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三灣紅楓今更紅

在楓樹坪,兩棵楓樹緊連一塊,它曾經見證了我黨、我軍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三灣改編,如今依舊訴說着三灣村、三灣鄉、永新縣的變遷。

在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村頭,屹立着兩棵高大挺拔的紅楓。兩棵紅楓高80餘米,與旁邊綠色的古樟互相依偎、互相映襯,顯得格外靓麗。1927年,毛澤東同志就是在這幾棵古樹下向部隊宣布進行改編的。

如今,90多年過去了,駐足楓樹坪,我們似乎仍能聽到時光裡傳來的清晰回響,感受到歲月留下的紅色記憶。

三灣紅楓今更紅

三灣楓樹坪。

楓樹坪,是三灣村村頭一塊平坦地。

在這片土地上,生長着一棵大樟樹,兩棵楓樹,它們緊連一塊。樟樹高大茂盛,樹葉層層疊疊;楓樹虬枝橫溢、錯落有緻。它們似滄桑的老者,雖曆經百年風雨,依然生機盎然,見證了我黨、我軍曆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三灣改編。三灣村也是以享有“中國軍魂誕生地”的美譽。

大樟樹婆娑慈祥,冠如傘蓋,如一位慈祥的老人張開雙臂擁抱世界,歡迎八方來客。兩棵楓樹,高低協調,挺抜屹立,葉子朱紅,如哨兵一般,披上了初冬的衣裝,在冬陽暖照下,閃爍着耀眼的金光。

山風吹過,樟樹與紅楓互相依靠,葉片窸窸窣窣,如竊竊私語,似乎在向遊客講述那段紅色曆史,訴說三灣村、三灣鄉、永新縣的變遷。

三灣紅楓今更紅

三灣改編紀念館。

每一次向曆史回眸,都是一次思想的點名、精神的整裝。

1927年,震撼全國的秋收起義失利後,毛澤東同志在湖南文家市力主轉兵,決定向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進軍,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當年9月29日,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在永新縣高溪鄉九陂村進行了一天休整後,來到了有陳家、鐘家、上李家、下李家等數個自然村的三灣村。

三灣位于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九隴山北麓,是茶陵、蓮花、永新、井岡山四縣市交界的地方,屬永新縣一個山區鄉。

由于連續作戰,疲勞、饑餓、疾病輪番襲擾,起義部隊到達三灣時已不足千人,編制卻還是起義時的編制,以至于官多兵少、槍多人少,很不利于作戰。部隊成員中,雖大多數是經過戰鬥鍛煉、考驗的黨團員和工農運動骨幹,但也有未經改造的舊知識分子及舊軍官出身的人,在戰鬥失利和艱苦環境面前,悲觀動搖情緒突出。

三灣紅楓今更紅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 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

面對這種狀況,怎麼辦?

到達三灣的當天晚上,毛澤東主持召開前敵委員會,決定解決這個革命程序中出現的重大問題,提出部隊要進行改編。

翌日,部隊在楓樹坪集合。毛澤東同志向全體官兵說明改編意義,并針對少數人悲觀動搖情緒,作了鼓舞人心的講話。緊接着,宣布改編方案,把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番号定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對于動搖不定的人,在做好說服基礎上,按“願留則留,願走發路費”原則讓戰士自主選擇。

部隊各級建立黨組織,連建立黨支部,班排設立黨小組,連以上設黨代表,營、團建立黨委。毛澤東任前敵委員會書記,統一上司部隊,重要問題必須經過黨委讨論決定,使部隊有了堅強的上司核心。

同時,重新任命幹部,實行民主制度,禁止槍殺逃兵,官長不許打罵士兵,廢除繁瑣的禮節,士兵有開會發言的權利,官兵待遇平等,連隊建立士兵委員會,在黨支部指導下進行宣傳群組織群衆工作、組織上司士兵文娛生活、監督部隊經濟開支和夥食管理。

軍隊内部建立民主制度,一掃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套作風,充分調動士兵的積極性。“支部建在連上” “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嶄新的治軍方略,從政治上、組織上保證了黨對軍隊的絕對上司。

毛澤東同志在三灣住了5天,親自深入到老鄉家裡訪貧問苦,進行社會調查。見三灣村水井塌毀,便帶領戰士修井壩,在挖深水井的同時,又在相鄰的地方挖了一口同樣的井,保證了井水供應,并命名為“紅雙井”。

10月3日,毛澤東率部隊在楓樹坪下集結出發,離開三灣,以嶄新的風貌,堅定的步伐,迎着朝陽向井岡山進發,開啟中國革命勝利之路。

也是紅楓豔紅時。1972年10月的一天,天高雲淡,秋高氣爽,鄧小平同志輕車簡從來到三灣。他昂首站在楓樹坪,眺望四周青山,堅定而自信。他來到三灣接受教育,作為複出的起點。從此,中國推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三灣楓樹坪飽經滄桑的紅楓、古樟不斷凋零,又不斷生長,綻放出紅色力量。它們見證了刻骨銘心的歲月,感受到一代偉人的情懷與思緒,是那樣熠熠生輝,又是那樣默默無聞。

三灣紅楓今更紅

楓樹下的毛主席銅像。

三灣是個小山村,卻又不僅僅是一個小山村。紅軍留下的足迹,使這裡成為中國革命的重要座标。

90多年過去,如今有着700多年樹齡的兩棵紅楓,更加枝繁葉茂,就像三灣村、三灣鄉的變化一樣,日新月異、欣欣向榮。

走進村落,一條條鄉村道路幹淨整潔,一棟棟農家房屋阡陌交錯,在冬日的大棚裡新鮮的瓜果蔬菜誘人采摘……處處呈現出美麗祥和的鄉村振興畫卷。

三灣鄉轄三灣、汗江、石口、九隴、高車坳等5個行政村,人口1440戶5359人。三灣鄉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蕃薯、蜂蜜、水酒、旅遊等産業,積極培育壯大經營主體,不斷完善産業與脫貧戶、監測戶利益聯結機制,增強産業扶貧保障能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同時以鄉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集中整治農村“八亂”現象,治理農村生活污水、開展廁所革命、推行垃圾無害分類收集等,徹底解決農村環境髒亂差現象,群衆幸福指數日益提高。

在這裡,紅色資源變成了旅遊資源。改編舊址紅楓香樟林、三灣改編紀念館、改編紀念塔、改編廣場、毛澤東雕塑、毛澤東舊居、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第一團團部舊址、士兵委員會舊址、紅雙井、紅楓湖……一系列以三灣改編為元素的紅色景點先後被挖掘打造出來,依靠旅遊産業,人民群衆的生活水準日益紅火,紅得像紅楓那樣燦爛、那麼熱烈。

伫立三灣楓樹坪的紅楓樹下,仰望紅楓,片片楓葉寫滿了故事,寫滿了變遷。望着紅楓舞動的身軀,聽着楓葉獵獵作響的聲音,驚歎于紅楓的豐姿,敬佩紅楓的執着。

在紅楓的襯托下,小山村靓了,永新縣也靓了。

作者:龍抗病

來源:“當代江西”微信公衆号

三灣紅楓今更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