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作者:津雲

軟乎乎,白白的身子

扁長條,一咬很香甜

這是咱們武清的特産

您猜出來了嗎?

↓↓↓

沒錯!

它就是楊村糕幹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地處京津黃金走廊的武清區,曆史底蘊深厚、南北文化交融。武清的美食數不勝數,作為代表之一,楊村糕幹經曆了時間的洗禮和食客的考驗,得以流傳至今,成為市級非遺美食。

多年來,武清區堅持傳承不守舊、創新不忘本,在擦亮非遺文化名片的同時,助推農商文旅進一步融合發展。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說起楊村糕幹的曆史,當追溯到明永樂年間,創始人杜金、杜銀兄弟從浙江紹興搬遷至楊村,他們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幹,經營起糕幹鋪并逐漸發展壯大。後來,清康熙皇帝南巡駐跸楊村,品嘗後親口嘉谕為貢品,許以杜氏專賣專利;乾隆皇帝禦筆親題“婦孺恩物”四個大字。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經過多年傳承發展,楊村糕幹的選料更為嚴謹,制作過程在基本保持原工藝的基礎上更加考究,采用優質大米、白糖為原料,經過浸泡、碾壓、籮篩、攪拌、發酵、成形、加熱等十餘道程式加工而成,因其潔白細膩、松軟可口,具有健脾益胃的作用,與中藥茯苓有異曲同工之效,是以亦稱楊村茯苓糕幹。2007年,楊村糕幹制作工藝被納入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在天津市萬全堂糕幹有限公司,勞工們穿戴好工作服,嚴格按照流程進出生産工廠中的房間。先進的生産和産品檢驗裝置有序運轉,晶瑩的大米在電動石碾的碾壓下變成細膩的粉,保留了原始香氣。經過勞工們一系列熟練的操作,大塊糕幹生坯在模具中成型,随後在切割、蒸制等工序中蛻變成一塊塊潔白軟糯的糕幹。

楊村糕幹吃法多樣,既可以開袋即食,也可以蘸雞蛋、裹面糊炸着吃,還可以泡牛奶、泡豆漿吃,老少鹹宜。曆經30多年的生産經營,萬全堂楊村糕幹依然備受青睐,公司也由傳統的手工作坊發展到現今擁有2000平方米的生産工廠中的房間。2016年,萬全堂楊村糕幹榮獲“首屆中國金牌旅遊小吃”稱号。

武清“老字号”的新生

“我們非常重視這項文化遺産的傳承和創新,正在緻力于推動楊村糕幹實作更多演變,比如嘗試山楂、棗泥等不同餡料,讓口感層次更加豐富。我們還将進一步挖掘楊村糕幹的文化内涵,堅持品質、積極創新,開拓現場制售門店,發展直播銷售,努力讓傳統糕幹走出更多新路子。”萬全堂相關負責人表示。

小小的糕幹

成為了大運河文化生态發展帶上的靓麗風景

而“武清味道”的代言,

還有更多,

東馬房豆腐絲、南口哨臭豆腐、

立仁齋炸糕等,

都已成為武清的特色“門面”

滋養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味蕾

也走上了更廣闊的舞台

在全區衆多大型文化節、

旅遊節、豐收節等活動中

散發着傳統文化的不朽魅力

今後,在落實天津市推進高品質發展“十項行動”和區委“3+1+1”工作思路中,武清區将繼續走好守正創新之路,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做好“土特産”文章,讓特色文化與農業更好賦能高品質發展和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