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聞用戶端 記者 施雄風
76歲的退休教師陳孝林和16歲的先天性腦癱患者陳宇凡,因為浙江嘉善縣西塘鎮大舜國小副校長李冰玉一通試探性的電話在2017年秋天相遇。
“你想不想讀書?”“很想,非常想。”一問一答間,教了一輩子國文的陳孝林決定每日上門給宇凡補課,直到他摘掉“文盲”的帽子為止。
這個承諾,陳孝林守了6年。到宇凡家短短七八百米的鄉間小道,成了陳孝林退休後走過最多的路。
由于村子要動遷,陳孝林即将搬到鎮上居住,無法繼續“送教上門”。
在上最後一課前,師生二人打算在1月6日辦一場“答謝會”,感謝這些年曾關心幫助過他們的愛心人士。
當然,就像所有溫暖的故事一樣,陳孝林和宇凡間也有着一個圓滿的結尾:宇凡已經習得漢字5000個,學會古詩200首,寫了作文100多篇及小詩70首,會用成語3000個,學寫的日記2年間共有700多則,徹底告别了“目不識丁”的自己。(此前報道詳情戳:一師一生一“教室”,一句承諾浙江退休老師守了6年:不忍說再見)。
答謝會 潮新聞記者 施雄風 攝
這場師生情的牽線人
也來到了答謝會現場
“六載送教上門,師生勝似爺孫”,1月6日一大早,宇凡就讓爺爺把這面紅通通的錦旗挂在了門前,這是他要送給陳老師的禮物。
答謝會預定在上午10點開始,9時許就有嘉賓陸續到場,記者在人群中找到了早早趕來的李冰玉。
陳宇凡和李冰玉 潮新聞記者 施雄風 攝
李冰玉是原浙江嘉善縣西塘鎮大舜國小的副校長,2017年秋天,她曾給陳孝林打過一通電話。
“陳老師,你們村裡有個特殊的小朋友,能不能麻煩你友善的時候去探望一下?”李冰玉在電話裡的提問得到了陳孝林肯定的回答,就是這通電話将這答謝會上的師生二人連結在了一起。
當時為什麼要找陳孝林幫這個忙?
實際上,在陳孝林出現之前,學校已經找了好多個不同科目的老師給宇凡“送教上門”,但一人上完一課就走的模式讓身心本就不健全的宇凡摸不着頭腦,在學習上進展不大。
李冰玉的孩子和宇凡同年,每每當她想到宇凡的學習進度已經落下自家孩子太多時就心急如焚。多年的工作經驗告訴李冰玉,宇凡這樣的身體情況,非常需要一個固定的老師進行教學。
誰最合适?李冰玉不由地想起了教學技術過硬的老前輩陳孝林,“他善良正直,在同僚中的口碑很好,而且和宇凡住在同村,但給一名腦癱孩子上課畢竟不是件易事,我當時打那個電話也隻是試探性地問問”。
但讓李冰玉沒想到的是,她口中的“偶爾探望”變成了陳孝林的“常常相見”,這一堅持就是6年。“陳老師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陪伴了宇凡從一個孩子長成青年,他沒退休那會兒的‘勁頭’一直都在。”李冰玉說。
台上的爺爺使勁抹眼淚
他們早就親如一家
時間過得飛快,10點整,答謝會正式開始,到場的愛心人士有30多人,宇凡的爺爺陳土林登台發言。
平日裡,宇凡的父母忙于工作,無法長時間陪伴他,爺爺奶奶成了和宇凡相處最久的人。
剛一上台,陳土林就抹起了眼淚,他拿着話筒說,謝謝陳老師,要是沒有陳老師,宇凡沒有辦法融入這個社會,“他認識了好多字,現在還學會了上網,有時陳老師的手機打不開了,都是宇凡幫忙修好的”。
陳土林在台上發言 潮新聞記者 施雄風 攝
說到一半,陳土林再度哽咽,不善言辭的他重複說着“謝謝”,台下的宇凡奶奶催促他趕緊下來。
在台下,陳土林告訴記者,多年的相處,他們和陳老師早就變得像一家人一樣。
“我們村裡都是老房子,水電出問題的時候,陳老師就會找我幫忙。”陳土林說,“宇凡生活上有點難處,我第一個想到的也是陳老師。”
陳孝林和陳宇凡的“教室” 潮新聞記者 施雄風 攝
親密無間的關系讓宇凡得以越走越遠。
陳孝林每日上門授課,爺爺奶奶負責做好“後勤”工作,而李冰玉也常常通過電話和陳孝林交流教學方案。
陳土林說,有一次陳老師不小心摔斷腿了,他還是堅持開着電瓶車來上課。
李冰玉說,每次來看宇凡的時候幾乎都能遇上陳老師在上課,宇凡就在桌旁寫寫畫畫。
陳孝林說,過去的就别提了,這都不算什麼,現在最擔心的是宇凡将來能去做點什麼。
宇凡周圍還有許多人
他的未來依舊溫暖
參加答謝會的還有曾經幫助過宇凡的愛心人士,他們表示,未來會繼續給宇凡一家送生活物資,并幫宇凡打聽就業資訊。
而作為最了解宇凡的人,陳孝林早在5個月前就開始了他的計劃——鍛煉宇凡的自習能力。
陳宇凡、陳孝林和陳土林 潮新聞記者 施雄風 攝
“知道要搬家的時候還在今年春天,我當時就想到這個課可能上不久了。”陳孝林說,“是以我連暑假都沒給宇凡放,抓緊讓他學還不是很熟的成語。”
這個“學”是“自學”的“學”。陳孝林本就忙于動遷,他在那5個月裡要求宇凡每周自學20個成語,到月底時考核一次。
考核的方式也很有意思,“比如‘興高采烈’,我就手舞足蹈做給宇凡看,讓他寫下這個詞彙,而不是簡單的聽寫”。
陳孝林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宇凡在往後的日子裡能舉一反三,适應社會的發展。“他家裡還有很多愛心人士送來的書,希望他能看完。”陳孝林表示,“我也會常回來看看,有任何問題打電話,随時幫他解答。”
那麼宇凡呢,關于未來,他有什麼期待?
“我也想當一個志願者,我還想開家超市。”
“我的超市裡什麼都賣,要友善大家。”
“但我還是舍不得陳老師,謝謝他。”
……
說這些話的時候,宇凡就像成語“興高采烈”形容的一樣,雙手快速比劃着什麼。有同行的媒體記者問到,開超市要收錢的,你會算數嗎?宇凡說,“切”,這點小事難不倒我,再說我現在還會用平闆電腦,那個上面的電腦可以幫我。
答謝會的最後,大家切了蛋糕送給陳孝林和宇凡,也送給在場的自己,甜甜的味道一如這場沒有說再見的離别。
答謝會上一起切蛋糕 潮新聞記者 施雄風 攝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