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令人敬仰的英雄,他們在危急時刻展現出超乎尋常的勇氣和擔當。19年,一個15歲的少年以他的倔強和無私,将自己的生命演繹成一曲感人至深的壯麗樂章。
倒挂六次,每一次都是為了拯救那無辜的3歲女童。這是怎樣的少年,他的内心又經曆了怎樣的考驗?舍己為人,他是否是以而獲得了更多的尊重和了解?
獨自闖入機井的幼小生命
11月末,寒意已深,這是一個陰沉的天。趙中利帶着3歲大的女兒晴晴來到河南鶴山區一家飯店,和幾個朋友小聚。趙中利今年38歲,在本地一家小公司做會計,收入不高,妻子身體也不好,日常家務和照看女兒的重任都落在他一個人的肩上。
晴晴是家裡的掌上明珠,趙中利視如掌中寶。隻要有時間,他就會帶着女兒外出遊玩。歲末将至,趙中利難得有機會和幾個老友聚會,便也帶上了晴晴,打算一邊吃飯一邊看着女兒。
然而,聊着聊着,幾杯黃酒下肚,趙中利就有些忘我。玩耍了一會的晴晴覺得無聊,就偷偷溜到了飯店外面,想去院子裡玩泥巴。
河南入冬後氣溫驟降,飯店後面的空地荒涼寂寞。晴晴在院子裡玩了一會,冷風吹得她直哆嗦。就在她準備傳回時,一處沉睡在地下的巨大黑洞吸引了她的注意——那是一口用于排污的機井。
不到30厘米的井口散發着詭異氣息,晴晴被勾起了無限好奇,忍不住想要探個究竟。她蹲下身子,往井裡張望。就在這時,腳下一滑,整個人跌了進去!
哭聲驚醒父親 父親在室内尋找不果
“救命!爸爸!”一聲響亮的哭喊劃破寂靜,晴晴掉入井中後被卡在了15米深處,手腳懸空,驚恐萬分。室内的趙中利正和朋友們痛飲,聽到女兒的哭聲一個激靈清醒過來。他連忙四下找尋,卻不見晴晴的身影,隻感覺那哭聲是從外面傳來的。
趙中利驚慌失措,招呼上幾個朋友快速在飯店裡搜尋。可轉了幾圈,哪裡也看不見晴晴。這時哭聲又傳來,趙中利判斷聲音是從後院傳出,趕忙奔了過去。
隻見晴晴掉進一口僅30厘米寬的機井裡,小手無助地向上伸着,眼看就要堅持不住松手摔下去。趙中利吓出一身冷汗,大喊女兒的名字,用盡全力往她的方向靠攏。
旁觀群衆報警 井深30米 情況危急
看熱鬧的群衆立刻反應過來,有人撥打了110。很快,消防和醫護人員趕到現場,對機井進行檢測,結果令人膽寒——這口井深達30米!
由于狹窄的井口,晴晴被卡在了15米深的半空中,腳尖勉強觸及井壁。更令人擔心的是,這口機井底部與地下河道相連。如果晴晴再堅持不住,掉入河道,隻怕性命難保。
“堅持住,寶貝,救援來了!”趙中利大聲鼓勵女兒,眼淚卻忍不住奪眶而出。消防員将一根繩索送入井下,想讓晴晴套在手上,好把她拉上來。但幼小的女孩怎麼可能完成這樣的動作?
開挖需要數小時 生命岌岌可危
“得想别的辦法!讓我下去吧!”趙中利請求救援人員,願意不惜一切代價救自己的女兒。但他肩寬過大,進入那樣狹窄的空間,反而會妨礙救援。救援人員無奈,隻能選擇開挖擴大井口,但至少需要5個小時。這對卡在半空,生命岌岌可危的晴晴來說,時間太長了。
“讓我的兒子去試試!”就在大家束手無策之時,斑馬救援隊隊長王慶軍來到現場。他給自家兒子王泯燃打電話,說明情況之後,得到兒子毫不猶豫的答複。
王慶軍這才告訴大家,他15歲的兒子很快就會趕到,體型恰到好處,或許可以一試!
少年挺身而出 六進六出完成救援
當王泯燃趕到時,大家都被這個瘦小的少年吸引了視線。他迅速脫掉羽絨服,主動請纓要下到井中救人。量過肩寬之後,王泯燃果然可以順利通過。在經過簡單的救生常識教育訓練後,這個未滿16歲的小夥子毅然決然地跳入了那片黑暗之中,隻為一個與他毫無關系的陌生幼女。
由于時間緊迫,王泯燃選擇了最艱難的倒吊方式進入井中。狹窄的空間讓他每次隻能艱難蠕動,泥濘的井壁和半凝固的污水更是增添難度。
前五次,王泯燃都在半道失敗。充血的頭顱、破損的手指關節,身心俱疲的折磨,并未打亂這個少年的節奏。當第六次摸到女孩的時候,大家才吐了一口氣,這一次,他成功了!
父女獲救 兩家人結下深情
救援人員将暈厥的晴晴順利拉出井外送醫。幸運的是,她并無大礙,不久就蘇醒過來。當晴晴睜開眼睛的那一刻,一直緊張到極限的趙中利再也按捺不住,淚水奔湧而出。他緊緊摟住女兒,像要确認她真的好好地回到自己身邊。
之後,趙中利來到王家,雙膝跪地,對這位救命恩人欽佩之極。王泯燃的父母連忙扶起他,說兒子隻是做了應做的事。兩家人很快建立了深厚情誼。時至今日,晴晴和王泯燃都長大成人,但那段救命之恩,永遠留在兩家人的心中。不久前,王泯燃與戀人步入婚姻殿堂,趙中利也前來獻上了祝福。
結語 當危難來臨之時,計較得失的成人往往會退縮三分。而一個少年人,隻憑一顆為别人着想的赤子之心,就能化險為夷,開創奇迹。
結語
王泯燃的義舉,不隻是勇氣和态度的展現,更是他父母,乃至整個社會浸潤其中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展現。在這個民族的血液中,始終湧動着一種大義凜然的氣概。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黨和國家的引領下,中華民族一定會湧現出更多獻身社會,奉獻國家的優秀青年。他們将成為中華崛起的中堅力量,我們民族複興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