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金125億 “中國血王”易主海爾|焦點分析

作者:36氪

作者丨習翔宇

編輯丨蘇建勳 邱曉芬

2023年末,上海萊士的一紙公告,将這家血液制品龍頭企業,與家電巨頭海爾集團聯系在一起。

根據上海萊士公告,海爾集團計劃以總價125億人民币,收購國際血液制品巨頭基立福(Grifols)所持有的上海萊士20%股份,共計獲得26.58%的表決權。這筆交易預計于今年上半年完成。

交易完成後,海爾集團将成為上海萊士的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海爾也将收獲旗下第三家醫療領域上市公司。

上海萊士是中國最大的血液制品公司之一,市場稱之為“血王”。2022年,上海萊士總營收 65.7 億元,在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位列第一;擁有單采血漿站44家,年采漿量超過1400 噸,在血液制品上市公司中分别位列第二。

重金125億 “中國血王”易主海爾|焦點分析

上海萊士 圖源:視覺中國

這不是海爾集團第一次重金跨界進入醫療健康領域。海爾集團對醫療業務寄予厚望,特别成立了醫療品牌“盈康一生”:旗下有主營醫療低溫儲存裝置的海爾生物,還在擁有6家實體醫院的盈康生命。

海爾集團收購上海萊士,這是一筆營收穩定、且各取所需的生意。

一筆各取所需的生意

血液制品是一個牌照壟斷的資源型行業。血液制品的原料是人類血液,隻能通過單采血漿站獲得,而單采血漿站隻能由血液制品企業一對一設立。2022年,大陸在營單采血漿站不到300家。

資源型行業往往容易誕生壟斷企業,血液制品的行業趨勢是不斷集中。2022年,天壇生物、上海萊士、華蘭生物,這前三家血液制品公司,采漿量合計占全國總采漿量的45%。

在擴張産能上,上海萊士已經被競争對手遠遠拉開差距。截止2023年上半年,上海萊士的在營單采血漿站隻增加了一家。相比之下,央企國藥集團控股的天壇生物在營單采血漿站達到76家,較去年增加16家。

重金125億 “中國血王”易主海爾|焦點分析

捐血點内的血漿 圖源:視覺中國

在這樣的激烈競争背景下,上海萊士找到海爾集團“接盤”,不算是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

更關鍵的是,海爾接盤上海萊士,看重的是人血白蛋白産品的巨大市場。人血白蛋白是中國唯一允許進口的人源血液制品。僅靠代理進口人血白蛋白這一項業務,2022年就給上海萊士帶來約27億元的營收,占總營收比重達41.6%。

為了讓海爾安心接盤、更快套現出手,基立福還此前特意将與上海萊士此前簽署的白蛋白獨家代理協定的期限延長了10年。這份獨家代理權,将為上海萊士帶來至少10年的穩定收益。

總體而言,對于雙方來說,這是一筆各取所需的生意——海爾需要借助上海萊士布局大健康賽道,補齊自己的産業鍊。上海萊士的大股東也有充分的出售意願,以應對更激烈的市場競争。

應對家電增長放緩,跨界醫療

對于海爾集團來說,也迫切需要找到家電主營業務之外的第二曲線。

财報顯示,海爾集團家電業務的上市主體海爾智家,年營收增速從2018年的12%,下降到2022的7%。2023年前三季度,海爾智家的營收為1848.1億元,同比增長7.5%。

在家電的主營業務上,海爾應對增長放緩的政策是,尋求品牌高端化和開拓海外市場。這兩個動作都有了一定的成效。

在高端化上,海爾智家先後收購了三洋電機、通用電氣等多個公司的家電業務,進而建立起高端品牌序列。在海外市場方面,2022年,海爾智家在海外營收為1261億元,首次超越了國内營收(1163.3億元)。

實際上,海爾在很早就開始布局第二曲線。為了尋求新增長點,海爾早在近20年前就開始布局醫療行業:先是研發醫用冷櫃,逐漸成長為低溫生物儲存領域的龍頭企業——海爾生物;然後從醫療器械踏入醫療服務領域,直接收購了營運多家實體醫院的盈康生命。

其中,海爾生物的業務便涉及血液産業鍊,還生産有血液冷藏箱、血漿分離機等血液相關裝置。

重金125億 “中國血王”易主海爾|焦點分析

海爾生物 圖源:視覺中國

此次收購上海萊士,海爾集團将徹底補齊血液制品産業鍊。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執行副總裁譚麗霞表示,“此次戰略合作的達成,是我們深入醫療健康核心領域的關鍵程序。”

隻是,二級市場對此的反應并不熱烈。消息公布後的首個交易日,1月2日,上海萊士股價收跌4.5%。截止發稿,海爾集團旗下的海爾生物和盈康一生,股價相較于消息公布前,均有小幅下跌。

股價下跌的具體原因很複雜,比如面臨中國醫療行業藥品耗材集中采購、醫保控費以及國産替代等問題。至少在中短期内,海爾集團跨界醫療布局的動作,在股價上還很難得到正面展現。

盡管如此,如果将視角拉遠,其他家電巨頭也都在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美的集團推出了綠色戰略,押注低碳和儲能技術。TCL原本布局半導體領域,現在主推光伏和VR。同樣押注光伏業務的還有創維集團,主打戶用分布式光伏。以及康佳集團,在重慶投資300億元建設了半導體産業園。

不管是光伏、半導體、還是VR,都是未來有着極大增長空間的領域。在家電業務增長陷入瓶頸的時候,這些老牌家電廠商亟需花這些錢來跨界兼并其他公司,以布局更長遠的未來增長點。

en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