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去全球化最糟的樣子是怎樣的?

作者:慧眼速遞
去全球化最糟的樣子是怎樣的?

随着中俄和歐美之間政治局勢的不斷緊張,保護主義政策導緻全球價值鍊斷鍊看上去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最晚不晚于2022年2月俄烏局勢突變時,經濟學家們在對全球貿易和全球化走向持悲觀态度之下,紛紛開始預測和模拟中西經貿的未來走向。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2022年3月釋出的研究稱,随着中俄和歐美之間政治局勢的不斷緊張,保護主義政策導緻全球價值鍊斷鍊看上去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貿易曾讓市場更加整合的趨勢開始逆轉,政治生态開始走向全球價值鍊脫鈎斷鍊。

基爾研究所對五種脫鈎情景進行了模拟分析:歐盟和中國之間的脫鈎、美國同盟和中國、俄羅斯和美國同盟、金磚國和歐盟、金磚國和美國同盟,每個情景均包含單向和雙向脫鈎三個情景。在該研究模型中,脫鈎是通過加倍針對某一特定貿易夥伴的非關稅壁壘而實作的,也就是說通過貿易劇減,而非完全切斷。第一個情景中的歐盟對中國脫鈎情景中,直接後果是幾乎完全排除了雙邊進口。具體說來,歐自華進口減少95.82%,而因為對歐出口成本增加,中國尋找替代市場,中國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增加8.22%,但是,因為替代市場并不能完全抵消向歐盟出口減少而帶來的損失,中國總體出口減少8.49%,進而導緻0.55%的經濟福利(實際收入)損失。在此情景中,歐盟向中國的出口也随之減少15.92%,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出口減少5.3%,從其他地區的進口增加6.43%,最終導緻經濟福利損失0.58%。而中歐雙向脫鈎,即中歐雙邊都設定非關稅壁壘的貿易戰情景中,中國和歐盟的經濟福利損失分别為0.92%和0.78%。但是,若中國和美國同盟(歐盟包括在内)之間發生貿易戰,對中國的經濟福利造成的損失為3.55%,而後者損失僅0.95%。研究最後總結,模拟結果證明,蓄意以非關稅壁壘分裂世界會降低所有卷入沖突中的國家的經濟福利,是以永遠都不應當輕率而為之。

在出口經濟體的德國,關于世界走向分化的憂慮似乎更加深重。2022年,中國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進口來源國以及五大最重要的出口目标市場之一。經濟學家們關注的點在于,一旦與中國發生貿易戰,甚至脫鈎,這以出口為導向的德國的經濟模式意味着什麼?2022年8月,經濟研究所ifo釋出了一份相關研究報告,試圖解答這個問題。該研究對五個貿易情景進行推測,即生産回流至德國或鄰國、歐盟向中國脫鈎、西方國家向中國脫鈎、西方國家向中國脫鈎且歐美達成自由貿易協定、歐盟向專制國家脫鈎。該研究的結論為,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如果企業能在多元化政策之下逐漸替代與中國的經貿聯系,向中國脫鈎帶來的後果要比生産回流造成的損失要小。不過,在歐盟和中國發生貿易戰的情況下,由此帶給德國的經濟損失是英國退歐帶來的損失的6倍。研究也指出,對中國提高貿易壁壘,雖然可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可能會增加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研究提出,“中國+X”可能是更精準的路線,因為企業将中間産品供應分散到更多的國家,進而能減少對某一特定市場的依賴。該研究側重的是“依賴”,而不僅僅是“對中國的依賴”,因為減少或脫離對中國的依賴,可能意味着導緻新的對其他國家的依賴。研究總結,若針對中國設定貿易障礙,會讓出口國德國喪失競争力。

然而,來自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機構的經濟學家們在最近釋出的研究中得出了不太一樣的結論:中德脫鈎帶給德國經濟的損失短期上嚴重,長期上可控的結論。研究模拟硬脫鈎,即類似于冷戰2.0的情景下,世界經濟分化或分裂為三個集團:G7或西方經濟體、中國及其同盟、中立國。在這樣的架構之下,該研究對中德之間的貿易完全停擺的極端情況進行了模拟預測,也就是對最壞情況的模拟。研究得出結論,中德突然硬脫鈎會給德國經濟造成的損失短期内為國民總支出的5%,長期上為1.5%。

研究也從進出口貿易的層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中德之間的經貿往來在過去的三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按照德國聯邦統計局資料,德對華出口由1990年的15億歐元增至2022年的1000億歐元,在同時段内,德從華進口由10億歐元增至2000億歐元。

在進口上,德自華進口占德總進口的7.15%,自中國進口部分占德國國民總支出的比重為2.29%。以機械裝置和電子電氣裝置行業為例,在德自華進口行業中,該行業占德國國民總支出的比重最高,為8.2%,而該行業自華進口部分占該行業總進口的約14%,占德國國民總支出的1.14%。而在出口上,德對華出口占德總出口的6.7%,占國民總支出的2.56%。

不過,研究模型并沒有考慮到戰略原材料、經濟周期和德企在華直接投資這些因素。研究稱,16種關鍵原材料上,德國在9種原材料上存在對中國供應的高度依賴(進口比重超過65%),9種當中的5種存在替代供應,而另外包括镓和稀土在内的4種原材料難以短期從第三國找到潛在替代品。來自中國的稀土供應一直是歐盟層面和德國的最大關切之一。研究引用中國曾對日本進行的稀土出口控制為例,稱當時需要稀土的日本企業以更有效率地使用原材料作為應對措施,當時的出口禁令對日本造成的損失相對有限。

而在德企在華直接投資上,研究指出,一些行業雖然在中國進行大量投資,但這些投資在德國整個經濟當中的重要性并不突出。以汽車和零部件行業為例,2019年,該行業在中國的直接投資占該行業總直接投資的比重為23.5%,但該行業在華投資部分占德國國民總支出的0.79%。

研究對突然硬脫鈎、逐漸脫鈎和逐漸去風險的不同路線進行了對比後稱,硬脫鈎短期内後果嚴重,但假以時日予以調整,損失會減輕,但該損失不會消失,将長期存在,并保持在1.3%的水準。逐漸脫鈎會在一段時間後達到硬脫鈎的狀态,但并不會帶來硬脫鈎在短期内導緻的後果。而逐漸去風險因為僅限于標明的某些具體領域,其造成的長期經濟損失很小。研究還指出,硬脫鈎下在短期内對GDP造成的沖擊與全球金融危機和新冠疫情帶來的沖擊有可比性,後果雖然嚴重,但可控。當然,與硬脫鈎相比,逐漸去風險路線造成的損失遠遠更低。

硬脫鈎大概不僅僅是世界經濟最壞的情景,也是世界越來越糟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