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44年清軍正猶豫是否入關,範文程的一席話,讓清軍下了決心

作者:自若清風0Zr3

1644年,曆史上著名的清軍入關事件标志着中國新的政權更疊。當時,滿族士兵的數量相比中原地區的人口規模嚴重失衡,然而,即便在此不利局勢下,清軍依然成功攻占此地,并建立了大清王朝。本文将深度剖析其中的關鍵因素。

1644年清軍正猶豫是否入關,範文程的一席話,讓清軍下了決心

根據曆史文獻記載,清軍在進軍中原的征途中所遭遇的敵軍數量預估不足的壓力極大,以至于他們開始懷疑自己能否戰勝大量的束縛性力量。然而,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清廷奴隸範文程提出的觀點卻深刻地影響了滿族将領的信心,使得他們毫不猶豫地下定決心進駐中原。

1644年清軍正猶豫是否入關,範文程的一席話,讓清軍下了決心

他的看法基于對統治中原的漢族人群體的深入了解。據他所知,這個群體普遍具有一種特性,即安于現狀且習慣于逆來順受,他們并未形成任何強烈的反擊意願或反抗态度。是以,即使清軍進駐,中原地區的人民所呈現出的抵抗力量預計也是極小的。在這種情況下,清軍相對較少的傷亡人數将成為可能,這對于一個人口僅為二十餘萬的少數民族來說無疑是莫大的優勢。

1644年清軍正猶豫是否入關,範文程的一席話,讓清軍下了決心

而事實上,正如他們所期望的那樣,在随後的戰鬥中,大的明朝軍隊選擇轉投清廷陣營并為其效力。率軍反擊的聲音在中原并未得到廣泛響應,軍事行動結果大大超出了當初的預期。

1644年清軍正猶豫是否入關,範文程的一席話,讓清軍下了決心

更為顯著的是,清在征服戰中所表現的主導地位顯得輕而易舉,讓人匪夷所思。盡管曆經多年的征戰,清朝卻能幾乎無損地打敗遠甚于自身的龐大帝國——明朝,這種在嚴謹的數學角度上不可思議的現象卻真實地發生了。由此可見,隻有了解這些惰性的和自我毀滅的心理現象,才能更全面的把握這種曆史的超越。

在這場戰鬥中,明朝的底層群眾扮演着重要角色,因為他們往往認為,既然無人願意出頭,那麼一切就好像是為别人設好的迷局,投機取巧的思想是主要動力。這種“幫派内部内部沖突 ,孤獨個體必須孤獨地面對我們的現狀,甚至面臨死亡”的思維模式,造成了明朝老百姓在征服戰中表現出明顯被動的态度的關鍵因素。

清軍一路挺進至華北腹地,使得中原地區望風披靡、屈服輸降。而滿清在這場角逐中的勝利,主要得益于明朝群眾的缺乏勇氣、恐懼和自私心,他們甯願躲在背後而不是奮勇向前,最終導緻了整個政權的崩潰。而寒心的範成無法将自身牽扯進這場政治風暴,但他作為一位智者,洞察了清朝之是以能夠在這裡善待人們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