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依靠英國人遺留下來的家底,印度在發電量,鋼鐵産量等很多關鍵資料方面都是高于大陸的,但是到了六十年代,中國就已經全面趕超印度。

胡錫進胡說什麼懷念前三十年的人“應該住回到筒子樓裡去,吃飯用糧票,一個月隻有半斤油,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車和公共汽車,出了北京就沒見過地鐵,坐不起計程車,更沒坐過小汽車,從沒有過全家一起旅遊的經曆,老婆孩子都穿打更新檔的衣服……”如此瞧不起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所艱難開創的事業,這和背祖忘宗能有什麼差別?

凡事都得有個過程,誰都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隻有水到了才能渠成,春天播種還得到秋天才能收獲。胡錫進也是早就過了知天命年齡的人了,這一點難道他不清楚?脫離了時代談成敗,都是事後諸葛亮。

後記

最近某AI對胡錫進立場的評價,真的是太到位精辟了,簡直是深入到骨髓。

AI人工智能對胡錫進立場評價是:

“胡錫進的立場是改良主義,即站在他所處的利益集團的角度,希望能夠舒緩大衆的焦慮,縫合社會的裂痕。他努力地讓人們相信既得利益群體擁有可以信賴的人性力量,能夠主動地妥協和讓步。他的立場不是固定的,會随着環境和事件的變化而變化,是以他的言論和觀點往往被認為是中立的。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雖然胡錫進從來不回答自己在博弈中站在哪一邊,但按照“對誰有利”來判斷,他的傾向性常常一覽無餘。胡錫進不是不了解群眾憤怒的基本邏輯,但還是根據他的立場需要,盡心盡力地消弭這種憤怒。”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許多網友都說,AI人工智能評價胡錫進同志非常客觀精準。可以說,沒有人比AI更了解他了!

胡錫進退休做了民間大V後,不知受了什麼刺激,說話逐漸荒腔走闆,由于太過荒謬,是以成為衆矢之的他還曾偷偷的删掉了許多自己剛剛發出來的文章。

董小華:從胡錫進一張“義正詞嚴”的文章說起

做為知名媒體人,胡錫進是個頗有争議性的人物,有時候胡錫進的言論确實讓人感到困惑。

我剛剛看到一個網友的評論,說老胡總是談論中美關系,還在内涵地挖苦北韓,不知道他到底有何企圖?

有網友說:“胡錫進退休後真的和以前不一樣了。看看今天的胡錫進,把昨天的胡錫進打屁滾尿流,不知道用什麼詞來形容他。”

他總是表現得有些不合時宜,要麼說“中國不可能獲勝”,要麼說“中國不能将自己推向與美國對立的一邊”。

可以說,明智之人都知道中美關系的好壞主要取決于美國。這是典型的“樹欲靜而風不止”。

胡錫進自退休後一刻也沒閑着,但凡大事小情的,他總是會發表長篇大論,也時不時會抛出一些令人驚訝的觀點。而最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他的自相沖突言論,正如網友們說的,今天的胡錫進可以推翻昨天的胡錫進,真正讓人大跌眼鏡!有些網友把胡錫進稱作胡稀泥,胡咧咧,盡管很形象,但這種人身攻擊卻是不可取的。

胡錫進自稱“胡言不亂語”,但他卻也同時說自己是“胡侃”,究竟他有沒有胡侃,隻要看他的評論區的支援者就清楚了。

我所看到的胡錫進評論區是一片祥和,許多250做為新粉絲來給胡錫進加油打氣,這和司馬南的評論區250的诽謗漫罵充盈于耳是有差別的。這究竟是為什麼?網友們自己想吧。

以上是我的觀點和視角,請廣大網友批評指正。

(作者系昆侖策特約評論員;來源:昆侖策網【作者授權】,修訂釋出;圖檔來自網絡,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