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一場覆滅在即的叛亂,究竟因為何人而起,又為何人所敗?當漢景帝劉啟接受晁錯的建議,下達削藩令的那一刻起,他經營許久的帝國就如履薄冰,随時都可能分崩離析。此時,野心勃勃的吳王劉濞抓住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聯合楚漢等六國諸侯,發動了一場覆滅帝國的戰争。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野心蠢蠢欲動:吳王劉濞虎視眈眈

吳王劉濞這個人,野心從來都不小。當年劉邦評價他“腦後有反骨”,其實一點也不錯。隻是眼下漢朝實力強大,劉濞也隻能忍氣吞聲,在吳國過着自己的土皇帝生活。

劉濞最開始并不滿足于現狀。漢高祖去世後,文帝劉恒登基,劉濞眼見兄長們相繼被文帝設計,心中早就升起一股反叛的心思。隻是文帝老謀深算,每次都能把握住他的軟肋,讓劉濞無處下手。比如解決劉襄和劉章兄弟後,文帝立即分化了齊國,削弱了其力量;平定劉興居叛亂時,文帝事先就布好了天羅地網,嚴密監控。

這些舉措都讓劉濞望帝興歎,文帝的智謀和手段實在過人,自己要是貿然發難,恐怕會落得和其他諸侯一樣的下場。為此,劉濞隻能忍氣吞聲,在吳國發展實力,等待時機。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機會來了:景帝登基,晁錯上書

漢文帝去世後,景帝劉啟登基,劉濞心中一直蠢蠢欲動,總想找一個機會發難。隻是景帝剛登基,劉濞還不清楚他的底細,生怕自己一旦出手,對方手裡還有殘餘實力可以反擊。就在劉濞猶豫之際,一個絕佳的良機出現了。

那就是景帝聽信晁錯,下達了削藩令,要削減諸侯的權力。這一舉措無疑是在刺激諸侯,讓劉濞看到了翻身的希望。其實劉濞心裡也很明白,單單吳國的力量,是不足以與漢朝抗衡的。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但削藩令讓其他幾個有實力的諸侯也十分不滿,這是一個聯合其他勢力,一舉推翻漢朝統治的大好良機。于是,劉濞迅速聯合了楚國等六國諸侯,聲稱要“清君側”,實則發動了針對漢朝的戰争。他甚至宣稱,要廢黜劉啟,自己稱帝。

一時間,半壁江山都落入叛軍之手。此時此刻,劉濞距離他心中的帝王夢,其實隻有一線之隔。說起來也巧,漢景帝此時承平日久,打仗的大将無一殘存,朝中宿将隻有周亞夫和窦嬰。他們本欲北上攻打匈奴,卻被迫南下,與劉濞正面交鋒。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衆叛親離:諸侯站隊誤國

面對漢景帝的削藩令,其他諸侯國其實也頗為惱火。隻是相比劉濞咄咄逼人的作風,其他諸侯還是懷揣着一絲疑慮——如果劉濞失敗了,他們該何去何從?其實,劉濞也考慮到了這一點。他派出使者前往各國,極力拉攏這些勢力加入自己一方。隻要有兩個或三個大國站隊,對抗漢朝的勝算就大大增加。

這期間劉濞頻繁出入諸侯國,說服有實力的齊梁兩國聯合出兵。然而兩個國君都心存猜忌,不敢輕舉妄動。齊王擔心劉濞會威脅自己地位;梁王自恃國力雄厚,高高在上不願效忠他人。這些王侯面對劉濞的請求,紛紛以各種借口搪塞過去。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有人推說軍糧不足,有人言道時機未到。劉濞一而再,再而三地遊說,都沒能讓這些勢力明确表态。其實這些王侯們從一開始,就沒有站在吳王一邊的打算。他們隻不過是盤算着兩邊都是漢朝,自己不管站哪邊,都沒什麼實際利益。為了自己那點利益最大化,他們紛紛選擇袖手旁觀。

結果劉濞兵敗出逃,這些觀望的王侯們才發現,自己錯過了一個推翻漢朝統治的絕佳良機。他們心中無不後悔莫及。不過話說回來,或許他們站到劉濞這邊的話,也未必能成功。畢竟漢朝的水也非自己一口氣就能吹滅。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臣子無能:朝堂将領幾近空虛

七國之亂爆發後,一時間天下大亂。吳楚聯軍勢如破竹,直逼京師長安。漢景帝手頭能用的将領,就隻有周亞夫和窦嬰兩個。起初景帝讓二人北上讨伐匈奴,沒想到不久後金城湯池之變爆發。此舉無異于打開北方的門戶讓胡人入侵,還好有韓頹堅守,暫時遏制住匈奴大軍。

而南方的吳楚聯軍已經攻到長安附近,如洪水般洶湧而來。朝中論戰開展,多數大臣認為應該采取綏靖政策,向劉濞求和。隻有兩位将領周亞夫和窦嬰堅決主戰。在窦嬰一番慷慨陳詞後,景帝最終決定,由二人南下迎戰。當時的窦嬰已是白發蒼蒼,周亞夫雖未到花甲之年,但他因戰功彪炳,朝野畏懼他。二人本是謀臣的身份,都已多年未上過戰場。想來這也是景帝放心把後背交給他們的原因吧。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沒有想到,這二位老将竟然獲得了七戰七捷的戰績。僅憑二人之力,就擊潰了吳楚聯軍的攻勢。若非如此,長安必定已經淪陷。是以即使他們捷報頻傳,也難掩京城危在旦夕的憂慮。實際上,窦嬰和周亞夫在出征之初,其實并無把握。就連景帝也隐隐做好了和談的準備。沒想到,面對吳王的嚣張氣焰,兩個老将竟然挺起了忠君愛國的心。

不過,他們的年事已高,即使頻頻告捷,也難掩衰老之勢。終于在夏日酷暑下,周亞夫病倒在軍中,不久去世;窦嬰也從此卧床不起,數月後去世。他們為保家衛國付出了所有,卻沒能撐到把七國之亂平定。也隻能說,如今漢朝将帥群臣,可謂是人盡其才啊。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枕戈待旦:劉濞機會在望

面對漢景帝手下頂尖的兩個大将,劉濞也頗為頭疼。好在吳軍戰鬥力強悍,又聯合了楚國大軍,一時間竟然和周窦二人打了個平手。此時此刻,劉濞距離他心中的帝國夢想其實隻有一線之隔。剛開始周亞夫、窦嬰領軍多戰皆捷,劉濞一度大驚失色。然而聯軍人多勢衆,周窦漸漸支援不住。終于,在持續不斷的消耗戰中,周亞夫病逝,窦嬰也奄奄一息。

面對殘破不堪的漢軍,劉濞幾乎要笑出聲來。他感到自己離心目中的王朝已經不遠了。一旦占領長安,消滅劉啟,那天下就應該被自己重新分割!到時候,隻要肯臣服,自己可以分封天下,任由這些王侯們重新過上他們想要的土皇帝生活。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等到奪取帝位的那一天,自己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天子了!一想到這裡,劉濞已經開始盤算自己的子弟手下該封什麼王爵。就在此時,劉濞所剩無幾的谏士之一孫立進谏道,現在吳軍深入千裡,已經嚴重超出補給線。不如趁現在退兵回國鞏固實力。然而劉濞此時意氣風發,絲毫不把孫立的谏言當回事。他下令全線進攻,誓要一鼓作氣推翻漢朝。

誰知,這一指令成為了劉濞覆滅的導火線。漢軍運糧隊破壞吳軍後路,吳軍開始挨餓受凍。周亞夫病逝後,韓頹接手指揮,五十天内屢破吳軍主力。終于不支的劉濞倉皇臨逃,最終連同一幹心腹被殺害。

是事出有因還是欲望的驅使,七王之亂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結語

七王之亂以失敗告終。這一次覆滅帝國、稱王稱帝的絕佳良機,也就此從劉濞手中悄然溜走。時至今日,這依然是漢朝曆史上一次最嚴重的内憂外患交織的叛亂,它幾乎動搖了這個帝國的根基,也成就了周窦二人的不朽功勳。而它最終落幕于四位功臣的死亡,以及一個野心家最終的敗亡。劉濞單憑吳國之力,又怎能推翻這個由漢高祖創立的龐然大帝國呢?

終于,劉濞明白過來,當初錯過的,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啊!隻要齊國或梁國加入自己一方,情況或許會截然不同。那就真的可以一舉推翻劉啟的統治,自己登上那無上至尊的寶座!然而,這些臆想終究隻能是臆想。劉濞的叛亂以失敗告終,他心目中近在咫尺的帝國夢,最終破碎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