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回到原點的晚清改革五十年

作者:齊魯壹點
文|長庚 曾經出版暢銷曆史著作《秦制兩千年:封建帝王的權力規則》《活在洪武時代:朱元璋治下小人物的命運》的青年曆史作家谌旭彬,近期出版新作《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該書主要研究了1861年至1911年這50年間中國的改革程序,從大曆史角度看,這50年雖然為時不長,但确為殷周以來最為關鍵的曆史節點之一。為什麼清帝國的改革持續了50年,最終卻走向了滅亡?在他看來,這50年的改革并不是一條不斷上升的曲線,而是一條倒U形曲線,當期望徹底被失望打敗時,沒有生命力的清帝國必然要走向滅亡。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回到原點的晚清改革五十年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谌旭彬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庚申之變”

《大變局》的主題是晚清的改革與轉型。具體而言,關注的是鹹豐十一年(1861)到宣統三年(1911)的改革曆程。之是以不從道光二十年(1840)談起,是因為該年的英軍叩關雖一向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但這場戰争并未将清帝國從舊夢中喚醒。第一次鴉片戰争期間,沿海地區的士紳大多僅将英軍視為明代的倭寇之流,甚至覺得他們連倭寇還不如。

第一次鴉片戰争結束後,沿海地區最了解“夷情”的知識分子,也鮮有人覺得清帝國需要參照外部環境實施改革。梁廷枏是廣東順德人,一向留心“夷務”,做過林則徐的幕僚,是1840年英軍叩關的親曆者。可即便是梁廷枏這樣的人物,在戰後總結教訓時,仍堅持認為道光時代乃“天朝全盛之日”,斷無向洋人學習之理,否則太失體統。梁深信洋人的火炮源自明朝時中國的“地雷飛炮”之術,洋人的艦船來自鄭和下西洋贈給他們的圖紙,連洋人的數學造詣“亦得諸中國”,隻要将祖宗們留下來的技術與學問參透,洋人是奈何不了我們的。沿海地區的士紳和知識分子尚且如此,其他人也就可想而知了。

真正的驚雷出現在鹹豐十年,也就是1860年。這年的舊曆八月二十九日,清帝國的大小京官們痛苦地目睹了北京城落入英法聯軍之手。一位自号“贅漫野叟”的京官說,洋兵是從安定門入城的,他們登上城牆後便将清軍盡數驅離,升起五顔六色的旗幟,還将清軍配置在城頭的大炮全部掀翻扔進溝裡,安上他們自己帶來的炮。炮口一緻向南,破天荒地對着紫禁城。數天後,九月五日,留在京城負責與洋人交涉的恭親王奕䜣驚見“西北一帶煙焰忽熾”,探聽後得知是洋兵正在焚燒圓明園與三山等處宮殿。他後來告訴已遠遁至承德的鹹豐皇帝,說自己登高瞭望之時火光猶未熄滅,“痛心慘目所不忍言”“目睹情形,痛哭無以自容”。

這一年按幹支紀年是庚申年。皇帝出逃、京城淪陷、圓明園宮殿被焚,在清代人的曆史記憶裡被稱作“庚申之變”。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無人将道光二十年(1840)的英軍叩關稱作“庚子之變”。比如魏源有一本記載英軍叩關始末的著作,初名《夷艘寇海記》,後更名為《道光洋艘征撫記》。“征撫”二字是清帝國傳統華夷秩序下的常見詞語,意味着事情仍在清帝國的控制範圍之内,至少清廷自己是這樣認為的。

谌旭彬直言,“庚申之變”則不然。京城淪陷,宮殿被焚,是清軍入關實行統治200餘年來前所未有之事,不僅鹹豐皇帝心膽俱裂倉皇逃亡,朝野士大夫也普遍心痛欲碎。朝野普遍使用“庚申之變”這個詞,意味着廟堂與江湖皆不得不承認維持傳統秩序的努力已經失敗,不得不容忍一種不受歡迎而又無力抗拒的新秩序出現在清帝國。晚清的近代化改革,便是在這種心膽俱裂與心痛欲碎中啟動的。

倒U形曲線

《大變局》認為,晚清改革的終點之是以是辛亥革命,是因為這50年的改革并不是一條不斷上升的曲線,而是一條倒U形曲線。其分水嶺,也就是倒U形曲線的頂點,是1884年的甲申易樞。曲線的前半段,改革的基本趨勢是艱難突破種種阻礙堅持向前;曲線的後半段,改革的基本趨勢是減速放緩,最後走向了反改革。

在前半段,改革的主持者是慈禧太後與恭親王奕䜣,具體的推動者是曾國藩、李鴻章、沈葆桢等地方督撫,以及部分“正眼看世界”的知識分子。改革的短期目的,是扭轉鹹豐皇帝的施政路線,重新團結官僚集團以重塑政權向心力,并緩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以便騰出手來徹底鎮壓太平天國。改革的長期目的,是引進列強的先進技術,包括征稅技術和軍事技術,來提升清帝國的實力,尤其是提升軍隊的戰鬥力。當時流行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之說,則點明了這場改革的終極目的是制服嚣張的夷人、重塑天朝的榮光。

為達成該目的,外交系統、軍事系統、稅賦系統和教育系統,皆是主要的改革對象。外交系統由理藩院轉型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正式與近代條約外交制度對接,并向外派駐使節。軍事系統大量換用洋槍洋炮,緻力于建設自己的近代化兵工廠,并采購洋船組建了近代海軍。稅賦系統主要是引進近代關稅制度,并開征厘稅,大搞鴉片财政,讓清帝國的稅收有了大規模增長。教育系統的主要培養對象是外語翻譯人才、能夠操作近代機器的人才、能駕駛近代軍艦的人才。在甲申易樞之前,大部分改革派人士,上至慈禧太後與恭親王,中至洋務派地方督撫,下至民間開明知識分子,都對此表示支援。

1883年爆發的中法戰争,被朝野上下視為檢驗洋務自強改革成效的“大考”。上至慈禧太後,中至内外群臣,下至民間士紳,皆認為清帝國在經曆20餘年洋務自強改革之後,當有能力與法國軍隊一戰,保住越南藩屬國。于是,對戰事持保守立場的李鴻章、恭親王奕䜣和總理衙門衆大臣更被集體逐出決策中樞,是為甲申易樞。

中法戰争最後以戰場上互有勝負、和約裡沒有賠款收尾,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清帝國過去20年洋務自強改革的期望。從此,王與後“同治”的時代結束,不了解改革真實含金量的慈禧太後成了唯一的強力決策者,她覺得中興已大體完成,享樂的時刻已經到來。整個帝國都籠罩在虛驕的氛圍中,自強改革開始減速。

外交方面,總理衙門從改革的重心所在,淪為疲于奔命的中外沖突救火員,“知己知彼、融入國際社會”成了空談。軍事方面,陸軍的近代化改革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幾乎停止,北洋水師也受限于經費,隻能以殘陣宣布成軍。軍事體制層面的變革,比如成立獨立的海軍部,更是無從談起。經濟領域的改革則止步于官督商辦,輪船招商局由興盛迅速轉向衰落,漢陽鐵廠長期煉不出一根合格的鋼軌。科舉改革更是毫無動靜。

悲劇很快就發生了。晚清改革始于“庚申之變”中京城失陷、皇帝外逃的奇恥大辱,最後又回到1900年“庚子之變”的京城失陷、太後攜皇帝外逃。曆史轉了一個40年的大圈,又回到了起點。

谌旭彬指出,在這個過程中,許多以前反對過“師夷長技”的朝野士紳,在經曆各種現實教訓後,變成了呼籲引進先進技術和先進器械的積極分子。許多以前隻主張“師夷長技”的朝野士紳,也在經曆各種現實教訓後,變成了呼籲實施制度改革、變君權時代為民權時代的積極分子。這當中最巨大的變化是,原本身為改革主持者的慈禧太後,逐漸成了改革的阻力,成了亟須被改革的對象。

革命與改良

1912年2月12日,清廷中樞于四面楚歌中頒布《遜位诏書》,清帝國正式滅亡。對于這場鼎革,後世流行過一種反思,稱“革命打斷了改良”,認為辛亥革命不但革掉了清廷與專制,也革掉了更有價值、更有可能成功、社會轉型代價更小的晚清立憲。這種說法一度很有市場。

在谌旭彬看來,這種反思是沒有史實支撐的。因為所謂的晚清立憲,早在武昌槍響之前就已經死掉了。具體表現是,開辦學堂後仍堅持搞四書五經,堅持搞以忠孝為本;編練新軍時仍以滿洲為本位;啟動官制改革的目的隻是為了提升皇帝、太後的集權程度;廢除科舉也隻是被内外局勢所逼不得不有所表示。

直到武昌的槍聲響起,眼看動用武力鎮壓已告失敗,各地督撫也普遍持觀望态度之後,清廷中樞才在1911年的11月3日頒發《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徹底放棄《欽定憲法大綱》裡的種種權力歸于皇帝和種種“議院不得幹預”,來了一次180度的全面改口:承諾皇帝的權力要“以憲法所規定者為限”。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如何了解革命和改良的關系呢?谌旭彬認為,如果“被打斷的改良”指的是清廷中樞願意搞的“預備立憲”,那麼這種改良理應被打斷。根據清廷頒布的《預備立憲章程》與《欽定憲法大綱》,它所要搞的不過是一種新式的開明專制。如果“被打斷的改良”指的是立憲派所要求的君主立憲,那麼武昌的槍聲并沒有打斷它,因為立憲派的政治訴求與革命黨一樣,都是“興民權,革專制”,是否保留君主反而不是核心問題。畢竟,革命黨人無意保留君主,但立憲派也從來沒有堅持必須保留君主。

常識認為,革命的全稱是“暴力革命”,改良的全稱是“和平改良”。這種差別,與人們長期習慣以手段而非以目的來劃分革命與改良,有非常直接的關系。但革命真的隻有“暴力革命”一種形态嗎?可不可以有不暴力的革命?

《大變革》認為,在清帝國的最後十餘年裡,革命與改良從來就不是彼此對立的陣營。一種政治運動革命與否,其實取決于它的政治訴求當中有沒有變更政體、重造政治規則的選項。如果有,那就是革命;如果沒有,而僅限于在現有制度的基礎上做一些修修補補,那就隻能算改良。如果不但沒有變更政體的訴求,還采取暴力手段取代現政權,那就隻是徒增黎民苦難的改朝換代。

總之,以政治訴求劃分了革命與改良之後,方才輪到用暴力或者和平手段來劃分“有秩序的革命”與“無秩序的革命”。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糾纏于“革命打斷改良”的問題。如谌旭彬所言,在清帝國的最後十年裡,與其說革命與改良是互相沖突的關系,不如說前者一直在為後者提供動力。

【相關閱讀】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回到原點的晚清改革五十年

《兩頭不到岸》

楊國強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近代史家楊國強教授帶領讀者走入20世紀初年的曆史場景,重制晚清末期至民國初年這一過渡時代的思想、政治與社會:數千年來的曆史中國在層層分解中走向支離破碎;時人以變應變、各自恢張的新法和西法在現實中國卻一敗塗地。這期間,科舉停置、變法立憲、辛亥鼎革及新文化運動等重大議題次第登場,以前所未有的廣泛程度造就了一種“速成的現代化”。作者透過這一段曆史的沖突、錯雜、人物之多變和世事的紛亂,尋究這種激變、劇變挾前所未有的烈度和深度造成斷裂、脫節、摧折乃至四分五裂的由來、内涵和結果。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回到原點的晚清改革五十年

《甲午戰争前後之晚清政局》

石泉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本書通過對甲午戰争前後中國内部政治情勢演變的考察,闡明甲午戰争實為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以求與遠東國際局勢的演變相表裡。
《大變局:晚清改革五十年》:回到原點的晚清改革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