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書寫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發展新篇——東北國企高品質發展一線故事

作者:光明網

新中國第一輛汽車、第一輛地鐵車、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架噴射機、第一艘萬噸輪船……雄厚的工業基礎,讓東北地區在中國工業史上書寫了輝煌過往。

進入新時代,國産首艘航母、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核反應堆壓力容器、“複興号”高速動車組等一批大國重器又在東北誕生,續寫共和國“工業長子”的絢爛篇章。

作為大陸重要的工業和農業基地,東北地區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努力走出高品質發展、可持續振興的新路上,這些曆史悠久、持續貢獻的國有企業,戰略支撐作用更為突出,展現出高品質發展的澎湃動力。

啃創新“硬骨頭”

立志打破被動局面

深冬的松花江畔滴水成冰,吉林化纖的工廠中的房間裡熱鬧又繁忙。一捆捆白色的碳纖維原絲整齊排列在生産線上,經過氧化、低溫碳化、高溫碳化等工序,被加工為黑色碳絲,纏繞在滾筒型裝置上。

碳纖維被譽為“新材料之王”“黑色黃金”,生産技術門檻高、難突破,不僅售價高,還一度“一絲難求”。

立志打破被動局面,吉林化纖下決心研發出屬于中國的碳纖維。由于技術封鎖,研發碳纖維材料沒有任何資料可以借鑒。“别人是摸着石頭過河,我們研發原絲連‘石頭’都摸不着。”吉林化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絲技術負責人陳海軍說。

上百次試驗、上千次調整、上萬組資料,研發團隊陸續攻克了原絲粘度不穩定等多道難關,開創了大陸碳纖維原絲規模化生産的先河。持續攻堅,公司首創的25K、35K、50K大絲束碳纖維全面投放市場,碳纖維産業創新陸續取得突破。

像這樣的創新突破故事,在東北國企中不勝枚舉。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沈飛公司工藝研究所進階主管工程師李曉丹帶領團隊,攻克航空制造領域的前沿——金屬增材制造技術。

經過無數次試驗,一台搭載着數十項增材制造零件的産品試驗成功,大陸增材制造技術步入工程化應用階段。

事辍者無功,耕怠者無獲。航空工業的每一步,背後都是成百上千項技術的突破創新。東北國企堅持不斷啃下創新“硬骨頭”,持續不懈推出重大技術裝備“首台套”。

日前,華能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完成168小時連續運作考驗,正式投入商業運作。這是大陸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标志着大陸在第四代核電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準。

其中,被視為“核電之肺”的高溫氣冷堆蒸汽發生器,就是哈電集團攜手高校、研發機構等十年磨一劍,按照2400多張設計圖紙鑄造成的“大國重器”。

打數字“組合拳”

深度融合資訊技術

在鞍鋼股份煉鋼總廠集中控制中心,十幾名技術勞工緊盯幾十塊電子螢幕,“隔空”操作幾台超百噸轉爐的運轉。附近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内,一個個鋼包裝滿上千攝氏度的鐵水,經過扒渣、脫硫等工序倒入轉爐,精煉成鋼,整個現場卻很少看到勞工身影。

鋼廠、汽車廠曾是“傻大黑粗”的代名詞。不過對于鞍鋼集團、中國一汽、中國一重等見證新中國工業化程序的東北老牌國企來說,智能裝置取代人工值守,生産正變得越來越智慧和精細。

記者在一汽解放J7整車智能工廠看到,上百台AGV搬運機器人有條不紊地在生産需要的時點将物料精準送達生産線;輪胎随着車輛在生産線上的運作邊走邊裝,搬運機器人與裝配機器人通過資料協調,實作默契超高精度定位。

“我們在工廠中的房間裡看到現實的生産,在電腦資料系統内,還有一個可以映射這裡全部生産環節的數字孿生工廠。”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數字化部部長宋磊對記者說,車輛生産出來便擁有自己的“電子身份證”,在全生命周期品質100%智能可控、可追溯。

近年來,東北三省加大力度推進傳統制造業數字化改造。遼甯省設立20億元專項資金支援“數字遼甯、智造強省”建設;吉林省圍繞“智改數轉”,力争實作規上工業企業主要負責人及技術骨幹教育訓練全覆寫;黑龍江省數字經濟總量已占GDP約30%。

黑龍江畔,長白山下,鴨綠江邊,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推動傳統産業走上高品質發展新路。

鞍鋼集團實作了“一鍵煉鋼”:銷售系統發來的鋼材需求一經确認,在千裡之外也能立刻讓鋼廠自動開啟生産流程。哈電集團實作了“遠端會診”:依托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客戶的裝置資料實時傳回,可以遠端提供風險預判、節能評估、裝置管理服務。

在中國一重,數十米長的巨大毛坯件“聽話地”在機床上按設定程式轉動,磨削成大型船舶、水電站的基礎構件。一重集團(黑龍江)重工有限公司數字化辦公室經理張繼鵬說,依托5G專網和工業網際網路平台,軋電工廠中的房間34台數控機床都安裝了資料采集子產品,實作了機床聯網、能耗監測及工廠中的房間透明化管理。

“數字工廠”如火如荼,“數字農場”建設也熱火朝天。記者在北大荒集團黑龍江闫家崗農場有限公司看到,整個農場實作5G網絡覆寫,可以對農田進行全要素資料采集。在生産季,“葉齡儀”通過5G+高清AI攝像頭,對水稻的葉齡智能診斷、病害識别;水渠邊,自動水位儀根據土壤墒情監測,定時定量開啟閘門灌溉莊稼。

扛綠色“重擔子”

聚焦“雙碳”面向未來

從巍巍大小興安嶺到茫茫長白山林海雪原,從寬廣遼闊的草原到蜿蜒入海的江河……東北生态環境優勢突出,森林面積、濕地面積、自然保護區占比均居全國前列。

為了守護生态,保衛藍天,東北國企持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傳統産業奮力“向綠”而行。

在吉林省吉林市,中國石油吉林石化公司煉油化工轉型更新項目雛形已現,建成後每年增産技術含量高、能耗低的化工材料近300萬噸,與吉林西部風光發電關聯,設計新增用電由“綠電”保障。

2022年東北三省原油産量4375萬噸,占全國21.4%。作為碳達峰、碳中和的重點行業,東北能源産業奮力實作綠色“蝶變”。努力保持穩産的同時,東北國有油田企業乘勢而上大力發展新能源業務,建設美麗新油田。

在大慶油田第一采油廠群英西泡及北站泡,一塊塊光伏闆在水面有序鋪開,大慶油田星火水面光伏示範工程實作了并網發電。這是中國石油系統内首個水面光伏項目,可年均發電2750萬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達2.2萬噸。

600多公裡之外,位于遼甯的撫礦集團昔日沙礫漫天、有地質災害隐患的西舍場,如今被光伏闆、植被所覆寫,成為新能源基地。不久前,西舍場300MW光伏發電項目實作全容量并網發電,可年均發電4.4億千瓦時,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6萬噸。

聚焦“雙碳”目标,堅持綠色發展,不僅讓東北老工業基地面向未來有了綠色發展底氣,更讓東北地區借勢融入國際經濟循環。

深冬的吉林大地冰封雪飄,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國鐵事業部制造中心鋁車體産線,為塞爾維亞量身定制的高速動車組車體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組焊。

“更智能、更綠色、更舒适、更友好。”中車長客股份公司匈塞鐵路動車組項目設計經理荀玉濤對記者說,列車完全遵循歐盟技術标準,大範圍采用環保材料,材料可回收率提高10%,材料可降解率提高15%。“我們還提高了電制動率,減少車輛走行部件損耗。車頭流線型低阻力設計,節能約10%。”他說。

(新華社長春1月9日電 記者姚湜、王炳坤、強勇、白湧泉)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10日 03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