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序!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曆史長河中,有時一位君主留下的托孤大臣的選擇,可能對整個朝政産生深遠的影響。本故事的焦點是司馬炎,他所托孤的大臣竟然成為禍亂朝政的元兇,加速了西晉滅亡的程序。這個前言将引領讀者深入了解司馬炎托孤之際的重大決策,揭示托孤大臣在政局中的作用,以及這一決策背後所蘊含的深遠影響。

一場朝政的風雲之戰即将展開,而這個故事将為我們展現一個在曆史風雲中曹蜀兩雄之間智謀博弈的緊張刺激場面。随着曆史的推移,我們将共同揭開這段政治風雲的謎底,深刻思考托孤大臣對朝政的影響。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楊駿飛黃騰達的背景

276年,楊駿的女兒楊芷入宮成為晉武帝的皇後。從此,楊駿身為外戚開始在朝堂上飛黃騰達。當時的晉武帝司馬炎功績輝煌,統一天下,進入他的中晚年時,過度信任近臣,對朝政疏于管理。

在這樣的環境下,楊駿迅速晉升為車騎大将軍、臨晉侯,并開始參與處理朝政。與弟弟楊珧、楊濟勾結,漸漸形成了所謂的“三楊”勢力,排斥異己,樹立自己的黨羽。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晉武帝病危托付後事 專斷的楊駿藏匿诏書

290年,晉武帝得重病,已經到了生命中的最後階段。作為兒女親情最深的人,楊駿整日整夜地守在病榻前,照料晉武帝的起居飲食,幾乎寸步不離。

這讓楊駿有機會目睹皇帝的每一個舉動,也讓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随意調配人事。于是他便趁此機會,排擠其他大臣,隻提拔自己的心腹人馬,對朝政進行專斷地處理。

晉武帝似乎也意識到楊駿的所作所為有問題。在病情稍有好轉的某一天,他嚴肅地對楊駿說到:“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怎麼可以隻提拔自己的親信呢!”說完,晉武帝做出一個重要決定——讓召汝南王司馬亮與楊駿共同輔助王室,起到互相制衡的作用。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然而極度猜忌和權欲滔天的楊駿,深知一旦自己的權力被制衡,勢必會受到削弱。是以他在得知這個決定後,暗中從中書令那裡借走了诏書,藏匿起來不公開釋出。

就在兩天後,病入膏肓、已被轉移進太極殿的晉武帝,再也無法親政。楊太後見狀,隻得請求讓楊駿一人輔政。虛弱的晉武帝勉強點點頭應允。至此,楊駿完成了權力的交接,成為了唯一的托孤大臣。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晉惠帝繼位 楊駿獨攬大權引發政變

同年,晉武帝在太極殿駕崩,年僅8歲的晉惠帝司馬衷繼位。一個稚嫩的孩童加冕稱帝,朝野為之失望,楊駿的所作所為更加猖狂與專橫。

他不斷晉升至太傅、大都督的最高武官位,領受假發黃钺,成為“假宰相”。手握大權,直接對百官發号施令,以攝政的名義治理朝政。然而,權力的膨脹也讓楊駿的個性變得愈加剛愎自用、目無法紀。

他一方面大肆拉攏百官,批量封賞朝臣以籠絡人心;另一方面又肆意結黨擴張勢力,打擊任何敢于表達不同意見的臣子。朝中漸起一片怨聲載道之勢。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此時此刻,賈南風作為皇後的身份,也對這個擅自專權、目無法紀的楊駿心生不滿。她暗中聯系在外領兵的汝南王司馬亮,聯合了幾大藩王勢力,共謀一個政變,推翻這個猖狂的托孤大臣。

291年冬,政變爆發,朝廷内外沸騰。眼看大勢已去,倉皇失措的楊駿在馬廄被窮追不舍的士兵刺殺。而他的黨羽也接連被搜捕誅殺,死者竟達數千之多。一個本已風雨飄搖的王朝,就此在這場黨争中土崩瓦解。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西晉滅亡的導火索不僅源于楊駿

那麼,這個剛愎專斷、黨羽遍布的托孤大臣楊駿,他的所作所為是否完全是西晉加速滅亡的導火索呢?我們不得不說,答案還是存在一定複雜性的。

的确,楊駿的獨斷專行,大肆結黨營私,讓本已四分五裂的朝局雪上加霜。他激起了宗室和朝臣的普遍不滿。然而西晉的根本困局,還在于皇族骨肉相殘、君主的軟弱無能。這為楊駿這樣的人提供了可乘之機。

我們也不能否認,在位時期的晉武帝确實功勳赫赫、英明神武。正是他一手建立了局勢基本穩定的西晉王朝。是以他在人生最後階段過分信任女婿楊駿的問題,也是可以了解的。

基于此,我們不應将西晉滅亡的罪責完全歸咎于楊駿這個人。他的所作所為,隻是諸多導火索中的一環。這段曆史充滿了種種偶然因素和必然規律的互動,并不那麼非黑即白。

司馬炎留下的托孤大臣,禍亂朝政,加速西晉滅亡程式!

結語

我們在評判曆史的時候,還是需要跳出具體個人的視角,放在更宏闊的背景下進行思考。西晉的覆滅,與其說是楊駿一人的罪過,不如說是整個政治體制和文化積澱逐漸崩潰的産物。它揭示了人性的複雜性,也蘊含着曆史發展的某種必然。

對于司馬炎托政于楊駿一事,我們既不必過分譴責,也不應将其完全美化。這隻是傳奇盛世落幕後,一段别具意味的注腳。它成為了西晉走向滅亡的一個縮影。

當我們用曆史的長河審視這一切時,西晉的覆滅已不再是單一人物的功過可以概括的。我們所能做的,僅是沉思、感悟,并在這變遷中尋找曆史的啟示。這一切終将化為滔滔江河,不斷向前,向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