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民生直通車丨補短闆疏痛點 完整社群怎麼建?

作者:每日

新華社北京1月4日電 題:補短闆疏痛點 完整社群怎麼建?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社群是基層自治的基本單元,是服務人民群衆的“神經末梢”“最後一公裡”。大陸開展完整社群建設以來,各地探索了哪些方法?建設标準是什麼?完整社群建設下一步将如何推進?

聚焦“一老一小” 補齊社群服務設施短闆

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居民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對社群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以來,住房城鄉建設部大力推進完整社群建設,提出了完整社群的6個目标,包括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完善、便民商業服務設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礎設施完備、公共活動空間充足、物業管理全覆寫以及社群管理機制健全。

完整社群怎麼建?帶着問題,記者近日來到浙江杭州蕭山區湘湖社群。在小芽兒農場,記者看到湘湖幼稚園的孩子們正在老師的帶領下燒火蒸蕃薯、為蔬菜澆水、拔蘿蔔葉喂小兔子吃,孩子們興奮的小臉漲得紅撲撲的。

通過改造原閑置空間,社群打造了2000平方米的社群幼兒戶外實踐基地,并在去年下半年進行更新改造。湘湖幼稚園園長徐炜說:“孩子們特别需要這樣的與自然聯結的空間,可以通過種植、科學探索、生活和遊戲的方式培養動手能力。”

在幼稚園對面,是一個由原社群辦公樓改造而成的童樂中心,60多歲的吳海江正在二層的百姓健身房等他的孫子。“小孫子每天都要來童樂中心玩兒一會兒,我等他時就在這健健身。”吳海江口中的童樂中心配置托育區、娛樂區等,解決了托育設施不足、嬰幼兒早教服務缺失的問題。

聚焦居民生活需求,完整社群建設缺什麼補什麼。老人和兒童在社群生活的時間最長,且步行能力有限,是社群需要優先滿足、充分保障的人群。

在杭州,有數百個小區像湘湖社群這樣進行了完整社群改造,完善了“一老一小”等服務設施,通過挖掘、盤活利用存量空間來增建或擴建托育中心、老年活動中心,設立智慧醫療服務站,設立“長者食堂”。

住房城鄉建設部于2023年7月會同國家發改委等6部門印發關于印發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名單的通知,确定了106個試點。據了解,2024年大陸将繼續建設一批完整社群,重點補齊“一老一小”等設施短闆,加強無障礙的環境建設和适老化的改造,打造一批兒童友好的空間建設樣闆。

有效協調科學規劃 提升便民惠民服務水準

完整社群建設需要多方統籌、科學規劃,将服務和資源延伸到居民家門口,推動單一社群向完整社群轉變。

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區濕地公園社群在建設完整社群的過程中,因地制宜将公園與社群打通,盤活利用周邊已有的15公裡健康步道、圖書館、美術館、紅色驿站等公用設施,一體化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上海市徐彙區徐家彙街道樂山社群結合城市體檢,形成試點方案,充分發揮社群規劃師團隊專業作用,針對街道景觀提升制訂街道設計通則、“一幢一圖”街面建築導則等,明确片區整體提升技術指引和施工藍圖。

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的星民社群、七甲閘社群和水電社群是相鄰的三個社群,總居住人口超過20000人,曾經面臨環境秩序混亂、缺乏公共配套等問題。

如何打破原有社群格局,建設完整社群?杭州市濱江區西興街道黨工委書記周翔介紹,當地街道将三個社群合并為現在的缤紛社群,在保留原有社群建制的情況下,通過建立聯合黨委的方式,開展集中協調。

增補公共服務、加裝電梯、開展社群微空間改造……各地在完整社群建設中,不僅提供更多設施和服務保障,也結合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工作,使得社群環境大為改觀。據了解,全國試點社群共計劃建立(改造)社群綜合服務設施、老年服務站、社群食堂、事先串通的人所、社群衛生服務站、社群公園等設施1000餘個。2023年全國完整社群建設試點已完成投資近40億元,其中引入社會資本13.02億元。

提升“造血”能力 探索可持續營運

完整社群不是簡單的服務設施完善,更需考慮可持續性問題。專家認為,一些便民利民設施不能為建而建,不能成為面子工程或應付差事工程。這些設施有建設改造成本和營運成本,在政府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閑置或歇業都會造成資源浪費。

一些城市在完整社群建設中積極探索可持續營運機制、多元化投入機制。在上海靜安區臨汾路街道的380弄社群,記者看到“臨居裡”便民服務車正在向居民免費發放“反詐”雞蛋。

便民車從業人員介紹,社群投資一輛便民車需要約5萬元。便民車一頭收集居民修傘、磨刀、衣物縫補清洗等“針頭線腦”需求,一頭連結20家企業為居民提供服務。同時,會賣一些産品,做一些品牌宣傳,實作長期營運。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區公園社群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營運,采取“政府+企業+國資公司”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投資主要用于建設社群光伏節能設施,營運社群托育中心、養老食堂、日間照料中心、社群超市、便民服務網點等經營性公共服務場所。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人民群衆對更舒适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優質的公共服務、更完善的社會保障等充滿期待。各地需不斷因地制宜探索完整社群建設方法、建立立設模式、完善建設标準,以點帶面提升完整社群覆寫率,增進民生福祉,切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