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彙區武康路-安福路曆史文化風貌街區東部,金波居民區像個深深淺淺的“回字形”迷宮,内有175幢百歲上下的老房子,實有人口近千人,最窄的弄堂僅容一人通行。
這裡租戶占常住人口的60%以上,“小快靈”的小電驢是小馬路上最友善的日常通勤工具。85後居委會主任邱瑞也愁:空間資源緊張,往哪兒塞下更多充電樁。日常治理一根根從老洋房拖出來的“飛線”時,面對居民“你說我該去哪兒充電”的诘責,邱瑞也常常語塞。
梧桐深處,如何在小尺度空間内挖潛、“繡花”,織密充電網?為此,徐彙區湖南街道試點6個沿街點位,安裝沿街集中充電設施,兼顧街區風貌,也因地制宜尋找破解充電沖突的方式。近日,6個點位近200個端口全部落成、投入使用。
台階後移2米
放眼整個湖南街道,“電動自行車數千輛肯定有,特别到了晚上會有很多小電驢開進來。”湖南街道平安辦科員朱天璘說,所轄居民區内共有85處充電樁(櫃),1076個端口,設施缺口依然很大。
位于複興西路34号的衛樂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是一處上海市優秀近代建築保護機關。75戶居民住得滿滿當當,電動自行車約有五六十輛,但滿打滿算隻盤出20個端口。“車棚以前是用來放自行車的,小電驢體積大,空間更捉襟見肘。”邱瑞也急,“磚木結構老房怕火又怕水,禁不起折騰。”
近年來,朱天璘與團隊一直醞釀布設沿街充電樁,但困難重重。主要難在交通和引電。
比如延慶菜場,位于3個居民區的交彙處,周邊小餐飲多,直接帶來送餐需求,關于充電樁的呼聲強烈。相關從業人員勘探點位時,卻發現先天不足:菜場台階直通馬路,充電樁設哪兒?關鍵時刻,湖南街道相關負責人與菜場管理方溝通,台階往裡縮2米。不影響通行,也為充電樁預留了位置。還有更精細的考量:旁邊的早餐鋪、水果店門前本就窄,一排隊沒法留出空間,這些店鋪門前就不再布設。
而襄陽公園難在尋覓電源,附近沒有社群,起初找不到地方安裝電表。經電力公司協助,最終在淮海中路找到一個路面集中電表箱,使裝置能正常運作。
“啃下這麼多充電樁,靠大家握指成拳。”據介紹,沿街集中充電設施安裝涉及市政、綠化、交通等多部門,街道數次召開現場會議專題協調部署,明确各部門分工,確定路面開挖、引電排線、盲道後移、道路修複以及設施安裝等工作,各部門各司其職、及時銜接,快速推進。
物盡其用
“居民區交界、公園、菜場等電瓶車停放尤為集中的路段,是布點充電樁的首要考量,保證每一個樁都物盡其用。”湖南街道黨工委書記楊海英介紹,沿街充電樁将服務于全人群。
在該街區0.4平方公裡内,有140餘家沿街小店鋪栉比相鄰,業态聚集,延伸出更多需求。上午11點,記者在延慶菜場、襄陽公園、烏魯木齊中路等沿街集中充電設施旁看到,充電者中有沿街商鋪店主,也有快遞、外賣小哥。“原先進社群充電,我們也有點不好意思。”
朱天璘也在盤算,今後停車越來越多,後續管理是否也要提上日程?比如,充電樁廠商承擔長期售後服務,一旦設施損壞,将由街道及時聯系廠商維修。沿街的充電樁未來将保持1元可充6小時,通過銀聯掃碼還有優惠,吸引更多居民來此充電。
當下,景觀式充電樁仍處于“留白”狀态,未來将通過手繪等形式嵌入音樂街區等文化元素,成為街區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