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縣,古代稱為“昭馀祁”。
《周禮·職方》記載:“正北曰并州,其澤薮曰昭馀祁。”其中的“并州”,是指太原盆地;澤,是指水積聚的地方;薮,是指生長着很多草的湖;澤薮合稱,則是指水草茂盛的淺湖。
也就是說:在太原盆地,有座水草茂盛的淺湖——昭馀祁。
《爾雅》之中,也把“昭馀祁”列為當時全國的十薮之一。
歲月變幻,滄海成為桑田,昭馀祁的淺湖也幹涸了,成為“祁地”。
春秋時期,祁地屬于晉國的勢力範圍。公元前556年,晉平公将祁地賜給大夫姬奚作食邑。姬奚以地為姓,改姓為祁,即曆史上有名的“外舉不避仇,内舉不避親”的祁黃羊。
公元前514年,祁奚的孫子祁盈因故被殺,食邑随之沒收。晉分祁奚之田為邬(今介休)、祁(今祁縣)、平陵(今平遙、文水)、梗陽(今清徐)、塗水(今榆次、太谷)、馬首(今壽陽)、盂(今盂縣)等七部分。祁縣的境地,基本上是從那時候确定的。
祁地的城邑,最初建于今縣城東南7.5公裡的古縣村。西晉時期,縣治遷至今縣城東南3.5公裡的祁城村。北魏太和年間(477一499年),并州别駕分瓒始遷縣治至今址,築土為城,距今已有1500餘年的曆史。
祁縣古城東西稍長約835米,南北略短約698米,面積54.9公頃,呈長方形,周長約3km,城東南缺一角,整座城池形同古代官吏的紗帽,故有“紗帽城”之說。城邊舊有磚砌城牆,外設護城河,河堤兩岸遍植柳樹。城設4座城門,5座角樓,城門上均有匾額,東曰“瞻風”,西曰“挹汾”,北曰“拱辰”,南曰“憑麓”,極其雄壯。由于戰争的破壞和建設的需要,縣城城牆現已拆毀,僅存在東門外約十幾米的土城牆遺址。
祁縣古城的格局與平遙古城不同,不是按照禮法宗制而布局,而是以民居群落組合為主。各個街區民居的群落組合、方向、位置、式樣都不是随意的,須遵守約定俗成的規則。群落組合有一種向心性,各巷自成體系,以井為聚簇點,以廟為向心,同時考慮制高點與排水。古城以十字口最高,與四道城門口的落差達3米左右,便于出水。
祁縣古城格局是經棋盤式道路為骨架,寺廟、街道、店鋪、民宅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形成一個宏偉、完整的建築群。有專家将古城概括為“一城四街二十八巷四十大院”。
古城主幹道為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垂直交叉,南正北直,東西對應,形成十字街口為中心,東北隅、西北隅、西南隅、東南隅四個塊,由4條大街支撐,28條街巷縱橫的嚴謹的結構體系。街巷與主幹大街或平行或垂直,展現了中國古代傳統建築設計思想體系的一貫性。而在個别街巷的走向處理上,又匠心獨具,人為地增添了一些不規則形态,顯得活潑有趣,進而使整個古城布局既整齊合理,又不呆闆。在寬度處理上,四條大街居首,寬約6~7 米,其它街巷依次遞減。
(未完待續)
寫于2019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