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晉升中産有三件套:露營、飛盤、騎行。不過露營裝置已經外流閑魚,足球場上玩飛盤的人越來越少,城市自行車道穿梭的人倒是越來越多了。

據說,這叫 City ride。

這兩年的騎行有多火呢?2023 年 1 月到 10 月,騎行相關的筆記釋出數量增長近 400%,整體的閱讀量超過 13 億。

自行車的銷量更是水漲船高。

從前被标為「一輛車需要 25 個勞工手工參與」「1200 個零件手工打造」「英式老錢」的折疊車小布(Brompton),淘寶官方店鋪售價最低的一款是 11500 元。

這個從前無比冷門的自行車,2018 年一整年在國内隻能賣出 800 台,到現在已經漲到了 3 萬台,中國區的需求已經占到其産能的 1/3,國内經銷店也在三年間從 22 個增長到近 40 個。

這個小布長這樣: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圖源:淘寶

中産開始卷騎行之後,騎行變得越來越貴了。

2022 年,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規模以上企業營業收入 2100 億元,同比增長 3%;實作利潤超 100 億元,同比增長 20%以上,其中成交額增長率最高的還是 5000 元以上的公路自行車。

畢竟,公路車是一個更精細的鄙視鍊賽道:碳纖維的車架、Shimano Dura-Ace 變速器、液壓碟刹、高性能輪組、優秀的傳動和制動系統、符合人體工程學的坐墊、以及改裝碎鈔機之沒有盡頭的重量減輕比賽(必須參賽),甚至還有頭盔、騎行服......

兩萬塊的公路車隻配入門,十萬塊的改裝車算是上道了。崔克(Trek)、閃電(SPECIALIZED),甚至連梅花(Colnago)、LOOK、比安奇(Bianchi)都不足為奇了。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圖檔來源:網絡

迷上騎行的人越來越多,一上車恨不得刷上 30 公裡,把含淚花掉的錢吐血騎回來。

不過,第一批加入騎行的大軍,卷來卷去,含淚下單,拼命改裝的結果是并沒有在公路上團建,不少已經成為了康複科的「病友」。

他們往往都有一個相同點:膝蓋不行了。

騎行,其實是膝蓋友好型運動

「騎行傷膝」并非缺乏依據的都市傳說。

據 2017 年發表在《家庭和社群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統計,專業騎手中,大約有 15.9% 受到膝傷困擾,而在業餘騎手中,這一比例更達到 27.6%[2]。

騎着騎着,一些騎友間的日常對話已經從開始的交流路線、裝備,變成了交流「病情」。

但與諸多其他運動相比,騎行已經算是負荷不大、對于膝蓋相當友好的運動。有運動醫學研究人員測算過,在騎行時,膝蓋受力為體重的 0.5 倍到 1.6 倍[3]。

可能你對于這些數字并沒有太明确的概念,和其他運動方式所造成的膝蓋受力比較一下吧——

  • 步行:體重的2.5~2.8倍;
  • 高爾夫球:體重的 3 倍以上;
  • 網球:體重的 4 倍左右;
  • 下蹲,膝蓋受力更高達體重的 5 倍[4]。

總而言之,騎行并不比其他運動更傷膝蓋。

這也并不難了解,當我們坐在自行車車座上時,膝蓋并不需要承受整個身體重量所帶來的沖擊力(耍帥站着騎另說)。這樣一來,膝蓋的負擔自然會小很多。

正是因為不會對膝蓋造成太大負擔,騎行還被運用在了膝關節病痛的康複治療中。2021 年的一項綜述研究就指出,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來說,騎行康複訓練可以起到緩解疼痛、促進運動能力恢複的效果[5]。

怎麼這麼多人把膝蓋騎廢了?

既然騎行算不上是「膝蓋殺手」,怎麼還是有人把膝蓋騎「廢」了?

這要從騎行運動的本質說起了——

騎行中我們在做的,是通過膝蓋的彎曲和伸展,借助踏闆,帶動自行車(和我們自己)前進。一般而言,每騎行一小時,膝蓋的彎曲和伸展可多達 5000 次以上[6]。一次兩小時的騎行中,膝蓋就要重複這樣的過程上萬次。

這樣的高度重複性,意味着即便是非常不起眼的動作差錯,也可能經過一次次的積累,對膝蓋造成損傷。

簡單來說就是:姿勢不對,膝蓋受罪。

那些錯誤的騎行姿勢,總結起來主要是「兩個角度」沒有把握好:大腿股骨和小腿胫骨之間的角度(也被稱為「Q 角」)以及膝關節彎曲角度[7]。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圖檔來源:文獻

要想在騎行時保護好膝蓋,「Q 角」越小越好。不管是夾着腿騎的「内八式」騎法,還是腿支出來的「外八式」騎法,都會導緻「Q 角」的增大,給膝關節帶來額外的側面受力,埋下膝傷隐患[7]。

膝關節彎曲角度也很關鍵,而這和車座的位置有關。坐得太低導緻的膝蓋過度屈曲,是膝關節損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坐得太高則會引起膝蓋過度伸展,增加了膝關節肌肉緊張的風險 [8]。

除此之外,騎行極易上瘾,但每次時間不宜過長,動辄刷個幾十公裡萬不可取。

過往研究發現,無論是業餘騎手還是專業騎手,騎行時間過長導緻的勞損,都是膝蓋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9]。每次騎個幾十公裡很爽,聽起來也很酷,可這樣騎得越遠,離康複科也就越近。

騎行不要既花錢,又掉血條

騎行不止傷害了一些人的膝蓋,長時間以錯誤的方式騎行,身體的這些部位也根本承受不住[10]:

  • 頸部:由于上背部肌肉缺乏鍛煉、低頭騎行、車座太高、頭盔太重等原因,騎行時需要不斷伸長脖子或脖子負擔太重,易引發頸部酸痛;
  • 腰背部:弓着腰騎車可能會壓縮椎間盤,還可能引起肌肉或韌帶損傷。一次騎行下來不但沒法放松,還腰酸背痛,像剛和人打了一架;
  • 手部:對于喜愛長途騎行的騎友來說,「手麻」是相當熟悉的一種感覺。長時間手握車把導緻的尺神經壓迫,是這種「酸爽」感的主要來源;
  • 腹股溝和臀部:騎行過程中,很大一部分的身體重量壓在了車座上。是以,車座附近的屁股、會陰部等部位也可能會因為壓迫産生不适感;
  • 足部:這個得怪鞋子穿太緊……

不過,說起這些并不是在「勸退」想要騎行的大家。以正确的方式打開騎行,它依然是一項門檻超低又輕松愉快的優質運動,畢竟騎着共享單車也很快樂。

不過,不管是什麼樣的自行車坐騎,一些參數一定要調好:

調整好車座高度;一般認為,在腳踏闆踩到底時腿能夠完全伸直,而在騎行時膝蓋屈曲角度能夠保持在 25 度到 30 度的鞍座高度,較為合适[8];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圖檔來源:丁香生活研究所

調整好車把高度:适當擡高車把的高度,這樣可以減少低頭騎行,腰背部也更容易保持在豎直狀态;

避免「内八」或「外八」:盡可能讓臀部、膝蓋和腳(從正面看)保持在一條直線上,進而減小膝關節的側面受力[7];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圖檔來源:丁香生活研究所

穿上有襯墊的騎行褲:騎行褲不但有助于排汗、減小風阻,其襯墊也可以減少會陰部位和屁股的不适感;

選擇合适的裝備:頭盔不是越重越安全,重點是要合适自己頭型,兩側能塞進去一個小指為宜。騎手手套視場景可選擇通勤用騎行手套,或者長距離适用的矽膠掌墊手套。以及,不管穿不穿鎖鞋,鞋子一定要合腳;

騎行是一項非常自由的運動,難怪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騎車上路。

騎車确實是有入門門檻的,不過這個運動的門檻不是閃電,也不是崔克,不是動辄上萬的自行車,而是一個溫度适宜的天氣、平坦的路面、調整好的座椅高度,和一具想在城市中自由穿梭的身體。

沒有小布,沒有閃電,共享單車也是兩個輪子,蹬起來也很快樂。

本文稽核專家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

參考文獻

[1] Oja, P., Titze, S., Bauman, A., De Geus, B., Krenn, P., Reger‐Nash, B., & Kohlberger, T. (2011). Health benefits of cycling: a systematic review.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1(4), 496-509.

[2] Althunyan, A. K., Darwish, M. A., & Wahab, M. M. A. (2017). Knee problems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active cyclists in Eastern Province, Saudi Arabia. Journal of Family & Community Medicine, 24(1), 23.

[3] Fang, Y., Fitzhugh, E. C., Crouter, S. E., Gardner, J. K., & Zhang, S. (2016). Effects of workloads and cadences on frontal plane knee biomechanics in cycling.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48(2), 260-266.

[4] D’Lima, D. D., Fregly, B. J., Patil, S., Steklov, N., & Colwell Jr, C. W. (2012). Knee joint forces: prediction, measurement, and significance.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H: Journal of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226(2), 95-102.

[5] Luan, L., Bousie, J., Pranata, A., Adams, R., & Han, J. (2021). Stationary cycling exercise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rehabilitation, 35(4), 522-533.

[6] Abt, J. P., Smoliga, J. M., Brick, M. J., Jolly, J. T., Lephart, S. M., & Fu, F. H. (2007). Relationship between cycling mechanics and core stability. The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1(4), 1300-1304.

[7] Bailey, M., MAILLARDET, F., & Messenger, N. (2003). Kinematics of cycling in relation to anterior knee pain and patellar tendiniti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1(8), 649-657.

[8] Quesada, J. I. P., Jacques, T. C., Bini, R. R., & Carpes, F. P. (2016). Importance of static adjustment of knee angle to determine saddle height in cycling. Journal of Science and Cycling, 5(1), 26-31.

[9] Borgers, A., Claes, S., Vanbeek, N., & Claes, T. (2020). Etiology of knee pain in elite cyclists: A 14-month consecutive case series. Acta Orthopaedica Belgica, 86(2), 262-271.

[10] Schwellnus, M. P., & Derman, E. W. (2005). Common injuries in cycling: Prevention,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South African Family Practice, 47(7), 14-19.

策劃制作

作者:塔蓋、34

策劃:塔蓋 | 監制:Feidi

封面圖來源:站酷海洛

最近微信改版了,有讀者說找不到我們的文章

第一批騎行的人,已經在康複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