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來發:“爆紅”讓英歌舞順時而變

作者:羊城派

視訊加載中...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Transparency

【走進工作室】

2023年12月18日,廣東官宣“氣候入冬”,寒潮來襲。淩晨四點,普甯市區卻熱氣騰騰:街頭的宵夜食肆尚未打烊,菜市場上備貨的身影來來往往……在南山社群居委會裡,英歌舞的棒槌聲敲響夜空。

普甯英歌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正帶領南山英歌隊隊員們,緊張地籌備着天亮後的演出。

兔年春節,“中華戰舞”英歌舞燃爆海内外。當時,羊城晚報記者曾第一時間采訪過陳來發。

在他們“爆紅”一年後,我們又來到揭陽普甯,再次專訪陳來發,拍攝記錄了南山英歌隊從夜訓到演出的一整天行程,實地探尋英歌舞的變化與發展。

埋下傳承的種子

2024年,陳來發迎來與英歌舞結緣的第50個年頭。他18歲時加入普甯南山村的少年英歌隊,從練習生到後來成為南山英歌隊隊長兼教練,他說,過去這一年,是他這幾十年來最忙的一年。

陳來發:“爆紅”讓英歌舞順時而變

陳來發在南山村的英歌舞牆繪前走過

在普甯,有上百支英歌隊遍布各個鄉鎮,但作為快闆英歌的代表,“南山英歌”是其中最聞名遐迩的一隊。

随着普甯英歌舞火爆出圈,不少外地遊客慕名而來,隻為現場一睹他們的飒爽舞姿。是以這一年裡,陳來發與他的英歌隊不斷加檔演出,還多次走出潮汕地區,在深圳、佛山等地亮相一些民俗表演活動。

時值歲末年初,陳來發的日程排得滿滿當當。他給我們看用紙筆記下未來一個月的所有行程:

2024年1月15日,建立的南山英歌傳承基地新館将落成啟用,他正在為此作最後沖刺;新年正月初一,南山英歌隊将赴英國倫敦開展交流表演,出行前還需要各種準備……

陳來發引我們去看他今年灌注心力最多的南山英歌傳承基地。基地位于南山村主幹道,道路兩旁的牆上繪就不少英歌舞的主要人物角色:紅面紅須的“頭槌”關勝、黑面黑須的“二槌”李逵,抓蛇的時遷、豹子頭林沖、母夜叉孫二娘……

“基地這裡以前曾是我就讀國小的地方。”陳來發說。現在建設中的基地得到當地大力支援,建成後将設有英歌展覽廳、演練大廳、練功房、化妝間等,這裡将成為普甯英歌舞的地标。

英歌彩繪牆的盡頭,便是普甯市南山國小,英歌藝術展覽館就設定在國小校園裡。陳來發把不少珍藏都放到了這裡,包括曆代英歌服飾道具,南山英歌隊所獲得的獎牌、錦旗以及他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證書。

陳來發十分珍愛的,還有展館一角的數十個英歌“小臉譜”石頭畫。在他看來,這些石頭畫便是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的一顆顆英歌舞傳承的種子。

陳來發:“爆紅”讓英歌舞順時而變

南山國小孩子們在石頭上畫的英歌臉譜

傳播帶來新契機

淩晨4點,南山社群居委會大樓裡,南山英歌隊的隊員們正在為今天的演出化妝。三名化妝師傅從淩晨3點開始作業,為30多名隊員畫臉譜。在等待的時間裡,這群稚氣未脫的少年打遊戲、刷抖音,互相玩鬧着。

“讓他們早上7點起床上學可能遲到,但讓他們舞英歌,淩晨2點就能爬起來。”陳來發說,當地大部分男孩的成長曆程中,都留下了英歌舞的印記。他們有的專門學過英歌舞,有的常為朋友的表演和排練捧場,有的還是父子倆、兄弟倆一起參加同一支英歌隊。

隊内的“團寵”——6歲的“小時遷”陳楷銘今年在視訊平台上火爆出圈,被網友們親切稱為“蛇寶”。他的爸爸是隊裡的“二槌”,扮演李逵的角色。

陳來發:“爆紅”讓英歌舞順時而變

“小時遷”陳楷銘已成網紅

英歌隊的隊員們幾乎都有自己的抖音号,他們不定期釋出英歌舞的台前幕後、排練或演出直播,大方向網友展示卸下妝發後真實的自己。陳來發今年也開設了自己的抖音号,南山英歌隊在兔年正月十五還開設了官方賬号。

陳來發感慨:“我希望每支英歌隊都有機會走出村鎮,走出普甯,去更大的舞台演出。短視訊的記錄和傳播,無疑增大了這個可能性,讓英歌舞被更多人看見。”

無論身處何地,成長或老去,潮汕人都能被英歌舞的棒槌聲敲響“鄉愁”。今年以來,嶺南非遺“現象級”爆款傳播的案例比比皆是。不少未經剪輯的英歌舞演出、訓練視訊,都能獲得上萬點贊、數十萬播放量。

為傳承而作出改變

陳來發告訴我們,過去,英歌舞有“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如今,類似的“祖訓”正在悄然變化。

陳來發:“爆紅”讓英歌舞順時而變

南山英歌隊在演出

尤其是看到英歌舞今年“火起來”的現狀,陳來發更意識到,想讓英歌舞傳承并發揚光大,就要讓更多人走進英歌舞的隊列中。

他說,英歌隊隊員都是利用業餘時間聚在一起訓練和表演的,大多屬于“為愛發電”,大家的共同目的就是要努力傳承最傳統的英歌舞,“把祖宗的東西原汁原味留下來”。

2017年,陳來發借“非遺進校園”的東風,以南山國小作為教學陣地,組建了一支少年英歌隊,屢次帶隊參加省市的演出活動。如今,南山英歌隊近半數隊員都是2017年第一批“英歌進校園”培養出來的少年。

2020年,少年英歌隊還參加了廣東衛視灣區春晚的表演,向更多人展現代代相傳、生生不息的“英歌魂”。這支隊伍已成為南山英歌隊的後備力量。

“我與幾個英歌隊骨幹讨論過英歌舞傳承的問題,希望英歌舞能擴大教學面,不論本地外地,不論男生女生,隻要想學,我們都歡迎。”陳來發說。

2023年6月27日,南山英歌傳承基地正式動工。随後的開學季,到南山國小報名參加英歌舞課程的學生達380餘人,既有男生,也有女生。

“普甯英歌舞在2006年成為國家級非遺以後,就不隻屬于南山村了,也不隻屬于普甯,而是國家共有的文化遺産。”身穿白色運動服的陳來發,騎着白色的電動車馳行在普甯市區,實在看不出他已年近七秩。

在這一年,在這一天一夜裡,我們看到以陳來發為代表的普甯英歌舞傳承人,正持續努力地讓古老的嶺南非遺以年輕的姿态不斷走進更多人的生活,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藝 談】

英歌長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羊城晚報:過去英歌舞有“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今年卻有了改變,您是怎樣考慮的?

陳來發:潮汕地區許多鄉寨都是同一姓氏族群居住,也有很多同一姓氏的祠堂。這種強烈的宗族觀念,讓英歌舞在傳承中有着“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定。

今年放開教學,主要是看到英歌舞的傳承開始存在青黃不接的現象。現在舞英歌的人大多是業餘愛好,都有本職工作,如果不想學了,随時可以退出。

近三年來,成熟的隊員隻剩下20人左右了,即使把2017年第一批“英歌進校園”培養的學生納入進來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思考,怎樣才能讓英歌舞長盛不衰。

另外,今年英歌舞“火起來”以後,不少外省舞蹈學校專程來交流。那時候我就想,希望能夠讓外地學生學到實際内容。為了保證英歌舞的延續,我覺得必須要放開教學。其實就算不放開教學,如今短視訊傳播這麼廣泛和迅速,人家照樣可以對着手機學習。

羊城晚報:“小時遷”出圈的時候才5歲多,年幼的他為何可以擔當起領頭的角色?

陳來發:南山英歌隊有一大一小兩個“時遷”。在這之前是沒有先例的。當然,我不是憑空設定一個角色,我希望英歌舞的傳承,能做好以大帶小,以老帶新。

“小蛇”陳楷銘已經是他們家第四代英歌隊隊員了。他曾爺爺表演英歌舞時,我還是英歌隊後棚唱小戲的,我們曾經同台演出;他爸爸陳恒欽現在是隊裡的“黑胡子李逵”。楷銘每天跟着爸爸在隊裡訓練,我就想,幹脆讓他一齊上陣吧。沒想到效果還挺好,一個小不點在一群“梁山好漢”中領頭,竟就火了。

其實人才流失是這些年影響英歌舞傳承的大問題。按照老規矩,英歌隊隻能讓成年隊員出演。但我覺得為了讓英歌舞發揚光大,小舞者也可以加入到隊伍中來。如今隊裡不少14、15歲的小孩,他們是當年“英歌進校園”培養出來的,都成長得很快。

陳來發:“爆紅”讓英歌舞順時而變

原文載于《羊城晚報》2024年01月02日A07版

文 | 記者 周欣怡 朱紹傑圖、視訊 | 彭灏明 戚容源 陳賢宇 彭澤祥 唐德榮 林丹丹 暨晴 李可渲(實習生)

出品人:杜傳貴 林海利

策劃:孫愛群 陳橋生

監制:鄧瓊 蔣铮 吳小攀

統籌:朱紹傑 何奔

執行:周欣怡 彭灏明 文藝 黃宙輝 孫磊

海報設計: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