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有人曾問楊瀾: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做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

楊瀾卻回:我們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三毛也曾說過:女人讀書多了,容貌自然會改變。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一直有個小小的愛好,讀書寫作。

2023年一共閱讀55本書,閱讀時長247小時。

今年幾乎沒怎麼買紙質書,都是通過微信讀書,購買會員來讀的,比買紙質書要節省很多。

以前讀完書就算,很快就會忘記。現在每看完一本書,我會要求自己寫一篇書評,另外在小紅書上再寫一篇千字讀書筆記。

另外,因為有的書我看完忘記第一時間勾已閱讀完的标記,是以導緻閱讀完成的月份不對,請大家見諒。少數幾本閱讀時長很少的書,是因為我看了紙質書。

一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谷崎潤一郎《細雪》

2、周迅《阿迅》

3、粥左羅《成事的時間管理》

4、金聖華《談心:與林青霞一起走過的十年》

5、瑪貝爾·卡茨《最簡單的方式:零極限之實踐篇》

6、嚴歌苓《天浴》

《細雪》是日本作家谷崎潤一郎的作品。因為是專業課必讀的書目,本着濃厚的興趣,花了20小時讀完。書中四姐妹各有性格,但我最喜歡的是主人公雪子,日本傳統女性,腼腆羞怯,雖然不像新式女性那樣有驚世駭俗的行為,但她溫文爾雅,謙和有禮,勤勞堅韌,富于獻身精神,同時也不乏主張。

《阿迅》是中央電視台主持人朱迅的随筆集,原來在螢幕前一直嘻哈的周迅,有那麼多辛苦的經曆,在日本求學工作時打零工,清掃廁所,還有身體上的病痛。

關于《成事的時間管理》,整本書如果濃縮成一句話就是:時間管理的本質是把事情做成。很認同粥左羅老師的這句話。時間管理并不是從早到晚把時間擠得滿滿當當,而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做成。

二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Spenser《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

2、屠龍的胭脂井《寫作腦科學:屠龍的高效寫作指南》

3、克裡斯蒂安·格呂甯《快速閱讀》

4、簡·奧斯汀《理智與情感》

這個月我報了寫作班,是以安排讀的都是寫作類的書。

關于寫作,Spenser說如果不問自己想寫什麼,能寫什麼,追着讀者、市場風向、熱點,隻會越寫越痛苦,讀者也會感覺到不真實。

非常認同這個觀點,我寫過觀點文、人物稿、影評、書評文,最後覺得還是要結合自己的熱愛,紮根讀書,寫書評,而不是追着熱點跑。

三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張德芬《活出全新的自己》

2、趙南柱《82年生的金智英》

3、埃裡克·喬根森《納瓦爾寶典》

4、趙涵《涵解:無畏真實》

《82年生的金智英》讓我印象深刻。女主人公大學畢業,生完孩子後從職場回歸到家庭。

她經常用别人的身份說話而不自知:比如全家回婆家過年,過中秋,她以自己媽媽的身份對公公說隻有你們家人團聚很重要嗎?我們也是除了過節以外,沒有别的機會可以聚在一起。

以自己媽媽的口吻對自己的老公說:每年過節你都在釜山待上好幾天,但到我家裡的時候呢,屁股都還沒有坐熱就急着走,這次可得待久一點再走啊。

我相信金智英真的是生病了,但是這些話卻是長期心底真實聲音積累的寫照。不管是在中國,還是日本,婚後女性總被要求以婆家優先,對于現今的社會結構,我覺得是一種不公平。不管是婆家,還是娘家,父母都應該是對等的。時代在發展,觀念也要不斷進化。

四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印南敦史《快速閱讀術》

2、約翰·威廉姆斯《斯通納》

3、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如何閱讀一本書》

4、松浦彌太郎《超越期待:松浦彌太郎的人生經營原則》

5、日野原重明《活好:我這樣活到105歲》

6、麥家《讀書就是回家》

讀了很多讀書方法類的書,我覺得還是沒有學會。記得樊登老師說所謂讀書方法,其實就是一個字一個字地去看,沒有什麼訣竅,深表贊同。

看一本書,不用奢望記住全部,如果能有一個點打動到自己就很值得了。

《活好:我這樣活到105歲》是日本作家日野原重明先生在105歲時的作品,如樊登老師所說:百歲老人發自肺腑的每一句話,都是生命釀造出來的原漿。不需要講道理,乖乖聽着就好了。他就像我們自家的爺爺奶奶一樣,娓娓道來。

五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張愛玲《傳奇》

2、張愛玲《流言》

3、張愛玲《怨女》

4、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

5、張愛玲《半生緣》

6、劉川鄂《張愛玲傳》

這個月是我的論文季,論文的題目是張愛玲的文學研究,是以讀的都是張愛玲的作品。不得不說,張愛玲真的是才女,每一部作品故事,都讓我沉醉,非一口氣讀完不可。

她非常擅長寫人物,不管男人女人,人性在她的筆下被刻畫的淋漓盡緻。

這一個月的集中攻讀,也讓我的論文取得了中上的好成績,成功獲得明年論文答辯的機會。

六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馮唐《馮唐成事心法》

2、渡邊淳一《鈍感力》

3、加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4、蓑依《人生靜音模式》

5、劉若英《我敢在你懷裡孤獨》

關于人要有一定的鈍感力,我覺得在某種程度上這個觀點我會是認可的。畢竟心大點,不是一件壞事。

但是作者在《鈍感力》裡寫一位女性在丈夫有了外遇時,表示如果這位女性的嗅覺不那麼敏感,他的家庭不也就能和睦相處、平安無事了嗎?這一點表示不能接受。

鈍感力是分事情的,不是在這種大事情面前也要保持鈍感力。這本書,在微信讀書上評分居然隻有18.7,但當時被推的很好。

七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朱迪思·洛克《适度養育:培養獨立且自信的孩子》

2、威廉·德雷謝維奇《優秀的綿羊》

3、赫爾曼·黑塞《悉達多》

4、無戒《38°C愛情》

《優秀的綿羊》是因為聽一場學校的校長講座,現場就下單了實體書。

作者在常春藤盟校待了24年,認為精英教育系統下,如今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都聰明,富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流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所有人都在老實巴交向着同一個方向前進。

八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莉絲·默裡《風雨哈佛路》

2、央金拉姆《大地母親時代的來臨》

3、克萊頓·克裡斯坦森《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4、華杉《華杉講透論語》

被《風雨哈佛路》首先吸引的是書封面,作者那明豔的笑容。

雖然出生在貧民窟,父母吸毒,但莉絲仍然深愛他們。從小生活在毒品、撿拾垃圾、饑餓的生活中,一直到15歲,母親去世,她決定不再繼續這樣的生活,重返學校。

經過長期刻苦學習,莉絲被哈佛錄取。

在等待哈佛錄取結果時,她說:這封來自哈佛的信,無論裡面寫了什麼,都不會打破我現有的生活。無論這會兒發生什麼,将來會發生什麼,我的生活絕對不會被外部條件所控制。

《大地母親時代的來臨》也是對我感觸很大的一本書,比如覺知當下,吃飯時吃飯,開車時開車,一心一意,全神貫注。為此,我專門練習了很長一段時間,發現整個人都是平靜喜悅的,并且會有源源不斷的靈感迸發。

還有禁語。在作者的家鄉,每年六月有一周,女人們會離開家,去寺廟修行禁語。

說話時保持覺知,保持思考,話語會更有力量,也會更加的智慧。

九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韓江《素食者》

2、鄭毓煌《讀書改變命運》

3、朗達·拜恩《秘密》

4、蔡志忠、李虹《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也是一本很觸動我的書,台灣漫畫家蔡志忠的傳記,蔡志忠不僅是個畫家,他身上還有很多别樣的标簽,比如關掉公司閉關十年研究實體,研究佛學,同時還是橋牌專家。

成績斐然,但他的最高學曆,卻停留在初二。

隻要是他想做的事情,他總是不計時間,不講成本用心做到最好。

這本書給我的啟發是:專注極緻地去做每一件事,成功隻不過是自然而然的産物。

十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許倬雲《往裡走,安頓自己》

2、陳雪莉《沒什麼大不了:做不被情緒支配的自己》

3、維克多·弗蘭克爾《活出生命的意義》

4、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

這個月最喜歡的書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從多抓魚上買來的二手書。

很早以前聽大學老師說這本書對她影響很大,一直記下來,終于買來看了。

最打動我的是台灣民俗的瑰麗與趣味,還有人與人之間最純真的感情。在一個大家庭内,婆媳、妯娌之間互敬有愛,一直為他人着想。

其中女主貞觀和男主大信的朦胧愛情美好又讓人惋惜。

喜歡書裡最後一句話:所有大信給過她的痛苦,貞觀都在這離寺下山的月夜路上,将它還天,還地,還諸神佛。

愛情雖然沒有了,但人生還有很多可以值得的美好!

十一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史蒂芬·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2、李筱懿《自在》

3、約翰·史崔勒基《世界盡頭的咖啡館》

4、九邊《向上生長》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第二次刷這本書。每讀完一章,都寫成筆記,發在了小紅書上。

《世界盡頭的咖啡館》是陪小孩考試,在一所學校的圖書館裡看完的。

書中講述人之是以會迷茫,是因為沒有找到人生存在的意義。

如果找到了存在的意義,你就會知道應該做什麼。

“在我的人生中,那些想要消耗我的注意力、精力和時間,但與我人生意義并不相關的人、活動和各種事物,就是湧向岸邊的反向海浪。而能幫我成就人生意義的人、活動和事物,就是湧向大海的正向海浪。”

十二月:

我的年度閱讀總結:2023年讀完了55本書

1、李停《在小山和小山之間》

2、古典《拆掉思維裡的牆》

3、稻盛和夫《活法》

4、露西·莫德·蒙格馬利《綠山牆的安妮》

《綠山牆的安妮》是我2023年看完的最後一本書,看到最後,幾次落淚。書中有美好情感的人不止安妮,還有收養她的馬修和瑪麗拉,以及把教師崗位讓給安妮的吉爾伯特。

這些無私奉獻的人永遠可親可愛,讓人敬佩。

是以真正打動人的是什麼,我一直覺得是人的美好、善良、真誠、無私奉獻。

這些才是最寶貴,最無價的品質,永遠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在小山和小山之間》從母親和女兒雙重視角出發,通過對話獨白的形式,寫出了兩代人之間的隔閡,但是在女兒也成為了母親那一刻,所有的隔閡變成了了解。

在母親的幫助下,女兒也成長成像母親一樣的小山,保護自己的孩子,更為重要的是,重新做回自己,掌控自己的命運。

2023年讀書,我不再像過去那樣隻是單純的讀書,而是開始重視閱讀完的輸出。

每看完一本書,會要求自己完成一篇書評,同時發筆記到小紅書上。

我也确實發現當自己輸出後,對書的内容了解得更為透徹,和書的連結更深入。

文末,想起馬斯克說過的一句話:

是書本首先富養我長大成人,然後才是我的父母。

馬斯克從小酷愛閱讀,嗜書如命。一個月能讀完60本書,少年時期每天閱讀時長近10小時,并且涉獵廣泛,科幻、程式設計、哲學、實體、工程、人工智能等多領域。

大量的閱讀,建構了馬斯克的生命底色。他不僅僅是一個成功的商人,更是一個有理想、有情懷的創業者,一直認為他做的事情是為緻力于人類的進步而出發。

《在島嶼讀書》裡,蘇童以玩笑的方式拿魚肉和豬肉來比作經典文學和青春文學。尊重青春文學,但鼓勵閱讀經典。

讀瓊瑤等言情小說,可能召喚人往前走5米,如果讀托爾斯泰等經典作家作品,讀者可能就會前進五十米甚至更多。

如果說2024年我想讀的書,我希望是多讀經典。

新的一年,閱讀依然是一件很重要的小事。願我們都能在閱讀中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

2024,一起期待更好的自己!