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作者:光明網

作者:陳國龍(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福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這為教育強國建設和教育如何服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實作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必須凝心聚力建設教育強國,使大陸成為具有強大人才培養能力、服務貢獻能力、教育國際競争力的國家,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1.夯實理想信念的堅實根基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之鈣,是政黨強大、國家富強的精神支柱,對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舉旗定向的作用,也為抵禦意識形态領域風險挑戰提供堅強保障。通過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深化曆史認知教育、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等形式,切實增強理想信念教育,補足精神之鈣,可以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紮牢信仰之根、凝聚精神力量。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凝心聚力,使理想信念入腦入心等作用,是切實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關鍵之舉。為此,要将“民族複興”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點,以初心使命涵育擔當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将思想道德教育與生活日常相融通,打造日常性、長期性、互動性的理想信念教育;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曆史責任,着眼于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将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到全學段、各學科中,發揮思政教育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重要作用;緊扣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思想道德教育夯實理想信念之基,将堅定理想信念的豐富内涵、重大意義、實踐要求等講清楚、講透徹,增強受教育者對理想信念的感悟了解,進而将其内化為對黨和國家的情感歸屬、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奮鬥終身的價值追求,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深化曆史認知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曆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學史才能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必須通過深化曆史認知教育,增強受教育者對曆史的了解,将黨的百年奮鬥史講深、講透、講活,感悟初心使命對振奮民族精神、實作民族複興的重要意義,赓續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産黨人精神譜系,彰顯教育對于培養擁護中國共産黨上司和大陸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鬥終身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作用;将新中國史作為基礎教育内容,通過教育引導受教育者認識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厚植愛國情懷;通過深化曆史認知教育深入了解改革開放史中蘊含的精神力量,培養受教育者銳意進取、敢于創新的精神特質;注重對社會主義發展史的研究學習,使受教育者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裡程碑意義,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刻了解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曆史起點上不斷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基礎。

開展社會實踐教育。大道至簡,力行才能緻遠,實幹才能興邦,理想信念教育最終的落腳點在于指導和推動實踐。為此,要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性,将扁平化的書本理論轉化為立體化的實踐鍛煉,通過紮實開展社會實踐教育引導受教育者将追求理想信念的動力轉化為服務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實踐;完善社會實踐教育體制機制,建構家庭、學校和社會一體化的全方位、多層次實踐平台,為受教育者用行動踐行理想信念營造良好環境;通過社會實踐教育,将其上升為自覺行動,引導受教育者投身基層一線、投身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2.建構産教融合的育人機制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産業發展是國富民強的重要基礎,産業發展之根本在于人才,而人才之本在于教育。教育是維系推動産業經濟可持續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動力源,産教融合是進一步夯實國家産業發展根基的有效途徑。一方面,“教”與“産”對應的是知識的内化吸收與外化實踐,是實作人的本質力量的兩個重要環節;另一方面,産教融合能夠有效均衡人才供需,從根源上解決就業問題,鞏固民生之基。是以,必須加快建構新時代産教融合育人機制,更好地将人才紅利轉化為高品質發展動力。

提升教育品質,着力吸引産業主動融合。教育産業發展重在不斷謀求更為廣闊的合作、發展空間,提高各行業參與協同育人的主動性。為此,必須堅持優化培養目标,建構以産業需求為導向的動态培養目标機制,着力培養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産業和産業轉型更新重大需求的技術技能人才,以高品質人才供給賦能經濟高品質發展;必須不斷創新培養方式,通過共建實踐教育基地、定向培養、半工半讀等形式,将具體實踐緊密嵌入教學過程中,踐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标;必須提升科研創新實力,以更具競争力和吸引力的豐富科研成果,為産業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前期保障。

推動實作産教“真融”“真合”,激發産業高品質發展活力。推動産教融合走深走實是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必然選擇,其重點在于“真融”“真合”。首先,加強理念融合。推動産教融合必須堅持把德才兼備作為育人和用人的價值共識,同時通過主動吸納産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發揮産業文化的育人優勢,以校企文化融合互促提升人才供給精準度,進而更好實作産教“真融”“真合”。其次,課程教材内容必須緊跟産業發展,尤其是要把握好目前産業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趨勢,確定教學内容與産業需求緊密對接。最後,以教師隊伍建設為重要抓手,通過引入專業對口的産業人才精英,增強符合産業發展要求的教育精準性與專業性。

鞏固融合成果,建構産教融合評價體系。産教融合育人機制要不斷完善,必須用好評價回報“指揮棒”,綜合發揮其導向、調控和改進作用,形成“供給—需求—再供給”的良性循環。産教融合品質評價體系要注重社會價值,建立重實績、重貢獻的評價次元,促進教育與産業協同育人,不斷釋放其提升大陸勞動人口素質的效能;展現育人價值,建立人才供給與市場需求比對度的調查跟蹤機制,引導教育服務于支柱型傳統産業與戰略性新興産業調整優化布局;彰顯産業支撐價值,以增創産業實力與經濟利益為重要衡量标準,建立對接産業需求的學科專業設立與退出機制,充分發揮教育的人才支撐作用,更好服務産業,實作創新發展。

3.拓展“以文化人”的有效途徑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一個民族要實作複興,既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必須堅定文化自信,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教育作為知識傳承和文化創新的重要載體,發揮着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等重要作用,能夠維系國家認同、振奮民族精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石。

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領悟與了解,蘊含着對文化起源和發展的回溯和前瞻、對文化記憶的追尋和重建、對文化價值的透視和認知。新時代新征程,教育要不斷釋放文化活力,樹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精神坐标,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大力弘揚凝聚全黨全社會價值共識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浸潤人心、啟迪民智、凝聚力量,不斷增強廣大人民群衆的文化自覺,夯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文化根基。

堅定文化自信。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融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于一體,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辨別,是新時代堅定文化自信的豐厚滋養。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積極将世界不同文化中的優秀元素“引進來”,同時努力保持和傳承自身獨特個性,堅守文化主體性,展現出堅定的文化自信。教育本身具有篩選、整理、傳遞和儲存文化等作用,對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更新和創造發揮着重要作用。是以,一方面要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另一方面要充分激發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活力,彙聚強基固本的文化智慧和力量,使曆史傳統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充分彰顯百年大黨厚植文化根基、堅定文化自信的意志與行動。

推進文化自強。推動文化創新,必須在立足當下的基礎上,融通曆史,着眼未來。教育是人類傳承創新文明和知識、培養年輕一代、創造美好生活的根本途徑。是以,教育要不忘傳統、立足當下、面向未來,充分挖掘自身資源,充分利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豐厚積澱,為傳統文化賦予時代價值;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強人才隊伍建設,樹立科學正确的評價導向,為建設文化強國提供人才支撐和實踐指引;注重借鑒吸納各種文明的特色精華和有益成分,在深化交流互鑒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斷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夯實文化自強之基。

《光明日報》(2024年01月05日 06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