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作者:現代快報

視訊加載中...

人類第一次從水中的倒影中,看見自己面容時,是驚慌還是喜悅呢?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曉鏡但愁雲鬓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顔辭鏡花辭樹”……這些飽含情感的詩句中,都出現了同樣一件物品——鏡。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近日,《絲路鏡像——東西方古代銅鏡交流展》在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展出,此次展覽彙集了200多枚精品銅鏡,年代跨越4000多年前的齊家文化至清代,造型多樣、紋飾精美。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展覽将持續至3月30日。

齊家文化出土的銅鏡,照見了4000年前的古人

我們的祖先臨水照影,所用的水鑒逐漸演變為青銅制作的鏡鑒。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銅鏡出土于距今4000年前的齊家文化。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齊家文化 人面紋鏡

鏡鈕為鼻,左右對稱鑽出兩個大眼,鏡鈕下一個小孔為嘴,整個圓形鏡背為人的臉廓……這面齊家文化的人面紋鏡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人面紋鏡,古樸簡拙,但卻開啟了中國銅鏡紛繁世界的大門。

展覽展出的早期銅鏡上,可以看到很多太陽的元素,例如吐舌頭的小太陽神、太陽光芒鏡等,可見當時人們對太陽的崇拜。

大報恩寺遺址博物館名譽館長王興平介紹,由現有實物考證可知,最早的齊家銅鏡鏡鈕為凸起的實心圓點,位于銅鏡正中,如日在中天,就是太陽的象征。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太陽鳥居扶桑樹鏡 早期

太陽鳥居扶桑樹,太陽鳥啄星星……早期銅鏡上,于不經意間留存了大量珍貴的遠古文化資訊。例如這面出于巴蜀的太陽鳥居扶桑樹鏡,銅鏡上這隻翹首而待的鳥,是一隻即将飛出的金烏。“由此可以猜測,這面鏡子的構想,和三星堆文明有一脈相承之處。”

鏡子在哪裡鑄造?金代設立“鏡子局”

“天如父親,地如母親”“一日守一口米”……從漢代開始,很多銅鏡上就有了銘文,銘文中氤氲着時代風尚,蘊含着當時的風俗資訊。

海面上波濤翻滾,天空中彩雲托着一鈎彎月。岸上,一犀牛仰頭望月……在宋金時期的銅鏡上,常常能見到“犀牛望月”這一典型題材。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犀牛望月銘文星座鏡 金

其中,有一面犀牛望月銘文星座鏡,在鏡子邊緣一圈有銘文“陝西東路鏡子局官鑄”九個大字,證明這面銅鏡是由官方統一監管鑄造。

“鏡子局是金代設立專門負責鑄造銅鏡的機構。”王興平表示,“雖然從宋代開始就允許民間鑄造鏡子,但是官鑄的鏡子,身份地位更高,尤其是有銘文的,對于研究鏡子鑄造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西方銅鏡上,看流傳千年的神話故事

古印度的音樂女神撫琴鏡、古希臘的地母蓋娅和天空之神烏拉諾斯及宙斯放鷹立式鏡、埃及托勒密王朝的巨型寶相花帷幔金烏獅身人面鏡……本次展覽還有不少來自埃及、古希臘、西亞、阿拉伯的銅鏡。鏡身上,繁複的紋樣訴說着一個個神話故事。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古印度音樂女神撫琴鏡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古希臘地母蓋娅和天空之神烏拉諾斯及宙斯放鷹立式鏡

約8000年前,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土耳其)的先民用磨光的黑曜石磨制出最早的鏡子。展廳中,陳列着一塊方形的黑曜石駝鹿鏡。正方形的鏡子,每個角上雕刻着圓形花紋,每條邊上是一個鹿頭紋樣,充滿了對稱的美感。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黑曜石駝鹿鏡 兩河流域

展覽還展出了幾面兩河流域布拉克文明的銅鏡,其中有一枚凸目神人日月星紋帶挂飾鏡,造型很是别緻。“中國的齊家文化和布拉克文明幾乎是同一時期”,王興平認為從鏡子中可以感受到它們之間存在着某種聯系。

在展出的西方早期銅鏡中,很多都是“圓形鏡面+手持柄”的配置。王興平介紹,從世界範圍看,銅鏡大體可分為東、西兩大系統。“一個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圓闆具鈕鏡系統,一個是以埃及、希臘、羅馬為代表的圓闆具柄鏡系統。”

到了漢唐盛世,中國具鈕鏡獨領風騷,流傳很廣,在中亞、西亞、俄羅斯、蒙古、北韓及東南亞各國都有出土。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連接配接東西方文明的紐帶,促進了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及人民的友好往來。“東西方古代銅鏡的互相傳播與影響,正是絲路文明的曆史見證。”

螭龍、夔龍、虬龍傻傻分不清?這些銅鏡上都有

戰國時期環狀鈕雙龍彩繪鏡、西漢時期雙龍攥鳥玉狗守天門鏡、唐單龍吞珠鏡、明雙龍戲珠鏡、清剪紙版雙龍繞珠鏡……為了迎接龍年的到來,本次展覽特地展出了24件龍紋鏡,囊括了中國銅鏡發展的各個階段。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三夔龍奔逐鏡

龍紋銅鏡大多以圓形為底闆,周圍刻有精美細膩的龍紋裝飾。王興平說:“這些鏡子不僅具有實用功能,還承載着人們對于祥瑞和吉祥之意。”

戰國是中國銅鏡史上第一個高峰,龍紋開始成為銅鏡重要紋飾。戰國龍紋銅鏡鑄工之精美,樣式變化之繁複,為後世所難及。

展覽中有一面戰國時期的三夔龍奔逐鏡,三隻夔龍腳踩圓環歡快地追逐奔跑。和其他時期的“龍紋”相比,這“夔龍”更像是簡筆畫——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大飽眼福!穿越4000年欣賞中外頂級銅鏡

△雙龍戲珠鏡

“雙龍戲珠”也是鏡子上比較常見的紋樣,在這面明代的雙龍戲珠鏡上,兩條龍在戲耍一顆火珠,下面還有盛開的蓮花,顯得格外喜慶。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胡玉梅 裴詩語/文 錢念秋/視訊

(校對 張靜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