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14億人口,雖然領土面積不小,但因為山地和不适宜居住的區域大,是以從人口分布來看還是顯得很密集。
于是有人腦洞大開,假設地球上的海洋和陸地,有一天突然颠倒了過來,即大陸變成了海洋,海洋變成了陸地,那地球上的陸地不就一下子從不到三成,變成七成以上了嘛。
到那個時候,人類還不是個個都能享受到,别墅帶花園的寬敞生活。想法很美妙,但假設變成現實後會怎麼樣呢?下面咱們就來先一一“假設”下。
陸地和海洋的基本情況
先來看一下地球的面積,總計為5.1億平方公裡,确實不少,但就是由于海洋面積高達3.61億平方公裡,才使得剩下的1.49億平方公裡大陸顯得很窄小。
假設海洋和陸地是突然互換的,先要保證海洋中的水能夠互換位置。有人覺得這些水很礙事,直接讓它們消失不就行了。請注意,如果海洋裡的水不是互換了位置而是全部消失了,那麼人類也就别腦洞大開想着互換了,沒有這些水就直接等死吧。
如此一來,那就意味着原來陸地的高度要變成深度,比如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超過5000米,變身海洋後它就成了深度為5000米的巨坑。
同理,要想讓海洋變成陸地,其深度就得擡高成陸地。到時候深度超過10000米的馬裡亞納海溝,就會一躍成為新世界最高的大山。
同樣,全世界海洋目前的平均深度為3957米,那麼互換位置後,在水準的基礎上,陸地會按照原來各自的高度深陷成為低地,而海洋則是在平均深度的基礎上,擡高成為新大陸。到時候,亞洲就變成了亞洋,太平洋就變成太平洲了。
也許你會顯得很興奮,畢竟一塊塊全新的大陸就要出現了。可是當你看過新大陸的面貌後會感到奇怪,說好的一望無垠全是平坦的陸地呢,怎麼也跟原來的大陸一樣,也會有高山?
或許很多人認為,海洋的底層都是平坦的,可實際上海底的地形,跟大陸的構造是一模一樣的。有高山,有峽谷,當然也有一望無垠的平原。
以太平洋為例,海底有一道道的海嶺和海脊,那些露出水面的島嶼,其實隐藏在水面下的身軀就是一座座高山。
是以當太平洋變成太平洲以後,随着原來海底地層的擡高,平坦的地方成為了平原,有些地方則還是高山和峽谷。
當然,地形構造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海洋和陸地互換位置後,由于水域面積以及洋流發生了變化,地球整體最先發生改變的就是氣候了。
海洋和陸地互換位置後
先說我們現在的地球樣子,大洋中的水經過太陽的蒸發作用,逐漸形成洋流乃至氣候變化。海洋和大氣是一種互動關系,大氣運動形成一種環流狀态,由此構成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哪裡下雨,哪裡晴天,哪裡出現台風,都跟海洋有關。
如果大陸和海洋互換位置後,海洋的變化和作用還會繼續存在,但是由于水域面積和陸地結構産生了新的變化,那麼由此形成的大氣氣候也會随之發生改變。
最直接的變化就是,當太平洋變成太平洲以後,内陸腹地不會變得生機盎然,而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會逐漸變成沙漠。
因為陸地的面積太大,濕潤的暖濕氣流深入不到大陸的腹地,這就導緻後者所在的區域都不會下雨。
其實就跟現在的大陸一樣,像亞歐大陸,越是深入内陸,大陸性氣候就越強烈,降雨稀少,沙漠也都分布在這些區域。
除了陸地面積太大,暖濕氣流進入不到的地區會變成沙漠,那些被高山阻隔的地方,暖濕氣流翻越不過去,是以這些區域也會變成大陸性氣候進而逐漸形成沙漠。
也就是說,海陸互換位置後,雖然陸地的面積看似增加了,但因為面積太大,以至于很多地方都成了不毛之地的沙漠,再去除高山、峽谷這些地區後,适宜人類居住生存的地方,實際上還是有限的。
除了氣流和氣候的變化外,海陸位置互換後,會不會引起地球磁場的變化,就會是一個未知數。地球南北極的位置是否會改變移動,同樣也不得而知。
是以大機率的情況是,等到海洋和陸地位置互換後,看似隻是地形結構改變了,但地球的氣候環境卻會因為突然的改變而變得混亂起來。
原先的四季變遷肯定不存在了,夏天可能會下雪,冬天也可能刮台風。這樣的氣候混亂要持續多久才會穩定下來?人類要用多長時間才能适應新的氣候環境?這些統統是未知數。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混亂的氣候會不會引起動植物的滅絕,人類同樣不得而知。或許一部分人會在極端的氣候中死亡,又或許人類會全部滅絕,還有可能有極少一部分人适應了新的氣候而存活了下來。
這些情況在地球漫長的變遷史中其實都發生過。在沒有人類之前,地球上的動植物就因為地球海陸結構的不斷變化,進而滅絕或者是更新疊代過無數個版本。
隻不過地球上的海陸變遷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經過數千萬年甚至數億年而緩慢改變的。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陸地和海洋的型狀結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數十億年的曆史上,早就發生過不止一次的改變了。
曆史上海洋和陸地的變化
可以肯定的是,恐龍生活的年代,跟我們現在的地球面貌完全是不一樣的。
以二疊紀時期看,彼時地球上的陸地基本上都是合并在一起的,被稱為盤古大陸,這塊古大陸的周圍全部被海洋環繞。
由于這塊陸地的面積太大,是以大陸腹地很幹旱,沙漠在這塊古大陸上分布相當廣泛。此後經過一億多年的變遷,盤古大陸漸漸分裂成為兩個大陸。
到了恐龍生活的年代,地球上的大陸依然分裂成為兩塊,彼時的南極和北極附近沒有陸地。現在歐洲所在的區域,還被淹沒在海水之下。
時間繼續前進,來到距今1.45億年前後,這時候早期的盤古大陸繼續在分裂,而且分裂的塊數增加。在接下來漫長的過程中,有的地方變成了海洋,有的地方因為造山運動而逐漸隆起成為了高山。
等時間來到6600萬年前,遠古時期的又一茬動植物因為變化,滅絕的滅絕,死亡的死亡。地球的海路構造相比幾千萬年前,又一次發生了改變。
這時候地球的海陸構造,已經基本上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這一時期在地質學上,便是新生代。從時間線上來看,人類文明也還處在新生代。
新生代在地質學上,也被細分為了不同的時期,在不同的時期中,海洋和陸地的位置依然在改變。到距今約1.17萬年前,地球的海陸構造,終于成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了。
是以大概回顧地球的海陸變遷,你會發現大陸和海洋的位置變化,持續的時間在億萬年以上。
可即便變化的節奏如此慢,不同時期地球上的動植物還是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有些在緩慢的變化中都滅絕了。
而導緻滅絕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海陸改變氣候産生的改變。在一種全新的氣候環境下,原來的動植物無法适應改變,進而就會滅絕。
也是以,假設現在的地球和海洋位置突然互換,馬上發生的氣候變化,大機率會很快殺死我們。
是以不管怎麼樣,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在内,永遠是環境下的産物。就是說生物隻能不斷去适應這種環境,而不是環境因為生物的存在而改變。
如果不能适應,對不起,你隻能滅絕。接下來隻要有水,有陸地,有氣候的存在,就會有新的能适應環境的生物出現。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不能以人類的視角和時間觀念去評價和定義地球。畢竟和地球的變遷比起來,人類存在的時間還相當短暫,尤其是文明出現後存在的時間更短。
未來的地球會存在怎樣的改變,又有哪些動植物會滅絕,新的動植物出現,我們說了不算,隻有地球這個終極BOSS說了算。
而這種不斷的變化中,水永遠起着極為關鍵的作用。
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
太陽系内其他行星表面都是荒蕪的,隻有地球表面存在大量的液态水。也正因為有水的存在,地質構造運動,氣候的形成和變化才會存在,進而才會給生命的演化提供了合适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從人類自身的角度去衡量,我們現在搜尋宇宙,每發現一顆新的行星,首先關注的就是它上面是否存在水。若是有水的話,就表明上面可能存在跟地球相似的生命形式。
那麼問題來了,如此關鍵的水,地球又是如何擁有的呢?
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大部分的水都來自内部。地球在演變形成的過程中,内部就存在着豐富的水。
通過地質變遷運動,比如火山噴發等因素,内部的水不斷湧入地表。同時,從一些地殼薄弱的地方,内部的水也在不斷向表層滲出。
根據科學家的估算,曆史上光是因為火山噴發而湧出來的水,就占到了現在海水總量的50%。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于外太空。比如隕石、彗星等星體的碰撞,如果這些星體中含有水分,就會将水送入地球表面。
研究發現,這些與地球碰撞的隕石,有些含水量達到了10%以上。不過有人認為這個觀點不靠譜,地球上現在的水這麼多,那在曆史上得遭受多少次撞擊才能積累成海啊。
于是又有一種外來說的觀點是,是太陽風将水送到地球的。太陽風就是太陽磁暴,每一次發生,會将氫核、碳核、氧核等元素送入地球大氣層。
之後經過與大氣層中的電子結合,進而就會變成氧原子、碳原子和氫原子,有了這些物質後,最後就會形成水分子。最終以降雨的形式,來到了地球的表面。
這種觀點不能說不對,但是和隕石攜帶一樣,太陽風的爆發次數是有限的,一次帶來的水都相當有限。
是以目前主流的觀點是,地球上絕大部分水,都是地球在誕生之初自帶的。
結語
不管地球上的水如何形成,它發揮的作用對生命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而且數十億年來,正是因為這些水和陸地的位置不斷變化,才讓地球變得多姿多彩。
回到文章開頭的腦洞,讓海洋和陸地的位置互換,表面看是地球結構的改變,本質上是讓地表的水位移。而地球的曆史,就是一部水的位移曆史,也正因為存在位移,生命才不斷演化和疊代。
是以說,現在要讓這些水突然位移,隻能說是現在地球上的這茬生命,活得有點不耐煩了。
參考資料:
《闆塊運動與宜居地球》 環球雜志 2023年3月17日
《地球上的水來自哪裡 哪種說法更靠譜?》 中國氣象報 2015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