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北“互通”為何遭遇群嘲?部門決策如何導緻系統風險?

近幾日,看到不少朋友在朋友圈傳播這個新聞,說是新年伊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經過友好協商達成一緻,兩校師生實作暢行互通。清北在職教職工和學生經校門核驗通過後,可以步行或騎行入校。

一、嚴肅的決策變成了網民笑料

無一例外地,朋友圈都在将這個新聞當做一個笑話進行傳播。

但在兩個著名學府的決策者那裡,這顯然是個嚴肅的事情。肯定是聽取了群衆的意見和呼聲,畢竟北大副教授李植“跨欄”進出校門已經成為全國性新聞,然後也肯定進行了互聯互通可行性的調研,校級上司也肯定進行了嚴肅的探讨和磋商,結果經過雙方協調小組的前期認真工作,說不定雙方舉行了校級上司隆重的會面儀式,簽署并互換文書,然後合照留念。

一切都是嚴肅的,也是順應群衆呼聲的,一切都是決策程式辦的,央媒也進行了報道了的,但是為什麼在網民那裡,直接就成了一個笑話了呢?

或許在兩所高校上司那裡,會感覺網民看法荒謬絕倫,正如一些上司幹部在決策後遭到群衆質疑的時候,常常輕蔑地認為網民言論不值一哂。但是如果考慮到,高校的聲譽和形象不是由自己決定的,而常常是由外部輿論決定的,網絡輿情和聲譽形象管理具有密切的聯系,就知道這種忽視網民意見和看法的做法是不對的。也就是說,清北兩所高校嚴肅的決策招緻群嘲,本身是值得檢讨的。

二、類似案例其實還有不少

其實,類似嚴肅決策最後導緻風險後果的,又何止這最新發生的清北互通事件?看看以下幾起案例,殷鑒不遠——

——某地教育部門為了本地中國小更好地生活和學習,進行反複研究後,定出了地方寒假時間,結果被網民發現是“史上最寒碜的寒假”,引發一片不滿聲音。最後還是省裡相關部門出面,統一規定了寒假時間,争議才算塵埃落定;

——今年的除夕在相關部門的安排之下可能不放假的新聞,一度引發了全國百姓的不滿。大家抱怨說,洋節不好過,現在連傳統佳節都不好過了,畢竟這是中國人幾千年來全家團聚的重要日子,再大的理由也說不過去。雖然相關專家洋洋灑灑羅列了一大堆理由,也沒能平息百姓的不滿,最後還是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通知,再次強調鼓勵各機關安排職工除夕休息,除夕才算“失而複得”:

——在提升股市成為從官方到民間高度共識的關口,相關部門近日一個檔案“及時”出台,一舉将股市打得狼狽不堪,此前各種政策吹風、信心鼓勁帶來的一點難得成果,幾乎煙消雲散。難道這個政策出台輕率嗎?肯定不是,必然是經過各種調研才出台的,但是一出台,就給經濟帶來一股寒意。實際上,2022年2月,騰訊已經一度股價大跌,就源于社交媒體的一個未經證明的說法,傳言相關部門将針對遊戲産業釋出一個利空的新規定。沒想到,到今年類似政策如期出台,騰訊和網易又是以大跌。真是“同一個地方跌了兩次”;

——在今年日本核污水排海之後,包括中國在内的國際社會輿論進行了嚴厲的抨擊,人們對于海水的品質無比擔憂,在此之際,某部門突然召開了新聞釋出會,說經過多年治理,海水品質大幅度提升等等。雖說單看新聞都沒問題,但卻和當時國内外輿論動向嚴重沖突,甚至讓網民分不清“上頭”的引導風向到底是往哪個方向吹?

……

這種現象,我們在2022年撰寫的《複盤2021年夏末的那段“耦合風險”現象》一文中,已經探讨過這個“耦合風險”現象,說一個部門出台政策,可能是科學調研的結果,但是在各個部門依據自己“帕累托最優”出台各自政策的時候,卻可能産生非常意外的負面聚合效應,導緻從最優變成次優,甚至互相抵消,到效果最差。比如,在2021年夏末各個部門密集出台防範“資本過度擴張”等各種重大政策之後,不少觀察者對未來經濟預期悲觀,有外媒宣稱“中國正在重置其經濟底層邏輯”等。

這種現象,經濟學稱之為“合成謬誤”,是經濟學家薩缪爾森提出的概念,是說一個經濟政策,在微觀上是正确的,宏觀上不一定正确;反之,宏觀正确的,微觀上不一定正确。比如,在中國承諾“碳中和”後,很多地方開始收取碳排放稅,甚至拉閘限電成風,根本不管企業死活,碳排放是降低了,企業也癱瘓了。

實際上,這種現象早已引發中央相關部門的關注,并給出了提醒,比如,在2022年3月,就在美國加息的前夕,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穩預期穩市場,會議強調,凡是對資本市場産生重大影響的政策,應事先與金融管理部門協調,保持政策預期的穩定和一緻性。但是遺憾的是,相關部門在出台政策前後,并未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結果政策一出台就成為風險因素。

近年來,不少專家從各國産業發展的曆史和現實的教訓出發,反複提出防範“合成謬誤”的風險。今年下半年,中央相關部門又提出防範這種風險,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種現象依然未能避免。

三、破解“合成謬誤”需要什麼輿情素養?

那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為什麼部門“嚴肅認真”出台的政策,反倒構成了系統性的風險,搞成了這種“合成謬誤”呢?

就以北大清華的“互聯互通”做法來說,在進行決策的時候,雖然也是出于為兩校師生做好事,并認為這肯定是個好政策、好新聞,但決策思維卻出現了一個嚴重的偏差,那就是僅僅從兩個機關的局部利益、從“朋友圈”的狹隘角度出發,卻恰恰忽視了中國網絡輿論和輿情的主體——數億網民的感受,而他們才是這種政策真正的評論者和左右輿論的群體。一旦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出台的政策就必然是忽視他們的,那也就難免會遭受他們的嘲諷,進而使得嚴肅決策行為變成了輿論場裡的一個負面案例。

如果決策者考慮到,兩所著名高校這種“豪門”本身就自帶輿情敏感性,這種“強強聯姻”行為除了對自己有好處,對社會大衆毫無意義,那麼就知道這個做法肯定會引發網民的側目而視。如果再深一點考慮,就應該知道,網民要的不是看你們豪門之間聯袂演戲,而是希望校園全面開放,面向社會大衆開放,不光是增加社會福利,更借此徹底向疫情時代告别,增強社會信心。

是以,我們可以這樣說,兩個著名學府的這個決策之是以出現問題,主要在于決策者缺乏輿論和輿情意識,可以簡單地歸結為缺乏“輿情素養”。所謂的“輿情素養”,就是出台政策之前,必須要站在“雲端”,也即網絡的高度、從作為輿論輿情主體的數億網民的角度看問題,排除引發輿情的風險因素,才能做到安全穩妥。

對于各個部門來說,在出台政策之前,就有必要充分考慮當下網絡心理、社會情緒是否有合适的接受土壤?并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看這個部門政策的出台,時機是否敏感?内容是否和當下有所沖突?網民怎麼看?媒體怎麼看?輿論會怎麼說?這都是需要考慮在内的。

再比如說,相關部門在讨論除夕放不放假的時候,有沒有考慮到當下中國百姓敏感的心理?洋節已經不好過了,但是人們又需要放松、需要娛樂,那麼除夕作為傳統佳節,就必然承擔更多的職責,此時就應該給網民一個大福利、放假“大紅包”,以換取百姓的歡心,但是遺憾的是,相關部門并未考慮這一點,而僅僅從部門決策思維出發,終于出台了一個自己滿意、但百姓普遍不滿意的方案。

從上述各種案例能看出,即便是領域内最優秀的決策者、部門最優質的決策,如果大家缺乏輿情素養,也可能導緻系統性的風險,給整體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損失。重要的是,這種現象不是一起兩起了,也不是今日昨日了,而是一直都有,幾乎就是中國社會一個風險性的現象。

當下的現實風險還在于,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對于當下和未來的極端重要性和急迫性,從中央到地方,各個部門都行動起來了。有的密集調研,有的出台政策,想緩一緩的做法提前拿出來,想松一松的念頭又趕緊“卷”起來。這本來是好事,“衆人拾柴火焰高”,但是不能不說,在這個大家夥齊齊上陣的關鍵時期,衆多部門多出政策、多出辦法,反倒是“合成謬誤”的高發期、高風險期,這一點是不能不防範的。

上海财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教授提出,合成謬誤是科層體系的必然産物。因為在嚴密的分工體系下,将相同的目标分解到不同部門實施時,往往會産生較高的協調成本甚至出現協調失靈,難以完成既定的任務。如果從這個觀點看,合成謬誤就不是一個偶發的風險,而是一個深嵌于體制之内的風險因子,需要時時關注,并出台政策以制度之力進行防範和修正。

但是如果僅僅從輿情的視角來看待這種合成謬誤,我們的建議倒是非常簡單,那就是部門的決策者在出台政策之前,除了需要提高政治站位,站在更高的層面,站在全局的立場外,更要以網際網路的雲端視角,嘗試以網民、以媒體的身份進行代入式觀察,以輿論的視角反觀自己政策的社會反響,如果由此看到了政策的風險後果,網民和輿論的潛在的情緒波動風險,那就趁早進行風險的化解,進行更為穩妥的政策論證。

我們希望類似的教訓給相關部門一個提醒,那就是必須增強輿情素養,從更高的雲端、更廣泛的視野、更民生的角度來看待自己部門的政策和決策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