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秀才”一詞,其實源于“秀士”這個稱呼。根據記載,早在西漢之前就已經有“秀士”一詞。比如《禮記》中寫道“命鄉論秀士,升之司徒,曰選士”。這裡提到的“秀士”,指的就是當時那些在社會評議中,被選為人才的讀書人。他們中的一些人會被選拔升為官員,就是所謂“選士”。

可以看到,“秀士”就是後來“秀才”的前身。沒有科舉制度之前,社會評議和品評人才就是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到了西漢初期,這些“秀士”人才也逐漸被稱作“秀才”。比如有些文獻中提到,西漢時期的一些有學問的士人會被稱作“秀才”。這就是“秀才”一詞正式出現的期間 。

其後“秀才”一詞的含義也逐漸明晰,主要是指在品行和才能方面被社會公認為出衆的讀書人。這在東漢時期尤為明顯。是以總的看,“秀才” 作為一個正式概念被确立和使用,可以認為大緻是在西漢到東漢時期。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當政後,由于要避諱帝位者的名字,秀才一詞進行了變更,改稱為“茂才”。之是以改稱“茂才”,是取其“茂盛”之意,寄托對人才的美好期待。這一稱呼沿用了一個時期,到東漢中後期,劉秀已經去世,避諱的壓力減輕,“秀才”這一稱謂也逐漸恢複了原有說法。“秀才”一度改稱“茂才”的變動,可視為該詞在兩漢演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曆史變遷。這段變遷反映了古代避諱習俗對詞語使用的深刻影響。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世家勢力空前強大,它們基本壟斷了選拔官員和授予職位的主要途徑。普通人家子弟幾乎無法通過科舉進入仕途。當時獲得“秀才”美名的很多人,并沒有過硬的學識和才能,更多是依靠門第和家世。有學者指出,這一時期的“秀才”頭銜,很難與科舉制度中真正的才能和最終仕途緊密挂鈎,而更像是一個虛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秀才”這一概念的内涵特征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被削弱和歪曲了。

隋唐時期實行了較為系統的科舉制度。秀才與進士并列為選拔官員的兩種主要途徑。但由于當時的選拔标準過高,很多人放棄應試,導緻秀才科目停考。這标志着“秀才”在科舉體系中的衰微。

宋元時期的舉人與後來明清時期的秀才有很大不同。舉人是通過各級科舉取得的臨時資格,不是固定身份。明清實行科舉制度改革後,取得生員資格的秀才才成為正式和長期的身份,得到社會認可,這奠定了現代語境中秀才一詞的基本内涵。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秀才所享特權

明代地方法律規定,生員的家庭除本人外,可以免除2名成員的賦稅。實際操作中,征糧時會優先減免生員家中的賦稅,確定他們的基本生活。

生員不僅免除本人的差役,也可以免去家中2名成員的差役,以達到扶持全家的效果。這在當時是重要的優惠措施。

升至廪生的秀才可以獲得學校發放的廪食銀,也就是生活津貼。這使得他們的物質生活有所改善。而初級的附生則無權享受。

生員一旦與普通百姓發生糾紛,官府和法官往往會對生員采取保護和寬容的态度,例如隻警告不罰等。這無疑加強了生員的法律地位。

在學校内部發生的一些沖突,也常由學校私下調解,避免生員受到法律損害。這也是一種特權的展現。

生員的頭戴方巾,代表了他們特殊的身份和地位。鄉鄰對此十分敬重,不會輕易得罪生員階層。這滿足了秀才的精神需求。

各級官員在接待和接觸生員時,也會給予優厚的禮遇。這提高了生員的社會地位,獲得精神上的滿足。

上述種種特權在生活保障、法律地位和精神需求上都對秀才形成了扶持和優待。這構成了古代特有的士人政策體系,維系了君主專制統治的合法性來源。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秀才謀生的主要門路

學田是官府和民間捐助的、用于學校辦學的田地。明令規定學田不得私自租給他人種植。但執行力度不足,租種學田還是常見現象。

很多秀才将學田當成自己的田地,直接租給佃戶種植。這雖屬違法行為,但仍十分普遍。秀才靠這種方式獲得了經濟來源。

秀才大面積租種學田,不僅占用了教育資源,也影響了學校的正常辦學收入。但由于學田租金低廉,秀才仍然繼續這樣做以解決溫飽。

理論上,官學教官屬于體面的職業,有助于聲望擷取。但由于選拔标準降低、待遇較差,已成為無奈選擇。

明代中期以後,府州縣學的教師嚴重缺乏。不得已,隻能從落榜的生員中選拔,師資品質難以保證。

任教官學所獲得的經濟收入非常有限。大多教師都需要其他途徑謀生,這不利于教學專業化。

明代學館主要分為蒙館和經館,前者面向兒童,後者面向應試學子。秀才可以通過創辦學館獲得經濟收入。

開私塾的收入高低,與學館規模、自身名氣、所在地區等因素有關。一般十幾兩銀子至上百兩不等。

這種教育型的創收方式,比其他門路如租地、賣文等相對更穩定。但也要面臨學生流失、競争加劇等問題。

官場中的權貴選拔幕僚入府,是為獲得政治資訊、決策建議等目的。幕僚可通過此實作參政。

幕僚收入與主家權勢大小直接挂鈎。大權貴的幕僚可獲得極高收入,但主家遊離政治中心後,收入也會驟降。存在不确定性。

明中期以後,商品經濟影響下的文化市場興起。壽序、祭文、墓志碑記等成為普通群眾的需求内容。這為以文謀生提供了契機。

很多未中舉的讀書人通過創作文章滿足上述需求,這既賺得了錢,又獲得了一定精神滿足。推動了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秀才的主要開支

科舉考試的各類費用

(一)購買參考書籍的費用

這是主要支出之一。涵蓋相關科舉策論、曆年試卷和其他參考讀物。這些書籍價格不菲,是大筆開支。

文房四寶和紙張的費用

包括毛筆、墨汁、朱砂、宣紙、答卷等若幹文具費用。這些也需要自費購置,增加了經濟負擔。

交通和住宿的費用

遠赴他省應試的交通和短期寄宿費用,也是必不可少的考試支出。

拜師和答謝的費用

考生需要向應試前的導師和應試後聽結果的評官繳納拜師銀和答謝銀,這筆支出也十分可觀。

(二)家庭日常開支

衣食住行等日常支出

這是每個家庭都需要承擔的必要支出,秀才家庭也不例外。從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普通秀才家庭的這類開支都比較拮據。

重大事件及儀式的支出

如婚喪嫁娶等家庭事件,也需要花費一定經費。這尤其考驗着普通秀才的經濟實力。

(三)慶祝及社交費用

這是中舉後必不可少的政治性社交活動,通過宴請達官顯貴擴大人脈。但這筆開支巨大,易造成資金鍊斷裂。

在此期間,中舉人需要向恩師、推薦人等饋送金銀和禮品,表達感激之情。同時也需準備紅包互惠各路賓客,這加重了經濟負擔。

在日常社交活動中,也難免需要一定經費。這對于資源匮乏的窮苦秀才而言,都是難以負擔的開支。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秀才年收入的差異性

(一)生員學曆的影響

縣學内部,附生與廪生在年收入上存在很大差距。後者可以獲得學校發放的廪食銀,生活已相對優渥。

升遷的重要性

通過參加考核升至更高學曆,年收入水準也會提高。如果數次考試落第,不僅學曆無法提高,有時還會降級,導緻收入下滑。

(二)人脈資源的影響

擔任權力核心幕僚的年收入,遠高于邊緣權力圈的文案。這與當時的權力結構密切相關。

随着主家政治利益的波動,幕僚的收入也會出現起伏。如果主家遭遇清算,幕僚們也會失去經濟來源。

(三)地理環境的影響

處于經濟文化中心的大城市,以文謀生等途徑的收入明顯高于貧困農村。地域發展不平衡直接影響着秀才的年收入。

位于交通要沖的城市,各類經濟活動更頻繁,秀才的收入也較高;而交通閉塞地區的經濟利益有限,收入也很低。

(四)經營和口碑的影響

管理得當的學館可長期維持穩定的生源,老師的收入也可得以穩定。而經營不善的學館很快就會面臨失敗。

在文化市場上,個人聲譽越高,以文謀生的收入也越高。如果名聲受損,就意味着口碑和收入的下滑。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科舉與秀才命運的關系

(一)科舉的經濟束縛

從前文可知,科舉對秀才個人和家庭的經濟壓力都十分巨大,遠遠超過其經濟收入。這使很多秀才背負沉重債務。

為支援子弟科舉,很多秀才家庭不惜抵押田産、變賣祖産,結果家破人亡。這種經濟束縛嚴重制約了秀才家庭的發展。

(二)科舉的精神誘惑

出仕改變命運的無比誘惑

科舉出仕對普通秀才來說,是唯一的翻身途徑。這種精神上的巨大誘惑,往往超越經濟合理性,使他們深陷科舉的泥潭。

世代科舉夢的代際傳遞

很多秀才家庭代代相傳科舉夢想,期望能改變家族命運。這種精神期許如癡如狂,再度加劇了科舉的經濟負擔。

(三)科舉機制的曆史束縛

科舉評選的機制,在自身運作中不斷擴大自身規模,需要更多的考生和更高的通過率,結果投入産出比越來越失衡。

科舉作為一個巨大的曆史慣性系統,社會各方面都對其高度依賴、難以自行終結。這種路徑依賴加劇了科舉對秀才命運的束縛。

(四)科舉的精神控制

作為一個超越個人和市場力量控制的制度化評選機制,科舉主宰了每一個應試秀才的命運與前途。

科舉壟斷了仕途,将秀才個人未來的發展空間束縛在一個狹小的系統内。失去科舉,等于失去所有。這對秀才精神形成巨大外控。

在古代,考上秀才一年能賺多少錢?

綜上分析可知,考上秀才對大部分人來說,年收入并沒有大量增加。物質生活仍較為艱苦,科舉投入超過了産出,這是不争的事實。

但是,由于時間和個人、家庭等條件變化,秀才年收入也出現了差異化。這是不容忽視的現象。

而最主要的是,高壓的科舉機制嚴重制約了秀才的經濟和精神追求,使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在準備應試中度過,難以自主發展。

當然,我們也應看到,科舉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開拓了群眾就業機會,這些積極的社會效應同樣值得關注。

展望未來,我們需要反思科舉對教育發展的深刻影響,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大的機會。

#文章首發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