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俊敏:一針一線譜晉繡華彩 向新謀遠揚繡道文化

作者:太原廣播電視台文藝
武俊敏:一針一線譜晉繡華彩 向新謀遠揚繡道文化

山西省位于黃河中遊,是中國刺繡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在這裡,孕育出了民間非遺瑰寶——晉繡。

翻開曆史,獨樹一幟的晉繡已跨越5000多年曆史長河;放眼當下,融合畫、染、剪技藝的晉繡正綻放着全新魅力;暢想未來,晉繡中華藝術館的藍圖謀劃、古老繡片數字化制版和工業化生産,将讓晉繡在産、研、學全産業鍊打造和品牌塑造上再提一檔。

近日,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晉繡“武氏繡法”第四代繡藝傳承人、唐人繡坊掌門人武俊敏所在的唐人繡坊剛剛榮獲第十屆中國詩歌春晚2023年度“十佳詩意研學基地(營地)"稱号

本期晉人匠心走進唐人繡坊,對話山西省工藝美術大師,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産晉繡“武氏繡法”第四代繡藝傳承人、唐人繡坊掌門人武俊敏,通過她的故事,窺看非遺晉繡的前世今生,探尋晉繡發展的未來所向。

融合本土和異域風情 晉繡“武氏繡法”獨具巧思

憨态可掬的虎頭帽、立體造型的獅子滾繡球帽尾、滿墜流蘇的蝙蝠剪貼繡帽飾、色彩明豔的鳳飛花圍嘴……走進唐人繡坊,展櫃裡、牆挂上,一件件珍貴的老繡片讓人移不開眼。這些繡片都是武俊敏的祖母留下來的,有些繡片已有上百年曆史。

随便拿出一件老繡片,都是富有巧思的精品。“你瞧,這件獅子滾繡球帽尾多麼生動逼真。單這一件作品就使用了釘片繡、平針繡、堆鼓繡、抽紗沿邊繡等繡法。”武俊敏如數家珍般地介紹起老繡片。獅子滾繡球帽尾以紅綠緞面為繡布,分部繡制,縫合而成。繡片上,獅毛部分用絨線展現出毛質感,獅口挂着可以靈活擺動的彩色繡球,帽尾還點綴着閃閃的裝飾亮片。輕輕抖動帽尾,一幅獅子滾繡球的生動畫面便躍然眼前,可愛靈動,栩栩如生。

這些老繡片也僅僅隻是晉繡曆史華彩的一瞥。“如果說蘇繡是工筆畫,那晉繡就是寫意畫。”武俊敏介紹,晉繡風格多樣、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極具黃土高原樸實、粗犷的民風,真切地反映着三晉大地樸實自然的民俗生活。

晉繡在唐代之前一直流行“鎖繡”法,唐代開始發明了“平針繡”法,因針法多變化,“平針繡”法也成為晉繡流傳至今的最重要繡法之一。其中,晉繡中較為出色的代表“武氏繡法”的針法分為9大類200餘種,堆骨繡、貼布繡、納紗繡均屬于“武氏繡法”原創,特點在于刺繡過程中加以塑形及立體制作。

“祖父在恰克圖做生意時經常帶回來一些綴着小流蘇、小銀器、小鈴铛等充滿異域風貌的刺繡物件,祖母将這些異域材料繡進了一件件繡品中。”武俊敏稱,這些元素讓晉繡“武氏繡法”從一開始就融合了山西本土的風土民情和萬裡茶路上的異域風情。

三十餘載針線年華 潛心鑽研練好刺繡基本功

武俊敏的這一雙巧手,遺傳自繡活出色的祖母和熱愛繪畫的母親。武俊敏,1965年出生于山西汾陽,受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自幼就喜歡繪畫和民間刺繡工藝。

20世紀80年代,20歲出頭的武俊敏被招進太原市戲裝刺繡廠,針飛線舞、色彩斑斓的工廠中的房間,老師傅們精湛的技藝讓年輕的武俊敏如癡如醉。其間,武俊敏将繪畫與刺繡結合在一起,并學習掌握了各種戲裝刺繡要領與出口抽紗繡片等制作工藝。武俊敏融祖傳與師傳的技藝為一體,形成具有武氏特色的别緻繡法。

“那時候一有時間,就拿着還有空白面的紙張開始描畫起刺繡紋樣。有時候别人都吃飯、休息了,我還畫得特别起勁兒。”說話間,武俊敏拿出厚厚的四本手稿。手稿幾乎全部創作于二次利用的紙上,從龍鳳獅虎到飛禽走獸,從花鳥魚蟲到卡通人物,足足有幾千幅作品。武俊敏是位有心人,别人扔掉的廢紙盒、禮品袋等,隻要上面有心儀的圖案,她都要剪下來進行收藏,積累創作素材,激發創作靈感。

90年代,武俊敏調到山西紡織印染廠刺繡工廠中的房間工作,後又被派至深圳學習電腦PC繡花制版軟體技術,成為刺繡工廠中的房間的骨幹力量。這段工作經曆,讓武俊敏在繪畫設計外,掌握了前沿的繡花制版技術。

工廠破産後,武俊敏與丈夫租用原機關的機器打開創業之門。她一邊開拓機繡訂單,一邊搞起晉繡藝術創作。1998年,武俊敏成立“太原市百彙繡品公司”,2009年更名為“太原市唐人繡坊藝術品發展有限公司”。

此後,武俊敏積極參加中國工藝美術國家級教育訓練項目“清華美院纖維藝術進階研修班”、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中國工藝美術進階研修班”等學習和交流。随着晉繡“武氏繡法”日臻豐富,非遺晉繡也被更多人所熟知。

結合畫染剪等工藝再創作 傳統晉繡迸發時代活力

小小一方畫布上,先以畫筆沾取丙烯顔料暈染繪制,畫出主畫面,并加以留白,再用針線加以勾勒刺繡,突出焦點和層次……如今,古老的晉繡在武俊敏的手中,正以一種新的打開方式,展現着時代的魅力。

“作品保留原有的筆墨神韻,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物象立體感,同時還将‘畫繡合一’‘染繡合一’等核心技術手段加以應用,實作新的超越。”武俊敏介紹,在研究刺繡工藝的過程中,一直想要依托傳統晉繡,并融合其他手工藝界别,讓晉繡在繡法和作品呈現上有疊代更新。

多年來,武俊敏别出心裁地創造出“以針代筆、以線潤色、以堆為骨、立體為型”等新技法,在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并将傳統手工刺繡工藝的原創性和電腦繡花批量化、标準化生産的優勢相結合,研發、生産出具有山西地域特色的旅遊文創品及生活用品系列。

如今,晉繡“武氏繡法”完美結合“畫繡合一”“染繡合一”“剪繡合一”“人機合一”技術手段,使晉繡這一文化瑰寶在保留傳統刺繡風格的基礎上,實作了新的超越。

為弘揚晉繡非遺技藝,讓廣大市民,尤其是青少年感覺晉繡,武俊敏還成立非遺晉繡研學基地,積極拓展多元化的晉繡展示、展演體驗互動,融合晉繡新技術的體驗項目也進入研學課程中。“通過研學課程講解,市民和孩子們可以了解晉繡前世今生,而通過親手在刺繡繃子上繪畫、刺繡,大家可以感覺晉繡在當代的新技術,這對晉繡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有‘後繼有人’有着重要意義。”她說。

藝術館展陳工業化生産 立足繡道拓寬非遺“朋友圈”

武俊敏是個執着的人,每個階段,她都會給自己定目标、下任務。如今,57歲的武俊敏還在萌生着一個個新的想法,試圖在晉繡産、研、學全産業鍊上實作更進一步的創新突破。

“晉繡文化與中華刺繡文化同源同脈,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的重要内容,有必要成立一個藝術館,對古老的非遺晉繡進行收集、展示、推廣。”成立晉繡中華藝術館的藍圖在武俊敏心中謀劃已久。未來,武俊敏計劃通過将晉繡中華藝術館打造成為百姓城市會客廳、群衆身邊博物館、非遺傳習和人才培養基地,讓群眾從晉繡曆史的系統梳理、古老繡片的展示展陳、晉繡技藝的互動體驗中,感覺厚重的山西文化和深遠的繡道文化。

讓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武俊敏計劃創作山西人文景觀系列作品,以“人機合一”、“畫繡合一”的創新手段,結合山西古城、古鎮、旅遊景區、戲曲的等特色文化元素,設計轉化出群衆喜聞樂見的晉繡産品,通過傳統文化進院校、進景區、進社群展示、展演、體驗、互動、直播帶貨等形式,讓晉繡成為宣傳山西文化的載體,連接配接普通群眾的衣、食、住、行,收獲更多年輕的消費群體,引領晉繡走向文旅時尚消費的新高地。

晉繡是寶,但有困局。武俊敏坦言,作為民間的精神或感情寄托的載體,曆史上的晉繡既沒有得到文人雅士和達官顯貴的追捧和欣賞,也沒有引起名噪一時的晉商的發現乃至商業運作。因而,成為商品的晉繡産品較少,特别是形成高附加值的晉繡商品更少,晉繡的繡品存在檔次低、精品少、專業技能人員比例小、生産規模小的短闆。接下來,武俊敏計劃收集更多的晉繡古老繡片或者繡圖,通過數字化制版,推進晉繡這一傳統工藝民間刺繡邁向工業化、規模化生産。

來源:山西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