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品“繁花”滋味 觀人間煙火——“顯微鏡下看《繁花》”帶你看懂熱劇讀懂原著

作者:山東熱搜
品“繁花”滋味 觀人間煙火——“顯微鏡下看《繁花》”帶你看懂熱劇讀懂原著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

王家衛電視劇處女作《繁花》正在熱播,這部改編自金宇澄茅盾文學獎同名小說的作品,反映了改革開放背景下上海人的生存百态與奮鬥曆程,雲集了衆多的上海籍明星尤其是老戲骨,名導、明星自帶流量,茅獎原著流量加持,收視熱度持續高走,成為名副其實的跨年大戲。劇的熱播帶動了原著小說的熱銷,長江文藝出版社2023年6月出版的《繁花:批注本》已印刷十萬冊。日前,其微信公衆号陸續推出“顯微鏡下看《繁花》”系列,結合《繁花:批注本》的大量批注,以編輯研讀原著的角度,帶領大家看懂熱劇細節、讀懂原著幽微。1月5日,半島全媒體記者采訪了“顯微鏡下看《繁花》”策劃編輯吳蒙蒙和《繁花:批注本》責編梅若冰,帶大家走近“繁花”,看懂熱劇,讀懂原著。

>>>主打随性 “顯微鏡”是滬上才子“批注”核心

記者:怎麼想到要做“顯微鏡下看《繁花》”系列的?由劇的熱播到書的熱銷,出版社還将有怎樣的活動跟進?

吳蒙蒙:長江文藝出版社是在2023年出版的《繁花:批注本》,批注者是滬上才子沈宏非。我覺得這本批注本的核心之一,就是“顯微鏡”。這本書是做給《繁花》的忠實書迷們,也是做給對《繁花》有興趣的所有人,大家希望更微觀地,更“行家“地、多角度地去讀小說《繁花》、看劇版《繁花》。長江文藝自媒體平台上的“顯微鏡看《繁花》”系列由此而生。

我們希望借由《繁花:批注本》這台“顯微鏡”,打通《繁花》與更多的讀者和觀衆。不論他們是先看的小說還是先追的劇,都可以在《繁花:批注本》裡找到更加微觀、詳實、有趣的注解。

接下來這個系列還會繼續,其實沒有特别系統的規劃,衣食住行、社會風貌、人物解讀等等,甚至一個地名,一句對白,都可以拿起“顯微鏡”來看。批注本裡好玩的批注太多了,簡直是取之不盡,如果需要的話,這個系列我可以一直做下去。

我們還做了讀者每日打卡、轉發贈書活動等等,我們的書友群裡,大家一邊追劇一邊讀《繁花:批注本》,每天都讨論得熱火朝天。

記者:在“顯微鏡下”你想要“看”到怎樣的《繁花》?将從哪些角度進行解讀?後期有怎樣的規劃?

梅若冰:複古情懷:上海文化最鼎盛時期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回憶當時生活狀态,上海的發展沿革。

人物命運:阿寶、滬生、小毛到底經曆了哪些心路曆程,命運和性格、情感之間的關聯。

女性角色:繁花中衆多女性角色各自的身份定位和特點,蓓蒂、雪芝、李李、梅瑞、汪小姐、姝華、銀鳳等。電視劇塑造的人物和原著有一些差别。

吳蒙蒙:目前已經做了預告片角色解讀、阿寶的腔調、滬語、時尚共四期,接下來,還會有美食、地理、阿寶的一天日程、盤點大家喜歡的“CP”等等。這個系列主打一個随性,可以做很多,誰讓沈宏非沈爺的批注那麼精彩呢!

品“繁花”滋味 觀人間煙火——“顯微鏡下看《繁花》”帶你看懂熱劇讀懂原著

吳蒙蒙

>>>“顯微鏡下”求精 “沈批”升格《繁花》成3D版

記者:為什麼要在“顯微鏡下”看呢?《繁花》原著及《繁花:批注本》各有哪些特質?對觀衆觀影或讀者閱讀有何建議?

吳蒙蒙:說到“顯微鏡下”看,我覺得這首先是差別于短視訊速食文化的另一個趨勢。現在能夠靜下心來讀小說的讀者也好,看長視訊的觀衆也好,大趨勢是“求精”,于是才有了“顯微鏡”和“列文虎克”這些詞和現象。

其次,讀《繁花》原著和看劇版《繁花》,都絕對需要“列文虎克”精神。小說《繁花》是多線叙事,在上世紀60年代和上世紀90年代之間來回跳躍,且人物繁多,閱讀的時候需要經常回溯人物關系,像闖迷宮也像尋寶。用讀者的話說:它的魅力可能就在于一個“亂”。劇版呢,也用了很多插叙,台詞密集,滬語對白。是以隻有用“顯微鏡”看,才能“求精”。

最後,《繁花》原著有上千處“不響”,“不響”是留白,給了大家很大的解讀空間。《繁花:批注本》是響《繁花》之不響。就如評論家毛尖所說:老金不響,全憑沈爺做主。批注版的落點,和原著的焦點,有重合也有參差。金宇澄筆下那些很容易被普通讀者走馬過去的衣、食、住、行,被沈宏非加強出來後,就有了複調的意思,“食色交融的批注和老金的原文輝映成趣,直接把《繁花》升格成了3D版。”

梅若冰:原著是最原汁原味的小說。批注本最大的特色在于批注,沈宏非是上海的專欄作家,對海派文化非常熟悉,《繁花》原著小說可以稱作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化史,沈宏非對原著中涉及的諸多文化細節都做了非常詳細的注解。另外,原著的人物塑造、情節推動也非常耐人尋味,原著中還有不少彩蛋、讀者評論等,批注中都有涉及。批注的加入,讓原著内容更加豐富,沈宏非老師的創作方式非常有個人特色,隻讀批注也很有趣味。還有很值得一提的是批注本的排版,橫排長篇小說做批注本的難度很大,我們邀請了著名設計師姜慶共老師擔綱排版設計,姜老師完美實作了批注和原文的結合,我們也鄭重地為他在封面上署名。

吳蒙蒙:對觀衆和讀者的建議不敢說,就是不論看劇還是看原著,有想進一步了解的細節,有“不響”之處給自己看懵了的,喜歡或不喜歡劇版《繁花》的,都可以在批注本裡找答案、找共鳴。讀了批注本,你就是最懂《繁花》的行家。

品“繁花”滋味 觀人間煙火——“顯微鏡下看《繁花》”帶你看懂熱劇讀懂原著

梅若冰

>>>沈爺批注精彩 生命力無限經典魅力延續

記者:請簡單談談你對電視劇《繁花》的觀感,在你看來,劇與書有怎樣的不同?原著中1500多個“不響”是為特色,在書中有何意義或作用?在劇中是如何呈現的?

吳蒙蒙: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劇版《繁花》的。我以前是做電視劇策劃的,我覺得《繁花》原著的改劇難度很大。電視劇需要更加跌宕起伏和集中的情節,這是難點一;原著裡的上海腔調如何影像化,這是難點二。電視劇是通俗文化,還需要所謂的短時“爆點”。是以叙事的方式肯定是有差別的。

梅若冰:“不響”在滬語中的意思是沉默、不出聲,1500個“不響”是《繁花》的靈魂所在。《繁花》開篇:“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人物的命運就像枝枝蔓蔓的繁花不斷生長,原著中的“不響”,就像圖畫中的留白,空出來的位置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每個“不響”的背後都有無窮的“響”,推動情節的發展。批注本“響”作者之“不響”,作者在小說中不便響的部分,由批者來“響”,批注和原著兩相呼應。電視劇劇情呈現的部分,恰恰是原著小說沒有明确的部分,阿寶在商界如何叱咤風雲、和幾個主要人物的情感糾葛,同樣“響”了作者的“不響”,也可以作為原著“不響”部分的補充。

記者:請介紹一下你“顯微鏡下看《繁花》”,最大的感觸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方面?

梅若冰:一是,沈宏非老師真的對海派文化的衣食住行了如指掌,不管提到什麼,都能如數家珍,尤其是美食。沈老師是上海有名的美食家,甚至在至真園最重要的一次聚餐中,還貢獻了菜單(P569“本埠吃客沈爺拟定”),可以說是作者和批者最重要的一次關聯。

二是,有很多之前不太了解的情節,在批注下看得清清楚楚,比如蓓蒂和阿婆命運的結局(P260)、對阿寶的影響,還有姝華給滬生的信(P302),經過批注的解讀以後有了一番新的了解。

記者:“顯微鏡下看《繁花》”目前已推出四期,效果如何?有怎樣的回報?作為内容輸出方,你有怎樣的期望或心得?

吳蒙蒙:等劇播完了,拿顯微鏡看《繁花》的朋友們依然會在,經典的魅力會一直延續,《繁花》的生命力是無限的。我期望還是時不時出一期,從各個角度入手,讓沈爺妙趣橫生的批注一直陪伴大家。也祝大家新的一年,繁花似錦。

記者手記:

流量為王的時代,書與劇的關聯、互相借勢本是應有之義,誠如《狂飙》《我是餘歡水》《歡迎來到麥樂村》等現象級書與劇的操作,原著粉争相看劇,劇迷轉而購書,正是一種觀衆和讀者、投資方和出版社都愛看到的雙向奔赴。想來《繁花》亦如是。

電視劇《繁花》自2023年12月27日開始熱播,原著小說《繁花》(上海文藝出版社)及《繁花:批注本》(長江文藝出版社)均熱銷甚至一度脫銷,正可見一斑。長江文藝出版社的小編們在其公号上以“顯微鏡下”的角度切入,細讀沈宏非批注版本《繁花》,兼具可讀性與服務性,這種觀影、閱讀引導不啻流量時代的附加值,并實作了進一步引流,可謂巧思妙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