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連長春林隻見劉四姐用竹篙,将小船重重一推,小船就順利離了岸。但劉四姐卻還在岸上。而正當李連長擔心劉四姐如何登船時,隻見劉四姐高高躍起,如一隻輕盈的燕子,穩穩地落在了小船上面。
李連長這才舒了一口氣。
但同時又覺得劉四姐的這個動作,似曾相識。
是的,四年前,在李連長遭敵軍追擊之時,有一位農村姑娘,也是用同樣的推船方法,和同樣跳躍上船的姿勢,将受傷的李連長,給安全地送過了江。
李連長驚喜地發現,站在自己面前的劉四姐,就是自己已經尋找了四年的救命恩人。
劉四姐那熟練的“撐杆跳”,不僅令劇中的李連長終身難忘。而且也給我們所有的觀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5年元月1日,重拍版的電影《渡江偵察記》上映後,立即受到了觀衆的喜愛。在片中扮演女主角的24歲姑娘張金玲,也一炮而紅,一躍成為了1975年大陸影壇的首位頂流女星。
張金玲原本是河北滄縣的一位農村姑娘。
她雖然從小就愛好文藝,但卻從沒有想過有一天能成為一名演員。
但在1970年的一天,一個意外的機會,卻突然降臨到了19歲的張金玲的身上。
來自湖北話劇團的幾位考官,為了尋找具有“工農兵氣質”的話劇新苗,專門來到了張金玲的家鄉。而張金玲在中學讀書時的老師,一聽這個消息,就趕緊告訴了張金玲。結果,身材高挑又落落大方的張金玲,一出現在主考老師的面前,便令大家眼前一亮。
就這樣,張金玲在懵裡懵懂之間,便實作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次華麗轉身。
而農村姑娘所特有的勤勞和質樸,使得張金玲非常珍惜這樣的機會。她進入湖北話劇團成為學員後,非常刻苦和努力,是以很快就在一衆年輕演員中脫穎而出。
1974年,上海電影制片廠計劃将湯曉丹執導的經典戰争片《渡江偵察記》進行重拍。導演由湯化達和湯曉丹共同擔任。而在為影片選擇女主角劉四姐的扮演者時,他們力排衆議,将目光鎖定在了年僅23歲的張金玲身上。
而張金玲為何又能如此幸運呢?
我想,這其中有這樣的幾個原因。
一個是雖然上影廠群星荟萃,名演員衆多,但在當時的環境下,衆多知名演員和電影明星都處于“接受審查”的狀況,而且昔日上影廠的幾名“花旦”,這時也早已不再年輕,也不再适合在銀幕上扮演年輕姑娘。于是劇組就隻好到其他的劇團,外請演員。男主角李春林的扮演者,選中的是來自蘭州的王惠,而女主角的扮演者,選中的便是湖北話劇團的張金玲。
二是張金玲長得非常漂亮,具有成為電影演員的先天條件和外形優勢。她面龐飽滿,五官端正,容貌秀麗但不妖豔,身上具有“無産階級”的健康美。這一點,最為合适當時的銀幕要求,也正好卡在了70年代觀衆的審美點上。
三是經過幾年在話劇舞台上的曆練,張金玲已經練就了紮實的表演基本功,聲台形表,樣樣不錯。
是以在重拍版《渡江偵察記》中的劉四姐這個人物,幾乎是為張金玲度身打造的一個角色。
但最終這個角色之是以能夠獲得觀衆的認可,我覺得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張金玲的表演情感真摯、樸實生動。
今天,當咱們細扒張金玲在重拍版《渡江偵察記》中的演技,就會發現,她能成為1975年首位橫空出世的影壇新星,不是沒有原因的。
張金玲在這版《渡江偵察記》中的首次出場,來自李春林李連長的一段回憶。
1945年深秋,新四軍奉命北撤,但李春林所率領的偵察小分隊還留在長江南岸。這一天,李春林準備過江。在長江岸邊,他看到一位衣衫褴褛的姑娘,正伏在被敵人打死的父親身上痛哭失聲。
這時,兩名路過的敵兵欲對姑娘圖謀不軌,姑娘拾起地上的魚叉進行反抗。可正當其中一名敵兵舉槍準備朝姑娘射擊時,突然一聲槍響,那位舉槍的敵兵應聲倒地,另一名敵軍見狀倉皇逃竄。
而危急之時救下姑娘的,就是躲在蘆葦叢中的李春林。
可還沒等姑娘來得及向李春林表達感激之情,敵人的追兵已經趕到。情急之下,姑娘拉起李春林就朝江邊跑去。
江邊的蘆葦叢中,藏着姑娘家裡的一條小船。姑娘也是等李春林上船之後,先是用力将小船一推,然後輕輕一躍,便穩穩地落在了小船之上。
敵人已經趕到江邊,一時槍聲四起,但姑娘的臉上,卻毫無膽怯之色,而是目光堅定、心無旁骛地,劃着小船,将李春林給安全地送過了江。
這個姑娘,就是後來成長為遊擊隊隊長的劉四姐。
張金玲在這場戲裡,全程沒有一句台詞,全靠眼神和形體,來展現角色内在情緒的轉變,和性格特征。
在短短的幾分鐘時間裡,劉四姐共經曆了痛失父親、遭敵人脅迫、獲李春林營救、帶李春林避險等好幾種不同的狀态。但張金玲卻通過真摯投入的表演,将劉四姐痛哭父親時的悲傷、與敵人反抗時的勇敢,獲救後的感激,和帶恩人逃離時的機敏和堅強,全都表現得淋漓盡緻。
她堅強的目光,靈活的身手,全都深深地銘刻在了我們的腦海。
第二場戲,是已經成為遊擊隊隊長的劉四姐,在老鄉的帶領下,與再次渡江偵察的李連長取得了聯系。
這裡我們注意到,張金玲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表演狀态,都與第一次出場時,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隻見她一根獨辮,變成了英姿飒爽的短發,臉上的神情,再無柔弱和無助的悲戚,而是充滿自信和喜悅。出場時腳步堅定,與李春林握手時,也十分有力。一個經過風雨曆練的女遊擊隊隊長的形象,躍然于我們的眼前。
而在接下來的擊斃侯登科那場戲中,張金玲的表演更加令人難忘。
其中幾個鏡頭,張金玲将劉四姐潑辣的性格和幹練的作風,都呈現得層次分明。
一個是在劉四姐帶領偵察小分隊來到江邊,隻見她将兩根手指放進嘴裡,發出哨聲,然後隐身在蘆葦蕩裡的小船就紛紛劃出。這個一般隻會出現在男生身上的動作,卻将劉四姐那“巾帼不讓須眉”的氣勢,給表現得生動傳神。
一個是劉四姐質問侯登科是否還認得自己?侯登科戰戰兢兢難以辨認,劉四姐便冷笑道:“你天天剿我抓我,出三十兩黃金買我的人頭,還不知道我是誰?”
還有一個是侯登科妄圖跳水逃命,隻見劉四姐十分笃定地掏出手槍,朝着侯登科潛水的方向就是一槍,結果水面立即浮現出一片紅色,随即侯登科的屍體便浮了上來。
在這幾個鏡頭裡,張金玲的表演分寸感掌握得恰到好處,神态、表情的運用十分準确到位。顯然在電影拍攝之前,她對角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相關的技能,進行了訓練。
劉四姐兩次化裝偵察的戲,張金玲也演得栩栩如生。
一次的喬裝成農婦,來到敵軍修築工事的地方,一聲“香煙洋火桂花糖”,喊得那麼清脆又響亮。隻見她三言兩語,便從敵班長嘴裡擷取了重要了資訊。
另外一次是扮成回娘家的小媳婦,穿着碎花襖,舉着小紅傘,但眼神中,卻盡是專業地下工作者的靈活和機敏。當她登高望遠,看到敵人的卡車隐隐出現,便給潛伏在一旁的偵察小分隊第一個眼色,搶奪卡車的行動就迅速展開了。
重溫這版《渡江偵察記》,讓我們看到了張金玲作為專業演員的過硬素質,和塑造角色的能力。她嗓音清亮,台詞清晰,話語铿锵有力,走起路來,腳下生風,辦起事來,雷厲風行。這些,都使得劉四姐的形象,愈發顯得鮮活而豐滿。
是以,為何那時的演員所扮演的角色,都那麼令人難忘?原因曝光後,就更加令人心服口服。一個與導演的選角成功有直接的關系,一個更與演員的專業素質和敬業精神密不可分。
後來,張金玲又在《山村新人》、《希望》、《大河奔流》、《瞧這一家子》、《從奴隸到将軍》、《黃英姑》、《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等衆多電影中,塑造了知識青年、石油女工、農村媳婦、部隊女兵、綠林女俠等衆多不同的銀幕形象。
她成為了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專業電影演員,和李秀明、劉曉慶一起,并稱為“北影三花”。她既能演好溫婉賢淑的傳統婦女,又能演好潑辣堅韌的獨立女性,成為了那個年代鮮少的能将“工農兵”都演全的好演員。
隻可惜,她在時間進入90年代之後,便慢慢淡出了觀衆的視線。但同時,她在另外的一個藝術領域卻同樣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她師從齊白石先生的入室弟子婁師白,苦練書畫十幾年,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她所創作的書畫不僅得到各方專家的認可,而且在各地舉辦書畫展,也同樣受到大衆的喜愛。
如今,張金玲72歲,她雖已息影多年,但在衆多影迷的心中,卻依然是“女神”一般的存在。她所扮演的劉四姐等形象,也将永遠閃耀在我們的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