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楊家将的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多年前很火的一部電視劇《穆桂英挂帥》使楊家将衆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但是,不論是流傳了幾百年的評書、戲劇、民間故事還是當代改編的電視劇,曆史上真實的楊家将中其實并沒有楊宗保和穆桂英這兩個人,他們都是被杜撰的。

說起曆史上真正的楊家将,楊氏家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的楊玄感,而楊氏後人從軍并崛起的輝煌時代卻到了唐末五代十國時期,此時正式崛起的楊家将第一代掌門人是楊業,其子楊延昭、其孫楊文廣都是輔佐宋朝平定天下的重要大将。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自楊文廣之後,楊家将卻沒有再出現在世人的視野中,直到北宋末年,國家内憂外患,金兵入侵以及大宋境内的梁山勢力都是這個王朝急需武将前去平定的對象,可是朝中卻無将可遣,隻有大批的文官在朝堂上為戰為降、為招安為剿滅而争得面紅耳赤。

那麼,曾經為大宋開國立下赫赫戰功的楊家将去哪裡了?按理說,楊家的蔭封也足以使楊家後人繼續在朝堂和戰場上擁有話語權,可現在國家正是多事之秋,楊家将為什麼不出來為國征戰呢?這其中的原因說起來也挺辛酸的,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楊家将銷聲匿迹的,正是宋廷。

一、楊家将的崛起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楊氏一族的族先早在唐初時期就有記錄,著名的就是幫助唐太宗赢得了玄武門之變的楊玄感,楊氏從此受到重用,至唐末,楊氏仍然興盛在陝、晉一帶地區。

在人命賤如草芥的五代十國時期,楊家卻能夠繼續擔任高官,楊業的父親楊信做了後漢麟州刺史。

楊業天性豪氣沖天、俠肝義膽,為人灑脫不羁,楊業雖然出身世家,但他不喜歡讀書,大字不認得幾個,而且在當時那樣的亂世之中,讀書的确沒什麼出路,然而楊業在騎馬打獵這方面卻是個能手,他每次出去打獵都能滿載而歸,小小年紀的楊業也有宏大的志願,他想提槍上戰場,像狩獵一樣對付敵軍。

依靠父親楊信,楊業在後漢河東郡節度使劉崇麾下效力,951年,劉崇在太原蓄謀已久,發動兵變稱帝,建立北漢朝廷。

在劉崇起兵的過程中,楊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劉崇十分賞識這個自幼就跟着自己在軍營裡混的少年,于是,劉崇就将楊業認為自己的義子,并給他改名為劉繼業。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楊業對劉崇忠心不二,又非常骁勇善戰,劉崇特别信任他,先後讓他擔任自己親軍的頭領即保衛指揮使,負責皇宮警衛和劉崇的人身安全。

劉崇還讓楊業總領建雄軍節度使,備受信任的楊業沒有辜負劉崇的期望,楊業在戰場上從無敗績,人人皆稱頌他為“無敵”,“劉無敵”的名聲越傳越響,劉崇也樂得自在,有楊業在,那麼劉崇一統天下的願景就可以無憂了。

968年,劉崇去世,其子劉繼元做了皇位,但是劉繼元沒有他父親劉崇的膽魄和能力,就在劉繼元登基的同一年,北宋皇帝趙匡胤發兵來攻,北漢朝廷形勢危急,劉繼元派常勝将軍楊業前去應戰,但是楊業見宋兵來勢洶洶,人數遠多于自己的軍隊,便料定這場戰争不會勝利,就下令撤軍了。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回到太原後,劉繼元大怒,斥責楊業臨陣脫逃,不戰而降,一怒之下就治了楊業的罪,奪了他的兵權,将他放逐出朝廷。

但是三個月後,宋軍長驅直入包圍了太原,劉繼元見朝中大将無人能敵宋軍,就隻好火速請來了楊業勤王。

然而面對人多勢大的宋軍,倉促上戰場的楊業戰鬥力大減,楊業帶着幾百個騎兵對抗宋軍,沒想到卻被宋軍打敗,楊業本人也差點被俘,在援軍的幫助下,楊業得以活着回到太原。

楊業一介武夫,不慣朝堂争鬥,楊業戰功卓著,難免有促狹鬼會在皇帝面前說他壞話,劉繼元又是個昏聩的主子,漸漸的,楊業在朝中的地位大不如從前了。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後來楊業在一次戰鬥中受了傷,國家也正面臨着崩潰的危險,楊業深知遼人見利忘義,就建議劉繼元派自己去劫掠遼人的馬匹,作為戰備物資,但是劉繼元否決了楊業的建議,理由是北漢正和遼朝交好,怎麼能幹這種不義的事情呢?

楊業對劉繼元徹底失望了,在劉繼元坐了六年皇位後,北宋大舉進兵攻打北漢,劉繼元不戰而降,隻有楊業死戰。

趙匡義早就聽說楊業是個難得的将才,不忍心殺了他,就讓劉繼元親自去勸降。

楊業痛感國家破亡,覺得深愧劉崇,便恸哭着向北叩首,之後才放下武器投降了北宋。

二、楊家将們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楊業投降後,受到宋太宗趙匡義的重用,趙匡義看中楊業有鎮守邊防的經驗和能力,便令他擔任鄭州防禦使,還經常賞賜楊業财帛田宅,足見趙匡義對楊業的信任。

然而這位大将在替北宋征遼的時候,被人陷害,慘敗被俘,絕食而亡。

虎父無犬子,楊業本身是一個厲害人物,他的兒子們也同樣不差。

楊業育有七個兒子,長子楊延昭最為出色,也最為幸運。楊業是個武将,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就是他的戰功,是以,他也十分看重對兒子們的軍事教育,長子楊延昭從小就是個不愛說話的孩子,他特别喜歡和夥伴們玩軍陣遊戲,每每自命元帥,指揮同伴們排兵布陣,如同在真正的軍營裡一般。

楊業很高興,隻要出兵行軍,就一定要把楊延昭帶上,還逢人就說這個兒子将來能繼承他的功勳。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楊延昭最開始也是跟着父親在北漢朝廷征戰沙場,後來又與父親一起投入了北宋朝廷,受到重用,擔任供奉官。

在一次随父親對抗遼軍的戰役中,楊延昭被敵軍的亂箭射傷,但楊延昭卻滿不在乎,繼續揮着長槍沖入敵人陣中。

楊延昭的作戰對象大多數時候都是遼朝,他曾在寒冬臘月用水潑城牆,成功阻止了企圖爬上城牆攻城的遼兵,楊延昭不費一兵一卒守住了遂城,還繳獲了數量衆多的軍械,楊延昭此戰成名,被委任為莫州刺史。

楊延昭和他父親楊業一樣,是一個忠心報國的将領,對戰局的剖析遠高于其他武将,正在被遼兵入侵搞得焦頭爛額的宋真宗由此愈加重視起了楊延昭,宋真宗知道楊延昭出身行伍,又立下無數戰功,但他和他父親一樣不會應對來自朝中的各種冷箭,于是,宋真宗始終極力保護楊延昭,甚至達到了偏袒的地步。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遼宋兩國互相攻伐多年,各有勝負,但無論是哪方,都不可能吞并對方,于是,為了不再虛耗國力,宋真宗計劃和遼朝議和,簽訂停戰協定。

在遼宋議和之後,很多武将便忽然沒了用武之地,楊延昭就是其中之一,是以這些武官中的大部分人被轉成了文官,楊延昭因功被授予保州防禦使,官級漸次升至高陽關副都部署,成為鎮邊大吏。

但是楊延昭還是吃了沒文化的虧,他原本每天都要批閱軍務,但是他很頭疼幹這些和文字打交道的事,就把批閱軍務的任務交了下屬周正,周正是個心術不正的小人,在替楊延昭批閱軍務的時候,他便欺上瞞下。

幸好宋真宗是個明白人,他嚴肅處理了周正,又對楊延昭認真告誡一番。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楊延昭死後,其子楊文廣繼續在北宋朝堂上做官,楊家将的名聲依然在延續。

但是這時候政局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宋朝安撫好了心腹大患遼朝,西面的西夏卻始終跟宋朝過不去,楊文廣一開始就被派去鎮守邊境,抵禦西夏的進犯,因戰功被調回朝廷,跟着狄青去剿滅廣西的叛亂。

1074年,楊文廣剛剛給朝廷報告了收複燕雲十六州的作戰計劃,就在北征的途中溘然長逝了。

至此,僅延續了三代的楊家将就沒落了。沒落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宋朝制定的“重文輕武”國策,宋朝是出于什麼目的制定這個政策的呢?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是靠手握重兵而奪了後周柴氏的皇位的,然而這件事卻是趙匡胤的心病,甚至是揮之不去的夢魇。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等趙匡胤即位建立政權後,一開始,他雖然心裡也很害怕給武将們給予過多的兵權會不會導緻自己也重蹈柴家的覆轍,可是,眼下還是打天下最重要。

在國家慢慢進入到了平穩發展的時期,比如宋真宗時代,國家基本上不需要打仗了,那麼武将也就要下崗了。

安頓這麼多的武将又是一個大問題,宋真宗的做法就是“化武為文”,按照他伯父趙匡胤留下的遺囑,宋真宗及後來的皇帝們都開始大力提倡人民學文化,而不是舞槍弄棒。

這一點從楊文廣的這個名字上也能看出來一點時代的痕迹,是以,為了響應号召,楊家将不得不放棄家族引以為傲的軍功,轉而習文。

三、小結

為什麼楊家将三代之後,就再沒出過什麼大将?有一個緻命原因

後人都說宋朝軍事實力太差,這有點偏頗,宋初時期宋朝的軍事實力還是相當不錯的,宋朝既要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還要抵禦遼朝和西夏的攻擊。

但是趙匡胤的心結卻在某種程度上為宋朝的覆滅挖了個坑,宋朝中後期,為了防止武官擁兵自重,軍隊實行文官管理制度,武官則從不直接統軍練兵,而且武官的調任極其頻繁,就造成了兵不識将、将不領兵的局面,武官的品級和待遇也被下調了。

是以,宋朝人崇文抑武,看不起武夫,楊家将的軍功也就漸漸被遺忘了,到了楊志這一代,楊家将雖然還有傳人,但是楊家已經徹底沒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