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作者:科普中國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3年,天下大事可真不少。今天我要和您聊一件表情包領域的大事,那就是“嗎喽”表情包火遍全網,點開好多微信群,就像上了花果山。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嗎喽”是南方好些方言裡對“猴子”的叫法,是個記音詞,文獻中也寫成“馬留”“馬流”“犸骝”什麼的。國語裡有個表示靈活的詞叫“麻利”,在好多方言裡讀成“麻溜”的,其實就是“馬留”們的派生詞。畢竟說到靈活,誰比得上猴哥呀?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在明清時期,“馬溜”也是一種小船的名字。圖檔來自《續纂淮關統志》卷七,嘉慶廿一年刻本。

這個“馬留”可不是啥新詞,起碼在大約一千年前的北宋時期就已經很流行了。這個詞看着很簡單,可要說起它的起源,專家們從宋朝吵到現在,一直都沒吵明白。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圖檔來自世德堂本《西遊記》,《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影印。

耍猴擺小攤,寫詩贈狀元

北宋的首都是汴京,就是現代的河南開封。據北宋學者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四十《诙諧上》引《倦遊雜錄》這本書記載,當時汴京有一種猴戲,就是在地上擺一大堆亂七八糟的東西,然後喊哪個東西的名,猴子就去撿哪樣東西。如果猴子拿對了,耍猴的人就喜滋滋誇獎它:“着也,馬留!”

“着”(zháo)是“命中,達到”的意思,“馬留”當然就是猴了。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四部叢刊》影印明代月窗道人本《詩話總龜》書影。

北宋熙甯三年(1070)科舉考試,有個叫葉祖洽的人靠拍皇上、朝廷的馬屁,從第五等一躍升為當年的狀元。有沒中舉的考生送給狀元一首詩:

着甚來由去賞春,

也應有意惜芳辰。

馬蹄莫踏亂花碎,

留與愁人作醉茵。

這詩表面上是在哀求大狀元:您“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時候可看着點,我們這些失敗者正躲在草坪上喝悶酒呢,求求您别把草坪踩壞喽!可詩裡暗藏玄機:它是一首藏頭詩。把每句的第一個字連起來,那就是咱剛才見的那句吆喝:“着也,馬留!”您看,這人是罵狀元就像那個人家指啥它拿啥的大猴子!

聽完故事,咱們從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一下。故事除了告訴咱們“馬留”一詞産生時間不晚于北宋中期的熙甯三年,還講了它流行的地點。今天“嗎喽”是南方話,可您仔細看看,故事裡可強調了,那句吆喝聲來自“京師”,那是正宗的河南話。

無獨有偶。生活在兩宋之際的學者胡仔(zǐ)所著《苕溪漁隐叢話》卷五十五《宋朝雜記下》引《桐江詩話》說,同樣在北宋中期,山東的東平縣裡,有一夥人專門給人起外号。有個大官叫呂惠卿,長得瘦,說話時手上動作又多,這夥人就叫他“說法馬留”。

“說法”是講說佛法的意思。那時有一批人到處講佛教故事宣傳佛教,為了吸引路人注意,嗓門大,動作多,這是後來說書人的前輩之一。那些東平人說呂惠卿是“說法”的“馬留”,把呂惠卿氣壞了。

從這兩段記載看,“馬留”一開始就是北方人的說法。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南宋前期重要韻書《增修互注禮部韻略》(明足本)書影。

那“馬留”這個詞從何而來呢?其實,古人的看法已不一緻。

假說1

大軍南征氣勢足,突然變猴找誰哭?

《水經注》卷三十六《溫水》引用的東晉《俞益期箋》記載,東漢伏波将軍馬援南征時留下過一小支駐軍,都讓他們姓馬,這些“流”動到雲南的“馬”家人後來形成了一個小族群,就叫“馬流”人。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武英殿聚珍版本《水經注》書影。

在後來的幾百年裡,這段故事被講了無數遍。在這些轉述中,“馬流人”的戶口數一直都沒變(可見這些記載極有可能都是從《俞益期箋》裡抄的,記錄者自己根本沒調查過這群人),但故事裡别的佐料多了不少。比如《新唐書·南蠻傳》吧,其中“馬流人”寫作“馬留人”,特愛打架;當地還盛産“猩猩獸”。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汲古閣本《新唐書》書影。

再到宋朝,指代猴子的“馬留”這個詞出現以後,有些學者就聯想到了文獻中的“馬留人”。比如兩宋之際的《邵氏聞見後錄》說:“馬留人”長得像猴,是以用“馬留”喻指猴子。南宋趙彥衛《雲麓漫鈔》則說,“北人諺語曰胡孫為‘馬流’”,這是因為“馬流人”說話聲音很怪,聽着像猴叫。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叢書內建初編》影印《涉間梓舊》本《雲麓漫鈔》書影。

可是,馬流人(或稱馬留人)充其量隻是一個二百戶的小族群,晉代以後是否還獨立存在尚不好說。就算這個族群到宋朝還有,當時生活河南、山東一帶的人想必也和這群人不太熟。北方人為何選用這樣一個遙遠而陌生的族群去借喻常見的猴子呢?是以,後世學者一般都覺得這種假說隻是古人的腦洞,誰也不信它。

假說2

活蹦亂跳小猢狲,留在馬廄“辟馬瘟”

古人相信,把猴子和馬養在一起,馬就不容易生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卷六引《術》說,養馬人:“常系猕猴于馬坊,令馬不畏,辟惡,消百病也。”包括《本草綱目》在内的一大堆常用古籍中都引用或轉述過類似說法。明人謝肈淛《五雜俎·物部》甚至明确地說:“置狙于馬廄,令馬不疫。《西遊記》謂天帝封孫行者為弼馬溫,蓋戲辭也。”

被年輕人捧上神壇的“嗎喽表情包”,為啥是猴子?

漢代畫像磚中就有一些馬廄裡出現猴子的場景。

按照李時珍的說法,“馬留”就是“留在馬廄的動物”,也就是猴子。這種假說避免了地理位置上的疑點,但它本身也有問題:假如古人想用兩個字表達“養在馬廄的動物”這個意思,最可能采用表述大概是“廄獸”“侶馬”“馬醫”什麼的。偏說“馬留”,誰聽得懂呢?何況,如果“馬留”之名真的來自這條傳說,那這個名字可以快速流行,說明這一構詞理據是衆所周知的。可是,宋代那些熟谙文獻掌故的學者卻給出了“錯誤”的解釋,這說不通吧?是以,在現代,李時珍的這種觀點也沒得到廣泛認可。

假說3

百思不解怪“馬留”,古音、外語兩處求

“馬留”的來源如此神秘,現代學者開始懷疑它會不會來自古語或外語。比如著名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在學術名著《上古音系》中将上古漢語的“猱”(náo)拟音為*ml´u:(星号表示後面的音是現代專家推測、構拟的古音,下同),這和現代的“嗎喽”聽着有點像;另一位學者潘悟雲在《漢語曆史音韻學》一書中更是将“猱”的上古音構拟為多音節的*malu,與“嗎喽”近在咫尺。不過,上古音一般指六朝之前的語音,如何與北宋中期才出現的“馬留”記錄聯系在一起,是需要解釋的。

再看外語。王小盾《中國早期思想與符号研究》一書提出,南方侗台語中,不少語言對“猴子”的叫法都和鄭張尚芳、潘悟雲對“猱”的上古構拟差不多,比如“武潘壯語”中“猴子”叫ma4lau2,仫佬語中“猴子”叫mu6lau2,都和“嗎喽”差不多。不過,宋代文獻中提到的“馬留”大抵是當時豫魯地區的方言。如果與侗台語有關,也需要進一步解釋說明。

此外,呼斯樂《“馬流”詞源考》一文又提出它可能來自女真語表示猴子的單詞*monio。可是,在北宋中期,女真尚未崛起,它的語言恐怕尚且很難影響到遼朝的腹地,更别提進入遙遠的北宋了。更何況,按照現代學術界一般了解,不算聲調的話,“馬”的宋代發音很可能與mo不像;“留”的宋音與nio相差更遠……

除了以上三大類學說,專家們還提出過好幾種不同的可能,但同樣各有各的問題。時至今日,學術界仍然沒法确定“馬留”的詞源。

策劃制作

本文為科普中國-星空計劃作品

出品|中國科協科普部

監制|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作者丨清潔工 南開大學博士生

稽核丨劉雲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教授

王弘治 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策劃丨徐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