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作者:蟬說

起初,地球上都是淡水,之是以現在有海水和淡水之分,原因在于陸地的鹽分、礦物質随着河流沖入海水,慢慢聚集後形成了濃度高的海水。

在全球約3.3萬種魚類中,淡水魚的占比為41%,它們所能承受的鹽度低于0.05%,而海水的鹽度高達3.5%,淡水魚一旦進入海洋中會發生什麼?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此處必須要了解滲透壓的原理,通俗易懂的說,大自然講究平衡,而生物體内的鹽度也是如此,假設細胞内的鹽度為“5”,而海水中的鹽度為“10”,當生物體内攝入海水後,細胞内外的鹽度就會産生明顯差異,為了保持平衡,細胞内的水分會析出去淡化高濃度的海水。

也就是說,在大量水分的淡化下,細胞外的鹽度降低到“7.5”,而細胞内的鹽度因水分的降低,濃度升到了“7.5”,而此時,内外鹽度都達到“7.5”,這就保持平衡了。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但後果是什麼呢?後果就是細胞内的水分會大量“逃”出去,導緻機體脫水,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喝海水,越喝越渴,因為咱們體内的水都跑出去降低海水的鹽度了,如果脫水超過一定程度就會死亡。

魚也是如此,當淡水魚進入海水中,也會脫水而死,反過來同樣适用,海魚進入淡水中,細胞内會充斥大量淡水,導緻細胞在不斷吸水,過量後海魚也會“爆體而亡”。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黃河在經曆多次改道後,如今的入海口為萊州灣的西北部,近三年,黃河年均入海水量超過300億立方米,數值是20世紀90年代的10多倍,然而,生活在黃河入海口的居民,在附近卻沒有發現大量死魚,那麼問題來了,這些被黃河沖到海水中的淡水魚,到底去哪了?

是不是黃河入海口的鹽濃度太低?

汛期黃河入海口的鹽度平均值低于15,非汛期鹽度平均值為29,年波動比2.1%,但是不管黃河是否為汛期,入海口的鹽度都超過了淡水的鹽度範圍。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中國境内約有8600多種淡水魚,一進入海水就會迅速死亡,但也有少部分淡水魚,它們對鹽分的适應性比較強,平常在淡水中生活,偶爾也會進入海水中,例如花鲈,不僅在黃河下遊出現過,入海口也有它們的身影,花鲈就屬于廣鹽性魚類。

除了淡水魚進入海水中以外,海魚也會進入淡水中,那上文說過的鹽度平衡原理是否無效了呢?為什麼淡水魚可以在入海口生活?原因如下:

入海口其實是一片非常廣泛的區域,舉個例子,我們印象中的入海口有機場那麼大,其實真正的入海口可能跟一個小鎮那麼大。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入海口東西兩側分别連接配接淡水和海水,如果把入海口的鹽度分成10個階段,其中1~3為淡水鹽度值,8~10為海水鹽度值,中間的4~7為緩沖區。

淡水魚不會突然進入“8~10”區域,而是從“1”開始,緩慢向海水中過渡,一旦鹽度超過所受極限,淡水魚會立刻回遊,反之,海魚也是同理。

魚類常年在水中生活,對周圍環境的變化極為敏感,它們并沒有想象中的這麼傻,而且上文所說,少數淡水魚能進入海水中生活的前提是“時間不能太久”,一旦超過停留時間,不管海魚還是淡水魚,在“異地”都将死亡,是以抛開時間讨論也有些不嚴謹。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這就好比張三穿着一件T恤,從36℃的區域,向-10℃的區域走去,期間溫度并不是驟降,而是逐層緩慢遞減,如果張三在-10℃的地方停留太久,無疑會被凍死,但趨利避害是本能,當張三感到寒冷的時候,就會回頭往高溫的地方走。

人類是人類,魚是魚,人類在不合适的環境中,會主動尋找解決辦法,而魚類生活在水域中,受水流影響較大,當滾滾黃河水迅速沖入海洋中,淡水魚甚至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身處高濃度海水中了,有這種可能嗎?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可能性很小,黃河流域發源于中國青海省巴顔喀拉山脈,西到東橫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黃淮海平原四個地貌單元,地勢西高東低,中西部地勢較高,導緻黃河的流速較快,古語有雲“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但到了東部平原地帶,黃河水的流速會由明顯降低,S形彎道更有助于“緩沖卸力”,還有,這麼多年黃河沖擊到東部的淤泥,也會降低水的流速,再加上途徑大量藻類水草區域,使得黃河水在沖入大海階段,能給魚提供寶貴的“回遊時間”。

黃河每天沖魚入海,大部分淡水魚無法存活于海,那它們都去哪了?

并且入海口的營養物質豐富,很多魚适應後在這裡繁衍生息,總體而言,被黃河水沖到海水中死亡的淡水魚很少,畢竟經過這麼多年,生活在附近的魚都有兩把“刷子”,絕大多數都能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