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CCER重新開機催生林業碳彙市場化機遇 權屬、标準等問題待解金融機構仍躊躇觀望

作者:王琦 785

林業碳彙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在大陸實作“雙碳”目标的過程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在不久前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第28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上,以林業碳彙為主的生态系統碳彙再次受到廣泛關注。COP28形成的決議中提出,要加強努力,在2030年前停止和扭轉毀林及森林退化。

随着《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的陸續釋出,種種信号表明,大陸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CCER)市場即将重新開機。2023年10月,生态環境部正式釋出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的首批項目方法學,包括造林碳彙等四個領域,相關産業端已在摩拳擦掌、謀篇布局。

多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的業内人士認為,除了造林碳彙和紅樹林修複以外,還有很多林業碳彙方法學等待開發。作為CCER的重要項目類型之一,業内認為未來林業碳彙将迎巨大發展機遇。但是,不清晰的權屬、不明确的标準與方法學、不夠充分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是金融機構在林業碳彙上躊躇的主要原因。想要提升金融機構信心,加速入場并提供豐富的綠色金融産品,除了需要進一步解決上述問題,還需要相應地完善和規範林業碳彙項目的設計、開發和核證,切實核算出可交易森林項目的碳彙量。如此,林業碳彙才能進入碳市場變現,實作市場化。

造林碳彙等獲準首批CCER方法學

2023年10月24日,生态環境部制定釋出了造林碳彙(含竹林)、紅樹林修複、并網海上風電、并網光熱發電共4項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方法學。

與2017年運作的CCER方法學相比,新版造林碳彙方法學做出了一些修訂,進行了更新完善。

“現在形成的版本相比之前的方法學更加集中,使用範圍上有所增加,适用于喬木、竹子、特灌造林等幾個類型,在一些适用條件如額外性、權屬、造林過程中技術措施上進行了一些限制。”近期,在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态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中國綠色碳彙基金會以及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聯合舉辦的研讨活動上,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态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研究員、新版CCER造林碳彙項目方法學第一主筆人朱建華介紹。

針對林業碳彙發展,朱建華進行了預測,“這要看自願碳市場的需求和主管部門的決定,未來可能做一個大的森林經營方法學,也可能參照VCS(Verified Carbon Standard,核證減排标準)的做法做一些關于森林保護、減少采伐、森林品質提升方面的方法學,例如退化林修複、次生林改造等更具體的方法學。我們希望有更多支撐林業碳彙發展的項目方法學出台。”

具體來看,朱建華認為新版CCER造林碳彙方法學整體有五方面的變化。

首先,新版方法學在核算方法上優化了區分碳庫或排放源的算法,并提供所有預設參數,項目業主和審定核查機構可以參照預設參數進行項目檔案設計、實施和減排量核算。

其次,基于真實性、保守性原則,新版方法學突出了很多具體做法。比如,考慮到了造林活動造成土壤有機碳損失的過程,沒有考慮把木産品再放進計算範圍之内。此外,基于潛在的自然災害和人為損害的風險,還增加了非持久性風險的扣減率等。

“對業主來講可能有一些損失,但是從我們總體市場碳彙量真實性、可靠性來講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朱建華說道。

此外,新版方法學在“額外性”上做了比較大的改進,增加了免予額外性論證的項目條件。凡符合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區、國家重點生态功能區或屬于生态公益林這三種條件之一的造林項目,均可免予額外性論證。

朱建華表示,這對業主來說是好事,可以省掉很多繁瑣的額外性論證舉證環節。同時,新版方法學還增加了很多關于審定核查的要點,讓項目業主、審定核查機構對證據資料、審定核查内容的認知更明确,有助于項目開發效率提高、降低成本。

最後,在生物多樣性方面,方法學雖然沒有對造林的技術措施、樹種選擇進行明确規定,但在方法學适用條件中對造林地塊類型、原有植被移除、火燒和土壤擾動等活動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彙項目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也遵循了CCER項目應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據了解,目前碳彙項目開發仍較少關注到生态效益,尤其是在CCER等以履約為主的市場中。業内認為,出于履約需求購買碳彙的企業對生物多樣性效益的認可度和需求不足,以及缺少權威的生物多樣性效益量化标準是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獲得《氣候、社群及生物多樣性标準》(CCB标準)認證的碳彙項目能夠獲得市場溢價,鼓勵了對具備減緩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兼具社群發展等多重效益的林業碳彙項目開發。

林業碳彙市場化潛力有待提升

“為了實作國家、區域和企業碳中和目标,需要考慮生态系統碳彙作為碳中和最後一公裡的解決方案,這是實作碳中和目标的壓艙石。”中國綠色碳彙基金會副秘書長侯遠青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

目前,包括林業碳彙在内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NbS)正在成為全球關注熱點。

作為減緩氣候變化重要的途徑之一,NbS亦在COP28上受到廣泛關注。目前,大陸已将NbS納入國家治理、氣候行動和氣候政策的相關工具。助力林業碳彙增長已勢在必行。

在上述研讨活動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森林生态環境與自然保護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劉世榮表示,綜合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和UNFCCC(《聯合國氣候變化架構公約》)等資訊,森林碳彙潛力提升有四大途徑:保碳、擴碳、增碳和碳資源化利用。

其中,保碳措施主要是保護現有森林生态系統,減少毀林和森林退化;擴碳措施為造林,主要是人工造林、國土綠化等;增碳措施為再造林、退化林改造和森林經營管理;碳資源化利用措施主要是通過生物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生産利用木質林産品。

劉世榮介紹,在保碳方面,大陸已經提出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在擴碳方面,大陸推進了大規模國土綠化,現在又提出科學綠化,以水定綠;在增碳方面需要很多技術措施,要對樹種配置、選擇、經營等進行研究,尊重自然規律,此外以竹代塑也有着廣泛發展空間,未來可以利用大量的生物能源作為建築等領域的材料。

“據聯合國環境署2023年釋出的報告,森林增彙的平均成本為每噸30-50美元。”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RDC)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張潔清向21世紀經濟報道介紹,全球森林碳彙平均價格,隻有2-10美元,可是要造林增彙的成本遠遠高于它,這中間有着巨大差距,價格遠遠不能覆寫成本。

林業碳彙融資市場近年來經曆了較快的發展。據張潔清介紹,2015年之前,自願減排市場是林業碳彙融資的主力,2015年後,随着全球氣候行動的加速,尤其是碳定價機制的加快,管制減排市場下的林業碳彙融資規模快速上升。2017年到2019年,全球管制市場下的林業碳彙融資規模已達到了2.336億美元,超過了總融資規模的50%;自願減排市場的林業碳彙融資規模達到了3972萬美元,占總融資規模的8.9%。

“沒有資金支援,氣候變化的減緩、适應就無法真正實作。”張潔清強調,面對巨大的資金需求,僅靠公共資金是遠遠不夠的,而非公共資金的其他金融形式是關鍵解決方案之一。

林業碳彙需要綠色金融支援

林業碳彙要實作增長,既要依賴于科學的技術配置,又要依賴于金融機制為其提供幫助。在成本與回報之間的巨大差距下,綠色金融成為了林業碳彙發展的重要支援工具。權屬問題、不夠充分的激勵和保障機制,是金融機構在林業碳彙上躊躇的主要原因。想要提升金融機構信心,加速入場并提供豐富的綠色金融産品,還需要建立一套明确、完善的林業碳彙相關方法學。

為解決權屬問題,2023年9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下稱《方案》)提出,支援符合條件的林業碳彙項目開發為溫室氣體自願減排項目并參與市場交易,建立健全能夠展現碳彙價值的生态保護補償機制。

在金融方面,《方案》提出,将林權交易服務等納入綠色金融支援範圍,加大對林業貸款的支援力度。商業銀行林權抵押貸款不良率高出自身各項貸款不良率3個百分點(含)以内的,可不作為監管部門監管評級和銀行内部考核評價的扣分因素。

目前,大陸在綠色金融領域處于領先地位。2015年,《生态文明體系總體方案》裡明确提出綠色金融的概念,随後一系列包括央行《綠色金融指導意見》在内的檔案,為綠色金融建立了完善的發展思路、管理體系。

不過,張潔清向21世紀經報道記者指出,大陸綠色金融市場規模雖然很大,但主要集中在銀行,以綠色信貸為主,其他的金融工具參與有限。

“在CCER沒有啟動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森林很重要,森林碳彙也很重要,但是它沒有被名正言順地賦予價格,銀行不太願意投資。CCER市場啟動後,我們相信未來金融機構,包括非銀金融機構,參與林業碳彙會有更多的動力。”張潔清說。

CCER啟動後,綠色金融支援林業碳彙依然面臨挑戰。

張潔清認為,首先,未從法律層面明确林業碳彙的權屬。方法學中明确必須權屬明晰才能對它進行定價,權屬不說清楚金融很難介入。其次,綠色金融産品不豐富,服務機制不健全。方法學不完善,價格也難以厘清,金融機構就越沒有動力參與,也不會積極開發金融産品。最後,激勵和保障機制不足,需要一些鼓勵政策來讓金融機構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才能確定金融真正支援林業碳彙的發展。

“在初期,政府的一些激勵和保障是必不可少的。隻有這樣,我們才能讓小的市場慢慢培育起來。市場壯大以後,很多事情市場自然會給你答案,市場越活躍我們的事業發展也越好。”張潔清說。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此前對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借鑒國外經驗,大陸可以考慮在國内推出林地REITs。作為權益型REITs的底層資産,其有一個獨特的優點,就是在有預期正常的回報之外,還可以有一個不那麼确定的權益性收益部分。這個對各方高度關注但尚未正式開閘推開的林業碳彙來說,尤其适合推出林地REITs,允許市場有想象空間。

魯政委介紹了大陸推行多層次碳市場的可行性。第一層次是國際層面承認的碳彙,遵循國際上的方法學,可以用于國際碳抵消。第二層次是國内認可的碳彙,可以在國内進行碳抵消。第三層次是區域性的碳彙,隻能進行一定區域内的碳抵消。通過多層次的碳市場,既可以倡導綠色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可以發揮主體功能區的比較優勢,建立其區域之間的市場化利益補償機制,有利于縮小東西部發展差距,促進公正轉型。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