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隻想領4張5元打車券,卻不小心借了10000元”“訂個酒店一不留神就被開通了小額個貸”“這年頭連修圖、視訊App都可以借錢”……近日,不少消費者向羊城晚報記者反映,在多款非金融類手機應用軟體中,當點選領取優惠券、免費視訊會員、選擇優惠支付時,會被“誘導”或“誤點”進入借錢頁面,甚至還不小心背上了較高利息的貸款。有消費者感歎,買根蔥、修個圖、領個券……都可能被貸款,為啥是個App都想借錢給你?
平台實際年化利率“藏”在最底下的小字
領打車券被“貸款”
“我當時也沒太留意,感覺就是稀裡糊塗一直點選‘同意’和‘确定’,不知道怎麼最後就收到短信通知,說有10000元的款項打進了銀行卡!”陸小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發出了質疑,“我以為簡單注冊‘滴水貸’就可以領券,怎麼就預設給我申請了借款額度,還直接多了一筆錢呢?可我壓根不需要借錢,離譜的是,最後也沒領到打車券。”
第二日,她聯系上滴滴客服,告知申請貸款非本人意願,希望一次性提前結清“待還本金”。但客服表示,提前還款需要在還本金的基礎上,補上産生的利息和“罰金”。無奈之下,她決定在相關平台上投訴,經過多番協商才得以解決。“利息是按日計算的,每耽誤一天就往上滾動一點,最後免除罰息,還是被扣了162元利息。”
不僅是陸小姐,就在去年12月25日,網友“微微”(昵稱)在某社交平台上釋出的文章“為了(三張)七塊錢優惠券,我欠了滴滴四萬塊錢”同樣引發熱議,閱讀量超20萬,評論量超3600條。該網友闡述的經曆與陸小姐很類似,被無門檻優惠券(7元快車券3張)所吸引,一通操作後,短信提示到賬40000元。
其間,“微微”持續發帖稱:“我一直以為隻是在開通額度,全程沒有想到會在某一步進行‘借款’,我沒有輸入任何的金額數字,唯一輸入的是支付密碼,當時确實腦子很迷糊。”“正因為前面進行了人臉核驗、綁銀行卡等各種操作,做都做了好麻煩,想趕快完成,是以後面都非常快,沒看仔細。”
去年12月26日,“微微”更新了處理結果,其短信截圖顯示“您編号XXX的訂單已還款40026.64元”,即在歸還本金的基礎上還多補了26.64元(僅一天時間)。她在文章補充感歎說,“各種App無孔不入的誘導小貸也該有個管束”。
此外,來自江蘇的歐小姐(化名)向記者提到,近日,她在智行火車票上訂酒店,最後支付時App彈出了“拿去花”視窗,她并未太注意就點選了該支付方式,後來發現被預設開通了分期信貸功能。
滴滴出行用優惠券為借貸服務引流
借錢服務成軟體“标配”?
貸款的引流真的無孔不入嗎?
記者選擇了十款常用非金融類App進行實測,涵蓋出行、修圖、拍照、網盤、外賣、旅遊、社交、視訊等類型。
例如,打開滴滴出行一段時間後,會出現彈窗消息“您有10張15元快車券未領取”,誤觸後會自動跳轉到關注“滴滴信用貸”公衆号的頁面,該公衆号認證主體為重慶市西岸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由滴滴香港科技有限公司100%持股)。
關注後,會提示“恭喜,獲得150元快車券包,戳小程式立即領取”,随後進入滴滴旗下信貸服務平台,并提醒勾選協定、領取額度。記者多次退出小程式重新進入頁面才提到領15元快車券,需要激活額度;領取剩下的135元快車券包,則需要借款成功。
在旅遊訂票App攜程和智行火車票,記者均選購一張單程機票,最後支付頁面都提供了“拿去花”分期支付金融服務。特别的是,該選項被标注為“官方推薦”、使用優惠“最高99元随機立減”。選擇後,最底下會出現不顯眼的“相關協定”字眼,内部包含《個人資訊授權書》《個人借款額度合同》《拿去花-重慶攜程小貸借款合同》等。
愛奇藝等視訊App也有其獨特“套路”,即打着“免費領取X個月視訊VIP”“免費送VIP月卡”的福利旗号,為小芽貸、分期樂、海爾消金、拍拍貸等一系列信貸服務平台引流,均要求使用者首次注冊、獲得額度并首次借款,才能享受該優惠活動。此外,在美圖秀秀、美顔相機、美團外賣、哈啰、微網誌、百度網盤等各類App,“借錢”服務也成為了标配。
非金融類App為何熱衷于“借錢”給使用者?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向羊城晚報記者表示,一方面,App通過提供借貸服務,增加使用者軟體使用頻率和使用時長,進而提高使用者粘性和忠誠度;另一方面,可以帶來還款利息等額外收入,對拓展多元化的商業盈利模式和市場競争力有積極作用。
利率緊貼法律紅線邊緣
值得注意的是,小額網貸往往以低息為噱頭。但根據上述平台引流的貸款産品詳情,年化利率(單利)多為7.2%起,日利率最低0.02%起,即10000元借一天利息2元起;部分産品年利率更是達到10%以上。對比之下,銀行純信用消費貸年利率普遍定價在3%-4%的區間。
記者還留意到,部分産品詳情頁最中間寫着最低年利率,實際上藏着另一副“面孔”。比如,愛奇藝App引流的拍拍貸強調“年化利率4.8%起”,拉到最底下卻是一行很小的淺灰字型“本平台綜合年化利率單利4.8%-24%”。分期樂的頁面展示同樣“煞費苦心”,底下注明的平台綜合年化利率單利為8%-36%。
這也從多名消費者提供的利息數額中得到了印證。經計算,他們不經意開通的借貸服務實際年化利率為21.46%、21.49%或23.97%。對此,多家App客服在人工服務時都向記者解釋稱,最終利率定價是基于個人信用記錄、借貸表現等,由出資方綜合評定,以借款合同展示的為準。
這麼高的利率是合法合規的嗎?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金融審判工作的若幹意見》規定,“嚴格依法規制高利貸,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金融借款合同的借款人以貸款人同時主張的利息、複利、罰息、違約金和其他費用過高,顯著背離實際損失為由,請求對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調減的,應予支援,以有效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換言之,金融貸款受法律保護的上限為年利率24%。
“一般來說,知名流量平台或者網際網路公司旗下信貸産品是由具有合法放貸資質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消金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直接提供,利率基本卡在24%紅線以内。”一位不願具名的消費金融業内人士向記者透露,“過去的民間借貸有約定俗成的‘兩線三區’,即年化利率24%以内受法律保護、24%-36%可以自願協商,不受法律保護;36%以上屬于高利貸,債務人可以要求返還。不排除一些‘腰部’公司會通過加收手續費、服務費來投機取巧,最終折合貸款利率高于24%。”
專家提醒:注意隐私和信用風險
針對App“紮堆”網貸市場的情形,一家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表示,銀行貸款流程非常嚴格,不僅會一式兩份簽署客戶資訊授權等檔案,貸款額度審批有嚴格核定路徑,貸款使用條件有限制,還會向借款人告知相應權利和義務;對比來看,網絡貸款平台步驟簡化、借款用途無限制,追求“随借随用”,隻需一鍵勾選或者同意協定,就能快速授權多項個人(敏感)資訊甚至開通貸款功能,很多重要的合同條款都被壓縮隐藏且不會強制彈出供使用者浏覽。
他提醒道,部分消費者在個人信用報告上看到有網絡小額貸款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的“貸款審批”查詢記錄,但并沒有發生實際借貸行為,或許也與一鍵授權相關,建議不要随手測量、激活、領取額度。
北京社科院研究員王鵬同樣提到,金融消費者在使用這類借貸服務時,要注意隐私洩露、高利率、無法按時還款或違約、過度借貸等風險,建議選擇信譽良好、利率合理的正規金融平台,在申請借款前仔細閱讀合同條款和相關費用說明,確定自己清楚了解借款利率、還款方式、逾期費用等重要資訊;同時,合理規劃借款用途和還款計劃,確定自己有能力按時還款并避免不必要的債務累積。
律師說法:平台行為或損害知情權和隐私權
對于上述消費者及記者實測所反映出來的問題,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了廣東道怡律師事務所劉旭輝律師。她表示,“福利引流、一鍵勾選等行為存在損害消費者知情權的可能性,消費者在未充分了解協定内容時如因誤觸開通了貸款服務,首先是客戶個人資訊的流出問題;其次,如真的因消費者方面的重大誤解而與貸款公司達成了借款合同,很難關注到合同中較為重要的利息及違約條款,将導緻消費者誤貸高息借款的權益受損後果。”
另外她提到,如存在從原App内跳轉到其他貸款服務平台後,需消費者向其他平台授權個人資訊的情況,由于App沒有充分告知而導緻消費者無意中向其他平台授權個人資訊的結果,将導緻對使用者隐私權的損害。以上,就更要求平台切實履行好自身的提示和審查義務,否則極易産生法律風險。
對于消費者後續的“還款”訴求,劉旭輝認為,消費者在誤開通貸款後,可以及時要求平台撤銷貸款申請,解除借款合同;合同解除後可以要求平台退還因誤開通貸款而産生的利息和罰金。此外,消費者還可以向相關監管部門投訴舉報,要求對涉嫌“誘導”借貸和侵犯消費者權益的平台進行調查。在必要時,消費者可以尋求法律途徑維護自身權益。同時,消費者應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在使用App時仔細閱讀相關協定,避免因疏忽導緻自身權益受損。
文 | 記者 黃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