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注”,既友善您進行讨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綜述
太陽是一顆恒星,地球和太陽系的其他行星都圍繞着太陽運動,這是一直以來的常識。但其實,太陽并非是真正的“恒星”,其他行星在圍繞太陽公轉的同時,太陽也會帶着其他行星圍繞着銀河系公轉。
太陽繞着銀河系進行公轉的速率是220公裡/秒,一年就可以行進64億公裡。太陽每年行進如此長的距離,為何我們在地球上觀察到的星星位置卻不會有變化呢?
太陽系和銀河系
宇宙中星系的數量有千億計,太陽所在的銀河系隻是其中一個。銀河系是一個扁平狀的螺旋星系,直徑約有12萬光年,其内部有約2000億顆如太陽一樣的恒星。
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品質的黑洞,超大的品質吸引着外圍的4條旋臂上的天體圍繞其轉動。我們所在的太陽系就處于4條旋臂中的獵戶旋臂上。
太陽距離“銀心”約2.6億光年,圍繞“銀心”的公轉速度約為220公裡/秒,每年狂奔64億公裡的距離。太陽系圍繞“銀心”公轉一周稱作一個“銀河年”,而一個“銀河年”大約相當于2.2—2.5億個地球年。
太陽自誕生起,距今已經有50億年的時間了,大約已圍繞“銀心”公轉了20圈。太陽在公轉的同時,系内的各大行星也會和太陽一起圍繞“銀心”旋轉。這樣看來,各大行星的運動軌迹并非是一個圓,而是螺旋形狀。
銀河系中,絕大多數天體所在區域形成的平面被叫做“銀道面”。太陽在公轉時,并不是一直處于銀道面中,而是在銀道面上下以波浪的方式規律行進。
大約每隔3200萬年,太陽就會穿越一次銀道面,上一次太陽穿越銀道面還是在300萬年之前。有科學家認為,太陽在銀河系中穿越不同區域時,會對地球造成一定的影響。
有的區域星際物質密度較大,太陽系内的各種小天體如小行星,彗星等,在穿越這類區域時會受到星際物質引力的幹擾,提高地球被小行星撞擊的機率,形成周期的“物種大滅絕”。不過這隻是一種推測,還并無确切的定論。
宇宙中太陽一刻不停地圍繞着“銀心”公轉,地球圍繞太陽運轉一周後,回到的已經不是原來的宇宙位置了。既然如此,那為何我們看到的星星位置卻沒有出現太大的變化呢?
相對靜止的星體
宇宙中不存在絕對靜止的天體,一切天體都在不斷運動,隻有在特定的參考系下才會表現出靜止的狀态。人類觀察到的星體也是如此,不管是太陽還是地球,或者其他行星,都處于不斷運動的狀态。
人類之是以觀察不到各種星體在移動,是因為這些星體和地球處于一種相對靜止的狀态。地球上,人類肉眼所能觀察到的星體距離地球都在1000光年之内,這其中包括太陽系内的星體和很多系外星體。
地球上的人類可以通過肉眼觀察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大行星。這五大行星和被太陽帶動,和地球同步繞“銀心”旋轉,人類自然觀察不到它們的位置變化。
太陽系外的其他星體同樣在繞着“銀心”旋轉,它們和太陽系之間也差不多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态。好比兩個人乘坐一輛汽車,車内的兩個人就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态,互相感受不到對方在運動。
銀河系旋臂中的太陽系和其他系外星體共同圍繞“銀心”旋轉,形成相對靜止,可能不同星體運動的速度有些許差别,但人的肉眼卻無法觀察到它們的位置變化。
地球和星體的距離
人類觀察不到星體位置變化的另一個因素便是距離。人類能觀察到的系外星體,對于地球而言距離實在是太大了。
人類能觀察到的北鬥七星,距離地球最近的是“星體”,有78.2光年遠。用來指引方向的北極星距地球有433光年之遠。距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恒星是比鄰星,大約有4.2光年。
如此之遠的距離,人類很難直覺地觀察到它們的位置變化。假設在一個開闊地帶,一個人以5米/秒的速度在你面前運動,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的位置變化。但如果他距離你有10公裡之遠,你就很難感受到他的位置變化。
銀河系内的星體也是如此,它們無時不刻不在運動。但由于距離地球太過遙遠,加上宇宙中又十分開闊,沒有合适的參照物,是以很難通過肉眼觀察到它們的位置變化。隻有使用高精度的望遠鏡,才會觀察到它們位置上的細微變化。
星體的變化尺度是數以萬年計的,如今人類觀察到北鬥七星的排列像一個“勺子”,但在10萬以前卻更像一個“鏟子”,而到了10萬年後,又會呈現出“推車”的形狀。其他星座的變化也是如此,變化尺度動辄數萬年,人類短暫的壽命很難感受到它們的變化。
結尾
銀河系中的太陽系和其他星體都會圍繞“銀心”運轉,地球和其他星體會處于相對靜止的狀态,即使其他星體有一定的變化,但對于觀測的人類來講變化程度太過微小,并不能直覺地察覺到它們的變化。
相比于整個宇宙而言,人類實在是太過微小,太過微不足道了。但這并不妨礙我們人類對宇宙的探索,正是因為宇宙如此浩瀚和廣袤,才讓人類的探索更加有意義。
最後,由于平台規則,隻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